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成都市溫江區946名流動人口的實證調查,分析當前溫江區流動人口各項消費支出基本情況,這對于了解流動人口基本消費情況,為該地區政府未來制定促進流動人口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制度和政策,為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決策依據也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關鍵詞:流動人口;消費支出;消費結構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4-0243-02
一、引言
國家西部大開發戰略已經邁入實施的第二個十年了。隨著2011年“成渝經濟區”獲得國務院批復,成都市“天府新區”的總體規劃思路的出爐,成都作為中國西部重鎮、新一輪大開發的引擎城市、成渝經濟區的中心城市,已經逐步形成了由一個特大城市、14個中等城市、34個小城市、170余個小城鎮、數千個新型社區等構成的市域城鎮體系。① 根據成都市流動人口服務管理工作辦公室(以下簡稱“成都市流動辦”)的調查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31日,全市登記流動人口② 456.45萬人,同比2011年的392.35萬人,增加64萬人,增幅16.34%。③而作為成都市“西部新城”的核心區域,溫江區三年里流動人口增長了1倍,吸引了30.32萬人。④ 到此,這也體現出溫江區的城鎮建設、產業發展等各方面條件對各類人才的吸引。通過剖析流動人口的消費行為,為政府未來制定促進流動人口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制度和政策,為四川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決策依據有著更為深遠的意義。
為了使調查數據更具參考價值,項目調查組對此次調查對象有著嚴格的界定,需同時滿足以下條件:(1)跨省、跨市以及同一城市跨區流入溫江的人口;(2)不包含因出差、就醫、上學、旅游、探親等事由短期內在溫江居住、預期將返回戶籍所在地居住的人員;(3)在溫江居住的時間應達到半年以上;(4)年滿16歲。在調查方法上,本項目的主要采取多階段抽樣和配額抽樣相結合的方法。在實際發放的1 000份樣本中,共回收982份,其中有效問卷946份,有效回收率94.6%。調查樣本的基本情況如下:
1.性別:在此次調查的流動人口中,女性368人,男性578人,分別占被調查人口總數的39%和61%。
2.年齡:年齡在18~29歲的被調查者為485人,占被調查者總數的51.3%;23.8%的被調查者年齡為30~39歲,而年齡在40~49歲的為199人,占被調查者總數的21%。
3.文化程度:在接受調查的946位受訪者中,文化程度為初中的占44%;其次為高中或中專畢業的人員,占調查總人數的27%,以后依次為小學、大專、大學本科和文盲或半文盲。可見,達到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流動人口占被調查流動人口總數的83.9%。
4.流動人口的地域構成:在接受調查的946位受訪者中,其常住地為農村的占據了絕大多數,為709人,占調查總人數的74.9%,而到溫江前常住地為城市的有237人,僅占調查總人數的25.1%。
5.流動人口到溫江的目的:大多數的流動人口到溫江主要是從事務工或經商,在被調查者中分別有556人和336人,占比58.8%和35.5%。其中大量的務工人員多是服務業從業者、技術工人、專業技術人員或非技術勞力人員(如建筑工人等)。
二、流動人口各項消費支出結構特點
(一)食品消費支出較低
恩格爾系數作為國際上通用的衡量居民生活水平高低的一項重要指標,是衡量一個家庭或一個國家富裕程度的主要標準之一。根據聯合國的劃分標準,一個國家平均家庭恩格爾系數大于60%為貧窮;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30%~40%屬于相對富裕;20%~30%為富足;20%以下為極其富裕。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鎮和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已由1978年的57.5%和67.7%分別下降到2011年的36.3%和40.4%。① 截至2011年前9月的統計數據顯示,成都市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79%。
而在對成都市溫江區946名流動人口的調查數據中,可以看到:2011年該地區流動人口月平均工資收入為1 984元,用于食品的消費支出為568元,僅占其收入的28.6%。難道該地區流動人口已經屬于富足階層了呢?
