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分取人”的招生選才方法,在中國由來已久,它被不少人認為是較為公平合理的人才選拔方式。而實踐證明,這種方法有偏差與缺陷,分數不代表人才,也不等于人才,它需要改進和完善。否則,不少有真才實學的人很可能由此被埋沒,最終給國家和社會造成損失。
關鍵詞:人才選拔;分數;弊端;改進措施
中圖分類號:F2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088-02
“以分取人”的招生選人方法,在中國由來已久。不說從前,僅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現已三十多年。盡管不少專家學者對此早有異議,認為單純以考試分數高低作為人才選拔的方法有偏差與缺陷(實踐中高分低能和高分無能者不少),需改進完善,但現實中,這種做法遲遲得不到有效的改變。相反,有些地方更趨盛行。
一、“以分取人”存在的現實社會背景
“以分取人”明知有偏差,卻為什么廣為人們認可接受?明知有缺陷,又為什么國家還得這么做?造成這樣的局面,從國家層面講,也許有“難言之隱”。因為,一是按照目前中國的國情,人口多,底子簿,物質基礎不均衡,各種社會資源有限(包括高等教育教學資源),“以分取人”在一定程度上能體現現實社會的公平性,保障社會各層次間人的有序競爭。它至少可讓每個孩子不分貧富貴賤,不分東南西北,只要自己刻苦努力,都可平等獲得接受國家挑選的機會,爭取到人生美好的起點。二是按照社會事實上存在的貧富差距及強勢弱勢群體之分,通過分數的標尺招生取人,在相當程度上可消除中國人傳統的人情世故影響,從中極大地避免以權謀私,以錢謀事現象。
誠然,單從選人的角度講,像我們這樣的國家采用“以分取人”的方法未嘗不可,因為畢竟范圍大,人口多,考生眾,各種資源有限,在這種前提下,要想選拔或淘汰一部分,國家總得有個令人信服的辦法去做這件事,從這點意義講,“以分取人”讓分數說話,不失為具有公平、合理的成分。而筆者思考的,作為真正意義上選拔“人才”的角度講,“以分取人,分數為先”的做法,會不會達到全面正確的“人才選拔”目的要求?因為好多時候,一個人的“才華”和“才能”并不是完全可以通過一紙、一筆、一分數體現出來的。“人才”有其多種多樣的表現方式,“人才”也有不同的作用、意義和要求,分數并不等于實踐中的人才。一個人分數考得高,學習尖,至多只能說明他或她的智力或潛能不錯,或者說在潛能中有某方面優點。
二、“以分取人”暴露的弊端與偏差
筆者曾關注過古今中外不少專家學者關于“人才”意義的描述,概括起來,他們的觀點基本一致:所謂“人才”是指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素質(即學歷),和具備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即動手操作能力),能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充分展示自我價值,愿意并忠心服務于國家、社會、人類,并為人類社會的存在發展不斷創造新價值,作出新貢獻的人。也就是說,所謂“人才”,它必須具備兩方面的意義和要求,即既有一定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有較強的社會實踐能力。那么,對照“人才”的意義和要求,聯系中國目前慣用的考試招生,考試選才方法,我們是否意識到,“以分取人”的選人選才方式,與“人才”的實際意義有多大偏差!讓我們看看以下的事實,便不言而喻。
1.報載中國東部沿海某縣(市),自從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以來,每年都有幾位上北大、清華的高分學生,要么通過參加高考被錄取,要么通過推薦被保送,反正在校時都是學習的佼佼者(即高分者)。而根據近些年跟蹤回訪統計,這些原考上名牌、名校的高分學生,目前的狀況大多平平庸庸,能在科技領域有所建樹的,更是廖廖無幾,大多做一些平凡的工作。
2.中國教育界及社會上盡人皆知的奧數熱,同樣根據社會某專業學術機構跟蹤調查,在過去二十多年國內外舉行的奧數比賽中,曾獲得過享有盛譽的奧數金牌、銀牌“杰出人才”至今真正在從事數學工作,并在數學領地有所成就的,也是鳳毛麟角,其中不少已改行從事別的事情,一切平凡無奇。以上兩樁典型事例,足以說明“分數”與“人才”并沒有必然的聯系。一個人分數考得高,學習尖,只能反映他或她在學習方面有潛能,記憶力強,讀書用功,肯努力,而僅僅這一些還遠不是社會實踐中真正意義上的“人才”,或者說,國家社會真正用得上的一個人。
三、社會實踐中“人才”的真實意義及作用
