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隨著國家教育資助政策在高等教育事業(yè)上的傾斜,高校貧困大學生在受資助力度和廣度上大幅提高,與此同時,在政策執(zhí)行過程中也出現(xiàn)了貧困生資格認定模糊,資金使用效益不高等問題。
關鍵詞:貧困大學生;教育資助;國家助學金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090-01
2007年5月,國務院公布《關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職業(yè)學校和中等職業(yè)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的意見》,新的資助政策體系在以往“獎、貸、助、補、減”資助體系上增加了三項獎助學金制度,即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和國家助學金。這三項獎助學金制度在對資助對象的“獎優(yōu)”和“助困”上有了更清晰的區(qū)分。國家獎學金是不論經濟困難與否,只獎勵品學特別優(yōu)秀的學生。國家助學金是資助高校,包括高職在校生中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面向所有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國家勵志獎學金具有獎勵資助的含義,獎勵資助的對象是高校,包括高職在校生中品學兼優(yōu)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附帶一個條件,叫做品學兼優(yōu),學習好、品德好,可以申請國家勵志獎學金。
一、經濟困難學生資格認定存在漏洞
從資助政策文件來看,中國對經濟困難學生并沒有一個清晰明確的界定,這也是囿于中國各生源地經濟發(fā)展水平不均等,收入渠道多樣化,導致貧困生真實家庭收入狀況準確獲得,導致貧困生認定困難。在認定貧困生時,學生需提交《高等學校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認定申請表》和家庭所在地鄉(xiāng)、鎮(zhèn)或街道民政部門加蓋公章予以確認的《高等學校學生及家庭情況調查表》,學校評議小組根據學生提交的表格,以學生家庭人均收入對照學校所在地省級教育、財政部門確定的認定標準,并結合學生日常消費行為以及影響其家庭經濟狀況的有關情況,確定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格及檔次[1]。目前高校的認定辦法大抵是“學生自帶三級證明(所在村、鎮(zhèn)、縣相關部門證明)+助學申請+同學代表意見+班主任意見+名額分配”。規(guī)定較以前更為細致,但在具體操作時隨意性仍然較大,如各地民政部門在出具證明時標準不一或把關疏嚴的尺度不同、家庭人均收入有很大的地區(qū)差異等,都給貧困生的認定增加了困難。有的學校出現(xiàn)“輪流享受”、“平均享受”現(xiàn)象。而由于認證工作不完善,往往出現(xiàn)真貧困生“漏報”、假貧困生“謊報”的情況。
二、助學資金投入力度與精神收益不成比例
國家實施三項獎助學金制度,本質上是為經濟困難大學生減輕就學成本和壓力,實現(xiàn)教育機會的均等,而重要的隱性功能是激勵貧困大學生刻苦奮進、努力向上,以優(yōu)異的成績地回報國家與社會。但中國對于高校貧困生的資助除了直接的經濟資助外,在教育功能上并未起到明顯的激勵作用。“三金”在感恩祖國和回饋社會等精神回報層面,所起的作用差強人意。
在扶貧解困工作中,人們往往只注意物質扶貧,認為只要對貧困者給予經濟幫助,一切問題便會迎刃而解,許多高校也將經濟資助貧困生完成學業(yè)作為濟貧助學的最終目的。結果,困難學生的經濟問題得以緩解,卻出現(xiàn)了不少其他問題:有些學生逢助學金必申請,卻不要助學貸款;有些學生拿到助學金便買這買那,比非資助生過得還好;有些學生只要助學金,不要勤工助學崗位;有些學生領助學金積極,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卻推三阻四;有些學生獲得不少助學金,卻分毫不還所欠的學費;有的學生有嚴重的“等、靠、要”思想,只知索取不愿付出。凡此種種表明,高校在給貧困大學生經濟資助的同時,忽視了解決問題的根本——對“人”的思想教育和心理引導,如感恩教育、誠信教育、耐挫折教育等。這種“見物不見人”的做法,導致了高等教育培養(yǎng)目標中“人的精神培養(yǎng)”的缺失[2]。
參考文獻:
[1] 余秀蘭.六十年的探索:建國以來中國大學生資助政策探析[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10,(1).
[2] 李華,卓雄.貧困大學生資助現(xiàn)狀分析與模式構建[J].五邑大學學報,2011,(1).[責任編輯 陳丹丹]
收稿日期:2013-05-16
作者簡介:齊麗娟(1984-),女,山西朔州人,助教,從事課程與教學論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杜艷(1985-),女,河北唐山人,助教,從事政治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