經調查發現:一方面部分從事非技術勞力的工作或者服務行業的流動人口吃住主要由雇主免費提供,這勢必大大降低其食物消費支出;另一方面部分不享受雇主所提供的免費食宿的務工人員,也會本著“吃飽就行”的原則,將更多的收入用于儲蓄或匯款給老家,在食品方面支出盡量節儉。
(二)住房消費占比較重
一方面,在接受調查的946名被調查者中,有26%的從事非技術勞力的工作或者服務行業的人員主要是居住在由雇主免費提供的集體宿舍內,即使居住條件簡陋,他們也不會外出租房,因為他們寧可暫住在城里居住條件惡劣的地方也要盡量節省開支以便攢錢回家蓋新房。這主要是受到傳統的農村思想的深刻影響;另一方面,還有61.8%的人群主要選擇租房居住,且月平均租房費用為437.7元。這部分群體以18~25歲左右的人群為主,說明年輕人的消費觀念有了較大的改變,他們會更加強調居住環境的重要性、條件的舒適性以及配套設施的齊備等;除此以外,還有58位被調查者表示已經在溫江購房,可以說他們已經完全融入到當地的生活中,其職業主要是以溫江從事個體經營的為主,并且月收入均高于1 500元。
(三)服裝消費支出位居第三
946名被調查者平均每月的服裝消費為219元。其中每月支付200元以內購買服裝的有625人,占總數的66.1%,這說明大部分的流動人口在服裝方面的消費仍以實用為主,崇尚節儉仍是其主要的消費觀念,正因如此,有40%的被調查者表示不同意或非常不同意“衣著要講究質量款式,合乎潮流”的消費觀念;而另一方面,每月在服裝方面支出在200元~300元的有210人,占被調查者的22.2%,每月支付超過300元用于購買服裝的則有111人,占比11.5%,而他們的收入水平基本在1 500元~2 500元這一區間范圍內。這說明,在工作較穩定、收入較高的條件下,部分流動人口還是會注重自身的衣著外表,他們不愿被排斥在主流社會之外。
(四)休閑娛樂消費娛樂支出兩級分化嚴重
通過本次調查發現,在946名流動人口中,共有410人主要的休閑娛樂方式是看電視或聽廣播;其次較為受歡迎的娛樂休閑方式是玩撲克或打麻將,占被調查總體的9.5%;與同鄉或者親友聊天排在第三位,因為這種方式簡便易行,又能交流信息、消除寂寞。除此以外,還有大量的流動人口在閑暇時間選擇上網、睡覺等方式度過。基于此,大部分的流動人口每月在休閑娛樂上的支出都低于400元,甚至沒有。可見,在溫江的流動人口并未與本地居民共享各種文化設施,他們的生活圈也并沒有因為在這里得到很大的拓展。但是,還應看到,對于部分技術工人、個體商戶而言,他們開始逐漸融入當地的主流文化圈,享受生活,其每月的休閑娛樂支出在400元~600元;甚至一些高級管理崗位從業者每月在這方面的花銷甚至已經高于600元。
(五)教育培訓支出嚴重不足
在是否接受相關的教育及培訓的調查中,可以看到,有804人(約占85%)每年沒有接受任何的教育培訓;而即使在接受了相關的教育培訓的人群中,每年花費在200元以下的占已接受培訓人員的絕大多數,大都為一些技術工人或服務業從業者;其次,每年花費500元以上的以專業技術人員為主,占比31%。可見,大部分流動人口,特別是文化程度較低的流動人口對自身培訓沒有引起充分的重視,這對其素質提高極為不利。
三、結論
有關消費問題的調查或多或少都會存在因消費者或訪問員等各種主客觀因素而產生的消費者實際收入、實際消費與其填答的數值有誤差的問題,這是類似研究存在的一個普遍不足。但是,對于成都市和溫江區政府而言,此次調查可以使其大致了解流動人口的基本消費支出情況,進而有針對性地引導流動人口的消費方式、消費觀念,并最終實現提升該地區未來整體城市經濟發展水平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馬宗保.社會資源共享與城市社會和諧——寧夏銀川市流動人口調查報告[J].寧夏社會科學,2007,(2).
[2] 孟慶潔.上海市外來流動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中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2007.
[3] 張詠梅,肖敏霞.農民工的生活與消費——對蘭州市進城務工人員的調查分析[J].西北人口,2008,(5).
[4] 李強.中國外出農民工及其匯款之研究[J].社會學研究,2001,(4).
[5] 今年前9月成都恩格爾系數達到36.79%[EB/OL].成都搜房網,http://news.cd.soufun.com/2011-12-19/6634326_4.html,2011-12-19.
[責任編輯 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