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志愿服務作為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成為高校校園文化不可以缺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必然會對青島市志愿文化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研究了高校志愿服務對社會和大學生群體的重要意義,并就目前青島市各高校的志愿服務現狀進行分析,同時針對存在的不足提出幾點建設性的參考意見。
關鍵詞:青島市;大學生;志愿服務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091-03
青島之美,不僅在于其舉世聞名的山海美景、馳名中外的商標品牌、獨具魅力的地方特色,更值得稱道的是她正在蓬勃發展中的社會公益事業——志愿服務活動。2006年度的中央電視臺“感動中國年度人物”評比中,“微塵”作為青島人公益事業的集體代表入選。自此,青島以一種溫暖和諧的志愿文化的形象出現,“志愿青島、繽紛四季”,各種各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已經融入這個城市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中。青島地區有近20所駐青高校,在校大學生人數有三十多萬,這些青春洋溢、熱情奔放的大學生,當然地成了青年志愿者的主力軍。探尋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意義,關注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現狀,不斷總結其成功的經驗,分析其存在的不足,探尋大學生開展志愿服務的長效機制,對青島市志愿者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打造和諧溫暖的人文青島具有一定意義。
一、開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意義
青島市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蓬勃開展起始于奧帆賽和全運會期間,此后在各種各樣的賽事、會議、社會公益活動中,大學生志愿者就成為我們能看到的最活躍的身影。青島市各類高校云集,有海洋大學、石油大學、山東大學等國家級重點211學校,也有青島大學、山東科技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本科院校,更有青島職業技術學院、外貿職業學院、港灣職業技術學院等一批高職院校,再加上各種民辦高校、成人高校、軍事院校,近20多所,在校生的人數眾多,分布范圍廣泛。鼓勵、支持大學生利用業余時間積極投身到志愿服務活動中,是一件對青島城市精神的弘揚、對青島市和諧社區的建設以及對大學生自己的成長都非常有益的事情。
1.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青島市城市精神的倡導和發揚。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發展的靈魂和支柱,是一個城市市民精神風貌和道德素養的綜合反映,是人們普遍認同的生活信念與價值追求。在2012年由青島早報與市文明辦發起“我心中的青島城市精神”表述語征集活動中,“博愛”、“向善”、“奉獻”等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語,無論最終的青島城市精神的表述是什么,博愛都應當是我們城市精神的一部分,而志愿服務活動是對這一精神的最好的踐行。作為一座歷史文化名城,青島長期受齊魯文化、孔孟文化的滋養,助人為樂、樂善好施的風氣已深深根植于青島人民的骨髓;作為一座新興城市,青島外來人口眾多、各種地域文化、外來文化在此匯聚、融合,關愛他人、守望相助的理念已經成為青島人民的深刻共識。“微塵”、“紅飄帶”、“新市民之家”、“七彩華齡志愿服務團”等一大批志愿服務品牌叫響全國。在高校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一方面能夠促使志愿者精神在廣大學生中傳揚開來,提升大學生們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其道德水準和思想修養;另一方面高校志愿服務活動也在社會上發揚了這一崇高精神。各大駐青高校成為青島市博愛精神的示范區和輻射源,大學生成為青島市博愛形象的帶動者和踐行者,這可以大大提升城市的向心力,增加城市的凝聚力。
2.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大力開展有助于青島市和諧社區的建設。社區建設是城市和諧社會建設的基礎,社區志愿服務的開展,對于營建社區和諧氛圍、維護社會穩定意義重大。在大學生中宣傳志愿精神,推廣各種各樣的以“扶弱濟困、無私奉獻”為主題的社區志愿服務活動,有助于社區和諧人際關系的建立,減輕或消除彼此間由于城市化、現代化而帶來的人際隔閡,緩解社會由于群體分化所帶來的各種矛盾。許多駐青高校通過組織大學生志愿者深入居民樓院,開展社區志愿服務,不僅宣傳了各種各樣的知識、政策,還幫助老百姓解決了許多實際問題。大學生志愿服務為政府與普通百姓之間相互溝通提供了平臺,成為和諧社區乃至和諧城市的建設的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可以帶動和提升整個城市的公共文明水平。
