摘 要:基于高職院校傳統人才培養注重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及技術應用等特點,提出高職院校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強調以協同式任務導向教學模式、科學研究、工程實踐及技術服務共同培養的新機制。實踐表明,該模式能夠顯著提升高職學生的創新能力。
關鍵詞:高職;創新;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71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070-02
當前,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主要定位于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著重強調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和技術的應用,而忽視學生在專業應用上的創新能力。高職學生創新能力直接關系到應用技術領域的創新水平。創新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持續發展的動力。我們國家計劃2020年建設成為創新性國家,要求各行各業、各種專業技術工種均要參與創新。因此,高職院校人才培養體系也應加強創新能力培養,把培養學生的技術創新能力作為整個人才培養的核心。
一、高職院校學生應當具備技術應用創新能力
高職教育區別于普通高等教育,也區別于中職教育,它不僅強調學生的專業實踐技能,而且強調生產過程中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因此,要求高職學生不僅要具有較強的動手操作能力,也需具有解決問題、進行技術創新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正是適應中國不斷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的需要。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儀器設備趨于精密,生產工藝趨于復雜,技術更新周期不斷縮短,僅僅具備基本設備操作能力的人員將難以適應企業發展的需求,企業的發展也越來越注重創新。作為培養生產一線人員的高職院校應該主動適應企業人才需求及創新性環境的變化,轉變傳統的培養模式,加強學生創新能力,尤其是適合高職學生特點的技術應用、工藝改良等創新能力的培養,以更好地適應企業的用人需要。
二、高職院校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在創新性人才培養過程中,構建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以協同式任務導向教學為載體,以科研參與為動力,以工程實踐為主體,以技術服務為強化,構建了強調學生技術創新能力的人才培養新模式,學生技術創新能力不斷增強。
1.推行協同式任務導向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協同式任務導向是一種以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作為任務,根據授課對象(學生)的數目分成若干組,要求分組與任務相對應,在小組課前進行認真討論學習后,在課堂中為其他學生及老師講解其任務完成的若干細節的新型教學模式。它是一種完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該模式由學生團隊、導向任務、評價體系及教師作用共同組成,其成績評定體系由課堂講解、講稿、科技論文組成,教師僅起導向任務分配、團隊組建、課堂點評、內容總結、知識梳理等作用。
協同式任務導向教學模式中學生課下收集資料、知識查新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前提,在講解時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就是一個創新過程。除此之外,撰寫科技論文使創新能力得以升華,是創新能力培養的直接表現。學生群體是一個“智囊團”。學生有自身獨特的思維方式,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往往能獲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在解決一個問題時,他們能脫離教材,總試圖尋求一種更優的解決方法或提出一種更合理的建議,這就是創新思維的直接體現。
近年來,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建管學院在創新性人才培養中,大力推進協同式任務導向教學模式,以企業工程實踐調研分析為基礎,以教學任務為載體實施專業教學。在每個任務的教學中,學生是導向任務實施的主體,教師進行指導,協助學生順利完成整個任務。學生通過明確任務、獲取信息、制訂計劃、做出決定、實施計劃、檢查控制和評定反饋等六個完整的過程進行課程學習,學生不僅鍛煉了自主學習能力,而且培養了創新意識。若設計方案行不通,學生要主動改變或完善方案,在老師的指導下最終完成整個任務的學習。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主動應變能力和創新意識明顯提高。
2.以科研為載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最直接的體現就是讓學生參與科研項目。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是首批28所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單位。近年來,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以雄厚的科研、師資力量為基礎,依托完善的校內外實踐教學基地,以解決實際生產難題為載體,師生聯合成立科研攻關小組,以教師為主體,學生從收集資料、參與研究過程,到最后的數據統計分析等,要求學生全過程參與。學生是科研項目的實際參與者,很多工作都要求學生獨立去完成、獨立去解決。他們在研中學、學中干、干中學,不僅豐富了專業知識、而且提高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更增強了實踐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
3.以工程實踐為主體,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真實的實訓車間、具體的工程施工過程是檢驗學生專業知識和實訓技能的創新平臺,是實施實踐創新的關鍵,也是有效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關鍵。植入創新意識和提出創新方法只是創新實踐的前奏,只有真正通過生產實踐的檢驗,才能達到提升學生創新能力的目標。