分數不代表人才,也不等于人才,那么,什么是社會實踐活動中真正的“人才”呢?我們同樣讓事實說話。有些人雖然沒考過高分,也沒有上過大學,但他們在實踐活動中獲得的知識、智慧、掌握的專業技能,足以為國家社會所用,并成為社會建設和人民生活不可缺或少的人,我認為這就是“人才”。筆者舉例如下:第一件事,筆者的朋友家里壞了電視機,他請一位20多歲的年輕人幫他修理,在修理過程中,這位年輕人對電視機檢、測、割、焊、裝的技術之熟練,動作之迅速、規范,堪稱一流。不一會兒功夫,電視機修好了,變得完好如初。看到這一切,筆者頗為驚訝,就和他聊起家常,在聊天中了解到,這位年輕人其實沒上過大學,他是通過自學及專業培訓,才掌握電器機械這門技術的,從他對技術的嫻熟程度與要求看,功夫已很到家,不難想象,像掌握這等專業技術的人,你能說他不是“人才”嗎?至少應是一位專業人才吧。第二件事,是筆者二十多年前的一位學生,由于該生在讀書期間成績一般,分數平平,高考時自然沒能過關。但他沒有氣餒,毅然決定去上海一家大型氣配廠當學徒,學技術。經過二年多的學習實踐,他掌握了較全面的汽車裝配技術。回家后,他自信地辦起了一家自己的汽配修理廠,由于技術好,服務態度上乘,經營得法,他的廠很受顧客青睞和歡迎。不幾年,他的廠就為當地的村鎮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因他業績不凡,貢獻不少,他很快被當地政府部門評為創新創業“人才”,獲得了較高的社會聲譽,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顯然,通過這兩件事,我們看到,社會衡量“人才”的標準,斷然不是考試分數的高低,而是在于一個人對社會建設,人民生活作出的實際貢獻,體現的實際價值。
現實生活中“人才”的意義是這樣,從更高更遠的層面看,其實人才的意義同樣是這樣。西方有位著名的教育家曾說過一句名言,他說,“世界上任何一位杰出的大師或人才,并不是分數考出來的,而是在自己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積累成長的”。對照這句話,翻開古今中外的杰出名人錄,我們無不為這“經典名言”叫絕。不是嗎?世界發明大王愛迪生家喻戶曉,我們不要說他讀書時分數有多高,實際上他連小學都未畢業,就離校回家了。就是這樣一個分數、學歷的人,一生中通過自己的刻苦努力,卻為人類社會發明了1 000多種在當時堪稱先進的電設施、電工具,對推動整個世界向前邁進作出了巨大貢獻。你能說他靠分數嗎?又如中國杰出的數學家華羅庚,無人不曉。他曾經發現和論證的數學成果舉世公認。然而,他原來也是一位未考過高分,未上過大學的大師級科學家。據說他在中小學就學時成績也并不見得有多好,通常分數平平,名不見經傳,而他后來的成果達到如此境界,他靠的是什么,難道還不清楚嗎?還有更典型、更現實的一件事,2012年幾位世界諾貝爾物理、化學獎得主,據說他們在中小學讀書時,成績和分數沒有一個是受當時老師欣賞的,有的還曾一直處于班級后幾位,而今天他們居然走上了世界最高科學領獎臺,成為舉世矚目的杰出人才,這又說明了什么?誠然,類似這樣的事例,古今中外,舉不勝數,上到杰出名人,下到普通勞動者,他們都為社會的建設和人民的生活作出了不凡的業績和貢獻。他們已經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有用的“人才”,而追溯他們的讀書就學歷程,他們中的許多并沒有考過令人羨慕的分數,也沒上過大學的重點、名校,不管怎么說,與他們曾經為國家建設,人民生活作出的實際貢獻,體現的實際價值相比,這分數又能說明什么?
四、完善改進人才選拔的途徑及方法
通過以上正反兩方面分析,顯而易見,“以分取人”作為人才選拔的方式和手段,弊端不少,實踐中必須加以改進完善。鑒于目前實際,筆者認為,重點采取以下幾方面措施完善現有的招生制度,尤顯重要和迫切,它至少會對人才選拔的公正、全面、正確性起到有效的保障作用。(1)果斷廢除單一的全國統考形式,推行分層復考方法計算學生成績或分數。所謂分層復考,即高考從高一開始(中考從初一開始),對學生成績采用統考與分考,平時考與期末考,主要考與次要考相結合,每次按分值比例計算方法,然后累計其總分,以此作為是否被錄取的成績和依據(統考與分考指全國統一考試成績與各地、市(縣、區)、校自己組織的考試成績),這樣做,既讓選拔變得全面、公平、合理,又讓考生排除了一考定終生的時運性傾向。(2)擴大選人用人途徑。招生選人除組織卷面考試外,同時應采用多樣化,多途徑,多方面檢測學生智力和實際能力辦法,讓每個人(指考生或被選人)有時間,有機會,有條件展示自身的潛能和才華,全方位,多角度,深層次了解一個人的能力。(3)強調突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選人選才方式,不管任何層次、任何類別舉行的人才選拔考試或考核(包括大學招生考試),盡量減少筆頭卷面分數在選人中的比例,增加實踐動手能力分值,全面把握人才選拔的要求和標準,讓被選者是一名真正的人才。
總之,“以分取人”的考試選人方法,從表象看似乎對人人最為公平、合理,是一項較為成功的中國考試制度,而其實對真正的“人才選拔”而言,卻隱含著最大的不公平。因為事實多次證明,分數不是人才的標志,分數也不代表人才。這種現象如果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不加以改變,那么,不少有真才實學的人將由此被埋沒,千里馬將終生得不到發揮。要是真的這樣,最終受損害的,還是我們的國家、社會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