3.志愿服務活動為大學生進一步社會化提供了良好的渠道。大學階段正處于社會化的關鍵時期,大學生個體發展的狀況取決于其社會化的水平,志愿服務活動是提升大學生社會化水平的“加速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能夠幫助大學生走出書本,走出學校的狹小天地,了解社會現狀,增長見識,開闊眼界,學到許多書本和課堂之外的知識,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志愿服務活動的過程,也是大學生志愿者們不斷感悟人生、實現人生價值的過程。各種各樣的志愿服務活動,大到參加支援邊疆教育,小到深入社區、農村、福利院等社會公益行動,為大學生搭建了良好的接受社會時間鍛煉、進行自我教育的平臺,使他們在增強社會責任感的同時,不斷地鍛煉自我,超越自我,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存在的不足
隨著青島市志愿服務活動的日漸改進和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已經成為街頭一道青春靚麗的風景線,對青島市的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是,由于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還屬新生事物,興起的時間不長,再加上受到諸多原因的影響,導致在實際運行中還存在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
1.大學生參加志愿者服務的主動性不足。“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是對志愿服務精神的概括,自愿貢獻個人的時間、精力及技能是從事志愿服務活動的條件,但在高校開展的志愿服務活動中,還存在著一些“志愿者”非“自愿”的情況,被強行派遣、硬性分配服務任務,導致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主動性不足,積極性受限。還有很多大學生對志愿服務的性質缺乏了解,以為就是單純地做義工,“學雷鋒做好事”,沒有深入把握志愿精神的內涵與意義,在參加志愿服務活動的初期積極性普遍較高,隨后參加頻率和熱情就逐日下降。導致了高校的志愿服務活動缺乏持久性和連續性。一些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個人動機過強,“為加分而參加活動”,他們動機看重的是志愿服務背后的種種社會榮譽和隨之而來的各種實惠,而非發自內心。于是,走過場、熱宣傳、無實效成為人們對一些高校的志愿服務活動的評價。
2.高校志愿的組織管理問題。志愿服務的力量來自于自發、自主,但在中國現階段,志愿服務活動還過多地依賴于行政,許多志愿服務組織具有半官方的性質,大學生志愿服務也不例外。駐青各大高校的志愿服務活動一般由校團委負責指導,由學生干部具體負責組織管理,但在實踐中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由于團委工作繁多,在有限的人力和財力下,龐大的志愿者資源往往得不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學生干部由于自身閱歷、精力等的限制,也會導致其組織和管理水平的低效,制約了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在大學生志愿者招集方面也缺乏規范性,比較松散,甚至還處在一種“有任務就召集,活動中才管理,過后就解散”的低層次狀態;在志愿者培訓工作方面也很不扎實,缺乏系統規范的培訓,有的只是介紹一下基本工作,通知一下活動時間、地點,注意事項等,沒有相關服務技能的培訓,導致一些大學生志愿者的服務水平大打折扣;在志愿服務的內容方面,存在著形式單一、內容簡單、沒有發揮大學生的智力優勢等方面的不足,很多活動只是撿拾垃圾、打掃衛生、發放傳單等工作。
3.缺乏有效的激勵、保障機制。志愿服務強調的是無私性和公益性,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可以忽視自愿者自身的期望和權益。特別是現在的“90后”大學生,他們更希望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得到自我的發展和完善,現有的高校激勵、保障機制并不能完全滿足他們的期望,需要進一步健全。駐青高校對大學生志愿者的激勵普遍側重于發給證書、提供衣服、發放禮物、組織聚餐等物質層面,而忽視了大學生志愿者精神層面的需求,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影響了大學生志愿者的參與熱情,使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缺乏穩定性,開展志愿服務的長效性就很難保障。大學生的志愿服務還需要完善的經費保障和法律法規保障。高校志愿服務活動的經費少部分是團委撥款,大部分要向社會上募捐,資金來源不穩定、經費緊張的狀況影響了志愿服務活動開展的頻率和質量。在法律法規方面,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套完善的關于志愿服務全國性法規,2008年青島市通過了《青島市志愿者服務條例》,明確了志愿者的相關權利和義務,有效地促進了青島市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但大學生志愿服務有其特殊性,需要專門的法律制度給予其相應的保障。
