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世界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就業問題成了當今社會討論的焦點問題之一,隨著高校畢業生人數的持續攀升,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顯得更加突出。因此,女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值得社會關注并且亟待解決。
關鍵詞:女大學生;就業;對策
中圖分類號:F24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067-01
一、女大學生就業問題的現狀
1.用人單位的觀念的偏差影響女大學生就業。許多用人單位認為女大學生畢業不久即面臨結婚、生育和哺乳等一系列問題,生育和撫養孩子要消耗女性大量時間和精力,在此期間女性的工作精力就有所下降。女性的生育保險等社會保障還不夠完善,女職工生育期的工資、資金全部要由用人單位承擔,而且生育會直接影響工作的時間和精力,這將直接影響到用人單位的經濟效益。從短期經濟利益角度看,某些用人單位拒絕接受女性。
2.高校部分專業設置與就業市場需求脫軌,增加了女大學生就業難度。高校專業設置決定著專業人才的產出量,而企業對各類專業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的需求變化速度與高校專業培養人才有差距,以前社會需求的熱門職業,現在變成了滯銷專業,在大學生就業已經市場化的情況下,大學的專業設置和調整十分滯后,致使畢業生專業結構與快速變化的市場供求出現了錯位。從源頭上講,這已成為制約大學生就業的一個重要原因。
3.擇業能力的有限,限制著女大學生就業。個人的工作能力、人生觀、價值觀等對于成功就業具有直接的影響。知識經濟時代,不僅要求從業人員掌握扎實的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同時還要具備良好的人際交往素質。這里所指的人際交往是指一定語言、交際、實踐能力的提高以及良好道德修養的培養,但是有的女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只注重對專業知識學習,忽視了人際交往的素質的培養,有的所學專業并不能滿足當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致女大學生就業難現象的出現。
二、高校方面要著力提高女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1.完善法律體系,為女大學生提供就業的法律保障。中國雖然已有這方面的現有法規,但可操作性不強。例如《婦女權益保障法》第22條第1款規定“各單位在錄用職工時,除不適合婦女的工種或者崗位外,不得以性別為由拒絕錄用婦女或者提高對婦女的錄用標準?!钡珶o法在現實操作中消除就業性別歧視。為此,應制定出臺詳細的細則,對婦女權益的方方面面進行規定,切實加強規章制度的可操作性。政府應加大這方面的工作力度,通過制定保障女大學生就業的相關法律,以法律手段規定各行業或企業接受女大學生就業的比例,將減輕女大學生就業困難的局面。
2.完善就業服務體系,拓寬就業領域。充分考慮女大學生在就業中遇到的困難,積極引導,提供一定量的適合女大學生的崗位,喚起全社會對于女大學生就業的保護與關注。在全國行政管理的層面上建立起保護女性平等就業的勞動管理機制,取消對女性的顯性或隱形限制,拓寬女性的就業領域。
3.女大學生完善自身素質。女大學生在擇業中面對自身的各種沖擊,建立正確的自我評價,培養女性人才的專業素養,而且要加強女性人才的職業技能的學習。不僅要這樣,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不僅具有足夠的文化素養、專業基礎,而且也具有一定的職業技能,就職的層次和待遇等問題才有可能得到改善。在心理上要足夠的自信,要敢于競爭,克服自卑、怯懦等心理障礙,保持良好擇業心態。面對嚴峻的現實,提高自己的就業能力,不斷在擇業過程中找準定位。建立女性主體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意識,培養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競爭力,有意識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職業。
參考文獻:
[1] 張素玲.文化、性別與教育:1900—1930年代的中國女大學生[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
[2] 李小江.女性性別的學術問題[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5.
[3] 《中國教育年鑒》編輯部.中國教育年鑒1949—1981[K].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