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充分發揮校內生產實訓基地的作用,結合項目教學,在學生的教學實踐項目中推行小組任務制。工程實踐項目教學活動的開展一般要經過以下程序:(1)小組劃分。根據學生自身特點、學習能力及專業水平進行項目小組劃分,每個小組安排一個具體的工程項目;(2)任務導向。指導教師根據工程實踐項目提出具體任務,每個小組都要據此提出各自的方案,然后進行小組內討論,確定出最后的項目實施方案、具體的項目實施步驟及預計的項目成果。然后提交指導教師進行修改和完善;(3)計劃實施。項目方案確定后,小組要根據項目方案的要求進行任務分解,做到每個學生都有具體的工作任務,保證該項目的順利實施;(4)宏觀調控。在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都由學生獨立去完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意識,并且要保證項目小組成員具有充分的自主權,而指導教師只是進行宏觀指導,提出合理化建議;(5)結果評價。項目完成以后,根據評價原則先由小組內部做出自評,各小組之間進行互評,最后由教師總評;(6)相互交流。在工程項目的實施過程中,各項目小組之間存在明顯的競爭意識,都想把各自小組的項目做好,因此會充分提高學生社會競爭意識。老師整體評價以后,各小組把各自項目實施過程中獲取的成功經驗以及受到的教訓都列出來,再進行相互討論、交流,從而達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通過在項目教學中推行工程項目小組制,使得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意識明顯提升,綜合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明顯增強,實踐操作的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更重要的是結合工程實踐項目進行技術方法創新的能力明顯增強,社會競爭意識和手段也有了充分的提高,從而使得學生在離開校園、步入社會后的適應能力明顯增強。
4.以技術服務為平臺,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培養。項目教學、科研參與和生產實踐鍛煉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也有了極大提高。引導學生參與統計分析等全過程。學生是科研項目的實際參與者,很多工作都要求學生獨立去完成、 獨立去解決。他們在研中學、學中干、干中學,不僅豐富了專業知識、而且提高了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更增強了實踐技能水平和創新能力。
三、高職院校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
黑龍江建筑職業技術學院創新性人才培養模式采用“2+1”方式,即2年在學校學習,1年進行現場實踐及技術服務。該人才培養模式的關鍵環節是實踐鍛煉環節。為了達到創新性人才培養的目的,在實踐環節,我校根據企業調研及大量優秀畢業生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課程實訓大綱,將實踐鍛煉分為三種模式:校內實訓室實訓、校外企業項目參觀實訓和校外房產開發企業頂崗實習。從工程實踐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不斷創新。
1.校內實訓室實踐由校內指導教師根據企業的實際開發項目和教學內容要求進行融合,將實際項目按照教學內容進行階段劃分,按照教學計劃指導學生階段性完成校內實訓項目。這種實踐是對剛剛學完的知識的一種檢驗,通過教師設置項目和問題,引導學生結合理論知識,來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
2.校外企業項目參觀實訓一般安排在學期結束,由校內指導教師帶領學生去房地產開發公司和開發的樓盤,并有校外企業的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和校內實訓室實踐不同的是,這種實踐由校內指導教師和校外企業的指導教師一起完成,時間大約一周至半個月,可以有一個或多個房地產開發企業和開發項目,主要由企業指導教師負責介紹開發企業及項目的有關情況,使學生對開發企業和開發項目的實踐操作有初步的了解,做到和理論知識對號入座,并在現場向企業指導教師進行提問,為學生進行頂崗實習提供前提條件。
3.企業頂崗實踐,對學生來說相當于提前進入就業單位進行學習和工作。首先學校負責聯系房地產開發企業,由學生到開發企業實習一年,實習的崗位不同,工作學習的內容也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有房地產策劃員、銷售員、資料員、經紀人、估價員和現場施工人員。這種實習校內指導教師主要負責和實習學生定期溝通,而現場的實習則主要依靠企業的實習指導教師完成。不同崗位的學生在企業專家的指導下,一方面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另一方面能夠從實踐中不斷總結理論與實際的差距并進一步縮小此差距,并進行創新。
四、結束語
高職院校實施創新性人才培養首先要有正確的人才定位,應以培養滿足生產一線的工程技術人員為主。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建立能夠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教學體系,重視產學研合作,重視學生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的培養,結合中國國情和學校特色,不斷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從而帶動和促進人才培養整體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趙樂華,任毅.啟發式教學方法與構建主義學習理論[J].中國地質教育,2009,(1):140-142.
[2] 張偉玲,尹印拴.項目教學式課程體系及其構建[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2):7-8.
[3] 陳福松.案例教學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9,(5):81-83.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