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文化是城市社會的重要構成要素,城市文化建設,對促進城市經濟社會事業的全面發展,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加快現代化進程,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對于廊坊市經濟的快速發展,廊坊市文化產業的發展相對滯后。廊坊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悠久的歷史文化資源,但目前文化產業整體水平還處在初級階段。如何采取主動的應對措施加快產業發展已經迫在眉睫。面臨機遇和挑戰,廊坊市可以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通過解放思想、政策扶持、學習借鑒其他城市發展的經驗、實施人才戰略等方面制定策略,提高文化產業的層次和競爭力,把廊坊市文化產業推上一個新臺階。
關鍵詞:區位優勢;文化產業;機遇與挑戰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088-02
每一個城市的發展方向與空間都直接受其資源擁有量的制約。如何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存量以及如何有意識地培育新的資源優勢,對一個城市發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廊坊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相對匱乏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其“三二一”產業倒拉格局的發展,而在第三產業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植文化資源,無疑是廊坊城市化發展最經濟、最富戰略眼光的選擇。
一、廊坊的區位優勢分析
廊坊地處京津兩大都市之間,擁有獨特的區位優勢。豐富的地理和人力資源、秀美宜人的環境、淳樸好客的民風和古老的文化,擁有現代科技帶來的城市文明,又不失大自然賦予的田園風情,既可依托京津高密度的人才和科研體系,又擁有發達便利的交通網帶和龐大的消費市場,作為“京津走廊上的明珠”,區位優勢十分明顯。
“半小時進京下衛、一小時上天入海”,快捷便利我交通運輸和通訊等條件,使廊坊市成為面向京津兩市、渤海灣地區乃至整個北方市場的重要樞紐。隨著環渤海經濟圈的構建、天津新港的建設和北京創意文化產業園的開發,廊坊“金三角”的地理優勢將更為明顯。
坐擁京津是廊坊最核心的優勢。京津市場集中性、多樣性、分層次等特點,為廊坊文化產業提供了巨大的發展和創新空間。憑借生產要素價格低、政策寬松和環境宜居的優勢,只要策略得當,廊坊便可“吸收”京津兩市人才多、技術高、信息靈、資金富、市場大的突出特點,將之全部“歸為己有”。
二、廊坊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問題
(一)廊坊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
文化產業是指從事文化產品的生產、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活動的行業總稱。文化產業的迅速發展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中國,它屬于新興產業,但在發達國家,卻已成為支柱產業或先導產業。廊坊市獨特的區位優勢和相對匱乏的自然資源決定了其“三二一”產業倒置格局的發展定位,而在二、三產業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培植文化資源,無疑是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最有效、最富戰略眼光的選擇。加快發展我區文化產業,必須根據廊坊市經濟和社會發展實際,對全區文化產業發展的條件、趨勢、問題要做具體分析,對產業發展的基礎優勢、資源潛力和對策措施要有清醒的認識。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過十余年的培育和建設,廊坊市文化產業已初具規模,初步形成包括新聞出版、圖書音像、休閑娛樂、體育健身、文藝演出、工藝美術、信息服務、廣播影視、群眾文化等行業在內的綜合型文化產業體系,成為全區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新的增長點。
(二)廊坊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盡管廊坊市文化產業的發展已經有了長足進展,但是,文化產業的發展還很不充分,總體發展水平仍然較低,突出表現在:文化產業組織規模小而分散,科技含量少、競技爭力差,市場機制不健全,文化資源沒有得到充分利用,以及宏觀管理政出多門、產業結構不合理等諸多問題。行業上除印刷業一枝獨秀外,其他領域的發展層次較低,大多數以服務本地低端市場為主要業務,經濟效益欠佳,缺少具有自己特色的骨干產業群體。即使在印刷業中,也以低技術含量的書刊印刷為主,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包裝裝潢、特色印刷比較少而且規模小。傳統文化產業比重過大,新興的文化產業比重偏小。以信息化、數字化為核心的新興產業如軟件業、影視業、動漫業等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產業幾乎空白。對寶貴的人文資源,僅僅停留在淺表的羅列和學術研究上,沒有進行深度的包裝和打造。
與此相對照,文化產業的發展已成為世界潮流,在各國經濟發展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許多發達國家的文化產業不僅在發展速度上超過傳統產業,而且在發展規模上已經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隨著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人民群眾休閑時間的增加,人們在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會有更大幅度的增長,文化消費市場潛力巨大。2011年全國實際文化消費總量為2 600億元,而且潛在文化消費能力巨大。廊坊市滿足市民的文化需求的同時,還能服務京、津、冀近億的消費人群。如此巨大的文化消費需求為廊坊市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發展空間。因此,今后一個較長時期內,大力發展廊坊市的文化產業,對于推動經濟增長、有效拉動內需以及解決就業問題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三、利用區位優勢發展文化產業
要抓住文化產業需求廣闊的空間,就要發揮廊坊獨特的區位優勢,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為導向,面向京津及周邊市場,改造提升傳統產業,開發新興產業,整合優化文化資源,調整布局和結構,逐步建成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有廊坊特色的文化產業體系,使之成為廊坊市新的經濟增長極,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最佳結合。
(一)拓展文化產業
除了傳統印刷產業、文化服務市場、文體用品制造業,學習迪士尼、涿州、無錫影視城,西部影城對當地經濟的拉動作用,依托原有的古棧道、地道、古戰場等資源,拓展文化產業,開發文化旅游資源。
(二)提高文化產業的科技含量
由于廊坊市文化新興產業少,科技含量低,因而缺乏對周邊深度和持續的吸引力,因此對傳統文化產業要加快技術改造步伐,比如在印刷業引進高新技術和設備,如數字印刷、柔印等技術設備。加強對人才的引進力度和人才的培養,大力發展科技含量高的文化產業,諸如影視、動漫等,增強文化產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總之,廊坊市可以充分利用區位優勢,通過解放思想、政策扶持、學習借鑒其他城市發展的經驗、實施人才戰略等方面制定策略,提高文化產業的層次和競爭力,把廊坊市文化產業推上一個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劉吉發,陳懷平.文化產業學導論[M].北京: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10.
[2] 張曉明,等.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
[3] 楊亞爭.“三元型”文化產業管理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4] 理查德·E.凱夫斯.創意產業經濟學——藝術的商業之道[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4.
[5] [英]拉什(Lash,S.),[英]盧瑞(Lury,C.).全球文化工業[M].要新樂,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6] [英]斯道雷.文化理論與大眾文化導論[M].常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
[7] 熊澄宇.文化產業研究與對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8] 安定明,高淑玲.國內外文化產業投融資模式對河北省的啟示[J].經濟研究導刊,2011,(33).
[9] 邱明豐.發達國家文化產業管理模式研究——以美、英法為例[J].學理論,2010,(25).
[責任編輯 陳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