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發展協商民主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發展協商民主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大意義,而在和諧社會視角下如何促進協商民主發展也是面臨的重要問題。
關鍵詞:協商民主;和諧社會;關系;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D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220-02
一、協商民主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協商民主(deliberative democracy,又稱審議性民主、商議性民主、商談民主)理論,是20世紀晚期興起于西方的一種民主理論,它強調公民是民主體制的參與主體,主張公共政策必須經由公共協商的過程,在自由、平等的公民之間進行討論、對話和爭辯,在此基礎上形成決定,從而讓公共政策在實質上符合更多公民的利益,而不只是在表面上體現了公民的意志[1]。協商民主承認差異性和分歧,強調協商和平等。協商民主具有協商主體的平等性和責任性、協商過程的程序性和包容性、協商結果的合法性、社會基礎的多元性等特征。協商民主在中國發展具有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提供的制度資源、中國傳統文化中協商思想的文化資源、新社會階層不斷發展壯大的社會資源、互聯網迅速普及的技術資源以及地方協商民主發展成果的經驗資源,協商民主在中國的發展具有實踐條件,并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在十六大報告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將“社會更加和諧”作為重要目標提出。在第十六屆中央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概念被正式提出。2005年,中國共產黨提出將“和諧社會”作為執政的戰略任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主義本質屬性和重要價值目標。我們要建立的和諧社會是一個“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一個僅僅簡單解決矛盾的社會,也不是一個沒有矛盾的社會,而是一個維護社會穩定和永續發展,達到動態和諧的社會。《十六屆六中全會公報》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不斷化解矛盾的持續過程。我們要深刻認識中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科學分析影響和諧社會的矛盾、問題及其產生的原因,更加積極主動地正視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2]
二、協商民主與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良性互動關系
協商民主承認差異性和分歧,強調協商和平等。這有利于解決社會矛盾和沖突,有助于推動中國政治文明的發展,有益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一)協商民主順應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和利益結構變化調整的需要
馬克思恩格斯指出:“經驗的觀察在任何情況下都應當根據經驗來揭示社會結構和政治結構同生產的關系,而不應當帶有任何神秘和思辨的色彩。”[3] 自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得到極大發展,經濟結構、利益結構不斷變化,經濟主體多元化,這都要求一種新的發展方式,能夠在取得各方共識的前提下尋求和諧與發展,協商民主的價值理念正適應了這種發展要求,減少矛盾,化解沖突,促進和諧發展,促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二)協商民主順應了社會主義政治建設的需要
民主政治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民主政治的重要形式,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4],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民主政治的基本途徑之一。發展協商民主可以豐富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三)協商民主順應了中國和諧文化發展的需要
中國傳統文化中倡導的“和而不同”思想與協商民主所提倡的寬容、妥協、多元、兼容等理念是十分契合的。不僅如此,協商民主也順應了當代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發展要求,推動先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促進社會多元文化價值觀的協調整合。
另外,協商民主的發展推動了公民社會的建立、培育了社會資本、加強了媒體的效應、促進服務型政府的發展等,這些都有利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發展協商民主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兩者之間是一種良性的互動關系。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協商民主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和諧社會視角下的協商民主的發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目標的提出,為協商民主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和良好的社會環境,在和諧社會視角下如何推動協商民主發展是我們面臨的問題。
(一)加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核心地位,促進協商民主發展
“現代民主完全是建立在政黨之上的,民主原則應用的越徹底,政黨就越重要。”[5] 加強和改善中國共產黨對協商民主的領導,是推進中國特色協商民主事業發展的根本保障,也是中國協商民主的鮮明特色所在。
(二)加強協商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是保障
制度盡管復雜,但其功能作用是十分鮮明的,加強協商民主的制度化、規范化可以使中國的協商民主合理、有序,從而有利于社會的穩定,推動社會主義民主建設,加快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發展。
(三)積極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參與意識是前提
要發展中國的協商民主,就要增強公民的參與意識,塑造全新的參與型政治文化,通過大力發展教育、積極培育公民文化,提高公民的智力條件和心理素質,培養公民的主體意識、權利意識、參與意識,使公民與政治生活緊密相連。另外,要提高公民協商的能力,使協商科學化、經常化。
(四)協商民主和選舉民主相結合是關鍵
協商民主理論提出是為了彌補代議制民主的缺陷,是對選舉民主的補充與完善。在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中國選舉民主的核心制度載體,政治協商制度是中國協商民主典型的制度安排。在民主集中制原則指導規范下兩者互相補充、互相滲透統一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
(五)創新方式,重視網絡公民有序協商
為推動網絡協商民主發展,克服網絡協商的缺陷和局限,要加強相關的法律和制度建設,要在法律和制度的層面保證網絡協商民主的正常運行。此外,要積極發展網絡政治文化,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 陳剩勇.協商民主理論與中國[J].浙江社會科學,2005,(1).
[2] 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公報.《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學習》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3]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9-30.
[4] 莊聰生.協商民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重要形式[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6):31.
[5] [美]喬·薩托利.民主新論[M].馮克利,閻文克,譯.北京:東方出版社,1993:155.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