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一向被尊為英國經濟學理論的泰斗和祖師的亞當·斯密是經濟學的主要創始人。亞當·斯密的《國富論》被奉為“資本主義的經濟《圣經》”,亞當·斯密本人則被譽為一個堅定反對政府監管、強調一切由市場自行調節的“自由主義經濟學祖師”。 然而亞當·斯密在去世前將自己的大部分手稿全數銷毀,在學術界廣受爭議。以亞當·斯密的時代背景為入口,通過對其著作的研究和生平事跡的了解,合理推理出他晚年銷毀手稿的原因。
關鍵詞:國富論;自由經濟體;光照者·路西法
中圖分類號:F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004-02
一、共濟會的授意和資助
亞當·斯密被尊為“市場經濟之父”,他以兩部書立世。同一個作者的兩本書,卻揭示了兩種不同的人性:《國富論》揭示了人的物質屬性是利己的;而《道德情操論》則指出人的精神屬性是利他的?!秶徽摗分械睦褐髁x人性假設和《道德情操論》中人類同情心的人性假設歷來被視為斯密悖論。在《道德情操論》中,亞當·斯密把我們的行為動機歸為同情,而在他的《國富論》中,他卻把這些歸結為自私。稍微看看這兩本書就可以清楚地看到這種分歧的存在?!秶徽摗放c《道德情操論》不僅僅不一致,且在關于人的行為動機,道德和行為的來源問題上互相矛盾。雖然從歷史角度看,《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的主題不一樣,亞當·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關注的問題是道德行為的動機和道德判斷,而在《國富論》中關注的則是經濟活動和經濟行為。正是主題的不同,可以部分地解釋所謂的兩本書之間的矛盾。但是,歷史還有另一面的真相。至今國人很少知道,亞當·斯密《國富論》的寫作,曾得到共濟會羅斯切爾德家族的授意和資助。共濟會是反對傳統基督教文明的跨國秘密宗教組織,信仰的是與基督教的“上帝”對立的“路西法”(也被基督教稱為“魔鬼撒旦”,而共濟會自稱為“光照者”)。
1723—1740年間,亞當·斯密在家鄉蘇格蘭求學,在格拉斯哥大學(University of Glasgow)時期,亞當·斯密完成拉丁語、希臘語、數學和倫理學等課程。1740—1746年間,赴牛津大學(Colleges at Oxford)求學,但在牛津并未獲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獲是大量閱讀許多格拉斯哥大學缺乏的書籍。1746年畢業后,亞當·斯密好幾年連工作都找不到。1748年,他在享利·霍姆·卡姆斯的幫助下,開始“游學”,宣講“如何獲取財富”,這就類似于現代一些“投資公司”的“投資講師”,雇主給一個觀點和投資方向,他們就給“觀眾”講課,既沒有個人立場、也沒有固定觀點。給金融集團當了幾年“投資講師”后,亞當·斯密的社交圈逐漸拓展了,他的才華引起了羅斯切爾德家族的興趣。1751年,亞當·斯密在格拉斯哥大學不僅擔任邏輯學和道德哲學教授,還兼負責學校行政事務,一直到1764年離開為止。這時期中,亞當·斯密于1759年出版的《道德情操論》獲得學術界極高評價,而后于1768年開始著手著述《國家康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簡稱《國富論》),本書的寫作實際上有幕后集團秘密資助——羅斯切爾德家族。這個秘密恩主資助亞當·斯密寫一本書,鼓吹放棄政府監管、建立沒有任何政府管理的“自由經濟體系”。目的很簡單——排斥、弱化政府機構的市場監控,強化幕后的、世襲的、壟斷的、非法的、黑箱操縱的、沒有任何監督的金融僭主體制,簡而言之:(1)讓跨國金權操縱英國政權。