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明確了解圖書館知識管理的職能與原則有助于圖書館實現轉型并有效提供知識服務。對圖書館知識管理的職能與原則作詳盡的闡述。
關鍵詞:圖書館;知識管理;職能;原則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210-02
一、圖書館知識管理的職能
1.知識獲取職能。所謂知識獲取,就是從各種信息源中發現、提取和挖掘知識的過程。它可分為人工獲取、機器輔助的人工獲取、機器自動獲取三種類型。
2.知識中介職能。圖書館的中介作用,主要體現在它能夠實現文獻使用部分的內容價值和使用價值,使用戶能夠通過圖書館獲得所需要的文獻信息,為文獻信息價值的開發與轉換提供渠道。
3.知識轉化職能。在圖書館管理實踐中,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個人知識與集體知識時常自覺或不自覺地在相互轉化。圖書館的隱性知識分為個人隱性知識與集體隱性知識兩部分。個人隱形知識與個人有密切的關系,主要包括具體的訣竅、手藝、技巧和技能,個人的知識結構、吸收新知識的能力、判斷力、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工作經驗、生活閱歷、思維模式、人際關系、興趣特長,人的喜怒哀樂、直覺、偏好和激情,以及信仰、價值和奮斗目標等。
促進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相互轉化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首要任務。按照日本的野中郁次郎和竹內弘高的觀點,這種知識轉化可以概念化為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在不同層次轉化的螺旋上升過程。(1)社會化是指從隱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是員工之間、員工與用戶之間主要通過仔細觀察、面對面的交流、傳授等方式分享各人的經歷、經驗、技能、訣竅等隱性知識,在潛移默化中尋求個人知識共享的過程。(2)外在化是指從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是對隱性知識概念化,將其轉化為他人易于理解的顯性知識的過程。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圖書館員對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工作經驗進行總結,以發表論文、撰寫專著或研究報告、進行演講等方式展現出來,達到互相學習和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用戶將自己的隱性知識明晰化和顯性化,使圖書館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他們的需求。(3)組合化是指從顯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轉化,是圖書館員通過各種方法對許多原始信息進行整理、編碼、分類、排序、分析和研究等,提煉出用戶所需的知識,形成新的知識體系的過程,如圖書館員所做的文獻資料匯編、知識組織與分類等。(4)內在化是指從顯性知識到隱性知識的轉化,是圖書館員通過學習和培訓,獲取新的知識,在工作中有效地運用這些知識,內化成個人的隱性知識的過程。基于內部化,可以重新開始新一輪知識轉化,由此形成一種知識螺旋。因此,知識轉化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另一種職能。
4.知識共享職能。知識共享包含兩個方面:一是知識所有者向組織貢獻自己的知識,使個人知識變成集體顯性知識;二是個人從集體知識或知識庫中發現并吸收對自己有用的知識。圖書館正是通過不同主體之間知識的交流、傳遞與應用,來履行知識共享的職能,這些職能包括兩種。(1)編碼化策略。它是指通過圖書館內部的管理機制和溝通渠道,將個人知識轉化為編碼化的工作流程、數據庫或知識庫中的內容。編碼化的工作流程是將知識嵌入到圖書館的業務流、信息流或知識流,將工作流程編碼化、規范化甚至標準化。數據庫或知識庫是組織知識的有效方式,知識通過編碼進入數據庫或知識庫后,就可以方便地被其他館員。(2)個人化策略。它是指將沒有掌握某種知識的人和掌握該知識的人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主要通過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實現知識共享。
5.交流職能。交流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職能。在圖書館知識管理工作中,一方面為了解用戶的潛在與現實需求,開展與推廣新的服務方式與內容,擴大對外合作與提高圖書館的國內外形象,圖書館都必須加強與用戶的交流;另一方面只有在圖書館內部建立一個有利于交流的組織結構和文化氛圍,使員工之間的交流暢通無阻,才能最大限度地使信息和知識在交流過程中得到融合和升華,才能使知識交流者得到啟發和提高。