三、針對問題的解決措施建議
黨的十八大報告特別指出:“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學習和教育。”[1]號召全社會要深入開展群眾性的精神文明建設活動,廣泛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推廣學雷鋒活動。高校要深入貫徹十八大精神,推動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發展,針對上述存在的問題,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解決:
1.在大學生中大力宣傳、倡導志愿者精神。只有深入了解并內化了志愿者精神,大學生才能夠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投入到服務他人服務社會的行動中去,才能從中獲得內心真正的充實和快樂,得到尊嚴感和價值感。為此,建議青島各大高校要大力倡導和弘揚志愿者精神,使之成為大學生道德精神的主流,成為大學生精神文明的標志和象征。高校可以通過各種渠道來大力宣傳教育,比如可以在各院系開展以志愿服務為主題的板報評比、詩歌誦讀、征文比賽等校園活動;可以通過課堂教學、專題講座、校園媒體等形式開展志愿服務活動知識的宣傳。通過這些形式,吸引廣大學生投身于志愿服務的隊伍中來,為青島市和諧社會的建設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2.完善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組織管理。隨著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蓬勃發展,其組織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急需解決。要充分發揮校團委作為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直接組織者的優勢,在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學生干部培養、招募、培訓等方面進一步規范化和制度化。大學生志愿者隊伍的干部培養應以提高其活動組織能力和領導能力為目標。在志愿者隊伍的招募方面,也要嚴格把關。除了要考察學生的特長、能力、服務意向、實踐經驗、崗位的要求的專業技能外,還要考察應聘學生的吃苦能力、奉獻精神、耐心程度等。在志愿者的工作培訓也應當加強規范,采取定位培訓、集中培訓(下轉104頁)(上接92頁)和專業培訓相銜接的辦法,必要時,可聘請專業的培訓機構來做好培訓工作,讓培訓更為系統條理有序科學。在志愿服務項目內容的選擇方面,要加強與社會的互動和交流,使大學生的志愿服務能與專業學習相結合,符合大學生自身的特點,這既有利于提升志愿服務活動的層次,又有利于志愿服務事業的發展。
3.完善大學生志愿服務的激勵、保障機制。激勵是最偉大的管理原則,適當的激勵是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有效持續開展的必要環節。美國管理學家貝尼爾森和斯坦尼爾認為,“一切內心要爭取的條件、希望、愿望、動力等都構成對人的激勵……它是人類活動的一種內心狀態”[2]。我們要尊重大學生志愿者合理的需求,通過設立內在激勵與外部激勵、精神激勵與物質激勵相結合的多種形式的激勵措施,使大學生在志愿服務活動中能夠實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統一。值得一提的是,過多的物質、外部激勵可能會造成大學生志愿者的動機偏頗現象的嚴重,所以,應該堅持以內在激勵、精神激勵為主的原則。志愿服務是公共服務,其經費來源不應單純地依靠學校撥款或社會贊助,政府也應該為此買單,通過政府財政預算設立大學生志愿服專項基金,是解決現階段高校志愿服務活動資金短缺的有效途徑。在法律制度保障方面,由教育主管部門牽頭,在《青島市志愿者服務條例》的基礎上,制定關于大學生志愿服務專門法規和優惠政策,可大大地促進青島市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開展。
青島市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健康發展,依賴于各方的共同努力,相信隨著青島市精神文明建設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青島的高校志愿服務必將迎來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期。
參考文獻:
[1] 高建永,胡娜.深入貫徹十八大精神 推進志愿服務工作[EB/OL].http://www.hami.gov.cn/hmzfw/zwdt/xsdt/2012/258587.htm,2012-12-13.
[2] 小詹姆斯,等.管理學基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2:195.
[責任編輯 陳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