(2)讓世襲金融銀行家族操縱英國議會選舉制度。(3)讓世襲金融建立金融貴族和傳統貴族的聯盟。(4)破壞英國市場經濟的理論、文化與游戲規則,用一種“偽市場經濟”來操控跨國金融資本對英國各階層和實體經濟的財富轉移。(5)宣揚一種“利己主義”、“唯利主義”,把道德等同于金錢,毒化英國道德體系、否定道德、守信、善良等人性的價值、凸顯金錢的價值,提高羅斯切爾德家族跨國壟斷金融資本的價值與力量。羅斯切爾德家族需要的經濟政策,被斯密包裝成普遍性的“經濟原理”都寫進了《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該書于1776年受資助出版。1778年,亞當·斯密以此書一步登天,登上蘇格蘭關稅局長寶座。亞當·斯密是一個共濟會成員,但他也是一個愛國者。他提出有一只“看不見的那只手”在主導市場,還提出要防止“大資本的壟斷”。實際就是在影射羅斯切爾德家族對英國經濟的幕后主導。
二、思想伴侶的感性影響及嚴謹的治學追求
斯密一生最好的朋友就是大衛·休謨(1711—1776),英國啟蒙運動中的蘇格蘭學者之一、英國共濟會成員。在大約1750年時亞當·斯密認識了休謨,兩人成為親密的好友。休謨的觀點是:我們所有的行為都是由我們的激情決定的,人類不可能用理性的計算去指揮自己的行動。看起來的理性行為只不過是達到我們個人感情目的的手段而已。自此,自利是人的本性。指引我們一切行動的是我們要達到個人目的的激情。一切對他人的義務,內在的道德感,都不過是經驗形成的習慣。這是人類的基本共性,是任何道德系統,任何政府形式要考慮到的出發點。作為休謨的朋友,亞當·斯密對休謨的理論了如指掌。可是,斯密不能肯定個人的道德一定是社會強加的。他結合了老師哈欽森和休謨的觀點,認為人人都是個二面體:一面像休謨說的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一面對這個行為作個道德評論。后面的那一面是和社會站在一起的,以社會規則作為標準,也就是所謂的良知。亞當·斯密早年迫于經濟壓力加入共濟會,他加入共濟會的時候,正是負債累累,這時他欣然接受了休謨的利己觀點,四處搞“理財講座”詐騙錢財。他放棄了“上帝”,去信仰“光照者·路西法”。但他晚年思想成熟,經濟條件也允許他進行反思,此時他才清醒地認識到先前的錯誤,深受道德和良心的譴責。他常常獨自到蘇格蘭長老會去做懺悔,最后重新皈依“上帝”,背叛了共濟會的神秘信仰。
亞當·斯密一生追求完美,治學態度嚴謹。他曾經因為崇尚古典派,貶抑浪漫派而堅持終身只寫押韻詩,但是最后因為創作過程有某種挑戰的精神存在,而且“押韻詩”沒有確實內容,所以亞當·斯密一生都沒有創作過任何一首“押韻詩”。對應到他的學術追求上也是如此,正是因為他力求完美追求真理的治學態度,擔心早年創作的《國富論》可能成為羅斯切爾德家族控制經濟的理論依據,所以在臨終前悔恨交加,要求家人燒毀其所有手稿。
亞當·斯密晚年銷毀其手稿主要是由于《國富論》的創作是在羅斯切爾德家族目的性的資助下完成的,旨在弱化政府監管,控制國家經濟,強化幕后的、世襲的、壟斷的、沒有任何監督的金融僭主體制。亞當·斯密一生追求完美,而且是一個愛國主義者,晚年深受內心道德譴責,所以最終留下遺囑銷毀其大部分手稿。
參考文獻:
[1] 江曉美.貨幣長城·英國金融戰役史:第七章[M].北京:中國科技出版社,2009:11.
[2] 杜格爾德·斯圖爾特.亞當·斯密的生平和著作[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8.
[3] 亞當·斯密.國富論[M].孫善春,李春長,譯.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吳高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