6.創新職能。創新既是圖書館發展的原動力,也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職能。圖書館知識管理可以幫助用戶獲得相應的知識,并提供最新的信息,是推動知識創新的前提條件。圖書館知識管理的本質在于創新,創新是圖書館知識管理的一種內在功能。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創新是多層面、全方位、全過程、全員性的,包括管理觀念創新、管理模式創新、管理體制創新、管理機制創新、管理方法創新、管理流程創新等,這是圖書館自我改變以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是圖書館不斷地進行變革和再造的過程。
7.學習職能。在知識經濟時代,圖書館總處在一個不斷變化的環境中,用戶需求在變、科學技術在變、競爭對手的狀況在變、信息市場在變、人們的觀念和社會文化在變、用戶與員工的知識結構在變、管理思想在變等,所有這些變化對現代圖書館管理提出了挑戰,圖書館要想獲得成功就必須不斷地進行變革和再造,必須不斷地進行學習。學習成為圖書館的競爭要素和生存方式。
8.教育職能。圖書館從誕生到那一刻起就擔負著社會教育功能,是學校教育的有益補充。隨著知識經濟的發展,社會對知識工作者的需求越來越旺盛。人們為了提高自己的素質與競爭能力,需要不斷地學習新知識、了解新情況、適應新環境的挑戰。這樣,繼續教育和各種形式的教育就成為全社會的潮流。圖書館是能夠提供大量知識信息的公益性服務組織,必然成為人們進行素質教育、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的理想場所。圖書館通過舉辦多種方式的培訓班、講座或學歷學位教育來加強用戶教育,培養用戶鑒別、檢索、選擇和利用知識信息的能力。
二、圖書館知識管理的原則
1.開放原則。知識管理通過知識共享,運用集體智慧,以提高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它要求建立一個開放的圖書館知識管理平臺,讓所有的成員能把自己的知識,包括具體的訣竅、手藝、技巧和技能,共享到知識管理平臺上去。同時此平臺也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識以豐富圖書館知識庫。
2.創新原則。創新是知識管理的靈魂,是圖書館發展的動力,也是圖書館管理者對外部環境應變能力的一種體現。隨著知識經濟和網絡技術的發展,圖書館想要在信息市場中求生存、求發展,尤其需要以創新作為圖書館發展的基本手段,摒棄保存、封閉和僵化的思想,突出變化、開放和靈活性。其創新內容包括管理理念、管理對象、管理職能、管理原則、管理方法、管理工作和管理文化等。
3.共享原則。由于知識的使用和消費不會使知識減少,反而通過知識交互,人的知識會不斷地得到更新和豐富。知識不遵循邊際收益遞減規律,反而體現出要素邊際收益遞增性。此外,知識的不可獨占性和消費上的非排他性使得知識的社會效益通常要高于知識產品給生產者個人帶來的利益。
4.協作原則。基于知識的共享性,圖書館團隊間的協作活動(包括知識服務、研究與開發和組織學習等活動)變得非常重要。只有團隊協作才能真正將知識資本挖掘出來并加以形式化和資本化。只有在知識得到共享之后,知識才與知識的擁有者個人相對獨立,才能說明圖書館對知識有了更大的所有權,知識才不會因員工的離開而流失。
5.人本原則。圖書館知識管理要體現人本原則,也就是要“以人為中心”、“以人為根本”,這里所指的“人”,不僅包括讀者(用戶),也包括圖書館員工。
6.激勵原則。圖書館必須建立知識管理激勵機制,包括知識運行機制、知識明晰機制、知識績效機制和知識獎懲機制,并針對不同類型的知識型員工采取不同的激勵方式,針對職業生涯不同階段采取不同的激勵策略,從而促進知識共享與知識創新。
7.層次原則。圖書館知識管理一般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信息管理,即對信息的收集、整理、儲存、查找和利用的過程。二是對知識的管理,即包括對客戶、供應商和圖書館內部員工的知識加以識別、獲取、分解、儲存、傳遞、共享、創造、價值評判和保護,并使這些知識資本化和產品化的過程。三是對圖書館知識資本的管理,也就是對圖書館人力資本、市場資本、結構資本和知識產權資本的管理。圖書館只有分析、認識管理的不同層次,以采取相應的管理方法,才能取得最佳的知識管理效果。
參考文獻:
[1] 游星雅.關于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思考[J].衡陽師范學院學報,2006,(2).
[2] 謝詠芬.論中國圖書館“以人為本”服務的演化[J].株洲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
[3] 常雁紅.數字圖書館的知識管理與知識服務[J].景德鎮高專學報,2005,(3).
[4] 沈金鳳.信息化時代深化中學圖書館知識服務的探討[J].南方論刊,2009,(6).
[5] 陳明仁.知識服務:高校圖書館服務發展的必然趨勢[J].常州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
[6] 隋彥明.一種評價高校圖書館的好方法[J].科協論壇:下半月,2007,(8).
[7] 紀輝,王欣.論圖書館知識服務[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