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歐債危機后,發達國家依靠緊縮的財政政策來彌補巨大的財政赤字和政府債務,各國也進入到了增稅周期。發達國家通過強化稅制公平、開征銀行稅、為中小企業和創新企業減稅和加強征管的方法來增加稅收收入。經濟全球化下中國應順應世界稅制改革的趨勢,借鑒成功經驗完善中國的稅收制度。同時一國的宏觀經濟形勢是稅制改革的基礎,任何稅制改革都不應脫離本國的實際情況。
關鍵詞:歐債危機;稅制改革;啟示;發達國家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117-02
一、歐債危機爆發后主要發達國家的稅制改革
2008年金融危機至歐債危機爆發前,為刺激經濟復蘇,發達國家繼續采取擴張的財政政策,運用減稅、增發國債的手段對宏觀經濟進行干預,以增強國內消費和吸引投資。但是減稅對經濟產生作用存在時滯,加上市場主體對經濟復蘇的前景并不看好,資本主義國家固有的矛盾使得經濟增長并未像預期那樣迅速提升。國家的財力不是用之不竭的,巨額的財政支出和減稅導致財政收入的萎縮,政府的財政收支失衡和債務問題終于在2009年以希臘為首集中爆發出來,國家面臨著財政崩潰和信用破產。在這種情況下,各國政府不得不“開源節流”,即增加稅收和縮減政府開支。在增加稅收方面,各國的做法如下:
1.希臘。將增值稅的一般稅率從19%上調至23%,優惠稅率4.5%和9%上調至5%和10%;調高消費稅的稅率;對大額房地產征收不動產稅,并實行累進稅率;對一年以內的短期股票交易所得征收資本利得稅;提高股息和紅利所得稅率;提高個人所得稅率并增加稅率級次;加大稅收征管和處罰力度,打擊偷逃稅嚴重的現象,鼓勵舉報偷逃稅款的行為。
2.西班牙。向富人開征新稅,納稅人僅局限于億萬富翁;完善稅收征管制度,包括建立一套完備的現代稅收管理制度,擴大網上辦案范圍,加大政府與納稅人的互信與合作。
3.德國。開征銀行稅;對航空旅行和核電業開征新稅;取消一些新稅。
4.法國。開征銀行稅,對從事傳統業務的銀行稅率低于從事高風險的銀行稅率;提高富人的稅負,將對富人征收的個人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率提高1個百分點。
5.英國。英國雖未發生債務危機,但也實行了緊縮性的財政政策。如將增值稅的稅率上調,對資本利得稅率由原來的18%上調至28%;紅利超過2.5萬英鎊的銀行家征收50%的一次性獎金稅。
6.美國。開征銀行稅。征稅對象為2008年接受政府救助的、資產在500億美元以上的大型金融機構,稅基為銀行股本和有擔保存款以外的負債,稅率為0.15%,期限至少為十 年。收入用以彌補政府救助銀行業的成本。如果十年內政府征收的銀行稅仍無法彌補向金融機構提供援助的資金,還將會繼續征收。
二、發達國家稅制改革的深度剖析
發達國家此次稅制改革以增加政府收入為主要目的,增稅對象無一例外是富人和大公司,對中產階級和窮人及中小企業實施了減免稅措施。各國開征了銀行稅,旨在使金融機構對過度貪婪產生的惡果承擔必要的責任。為吸引投資,促進就業,德國聯邦政府與相關行業協會共同制定了關于征收生態稅的新規定,只要確保每年降耗1.3%,企業即可免繳大部分生態稅,這一新規被認為是高耗能企業的“強硬的政治庇護”。各國為加強對跨國稅基的征收,防止國際避稅和逃稅,加快簽訂與避稅地之間的雙邊反避稅協定。2012年德國與新加坡的避免雙重征稅協定中規定加大信息交換的范圍,不再局限于收入及資本的稅務資料,而是擴大到所有稅務類型,而且也不再取決于有關納稅人是否居住在協定之下的兩國境內;接到有關信息交換要求的國家,即使無須取得有關信息作為稅務之用,也有責任加以收集;銀行業的保密政策將不會構成信息交換的障礙。美國推出了一套針對國際稅收政策的新建議:跨國公司原先可以免稅或延期賦稅的海外收入部分,以后須向國內部分一樣正常賦稅。此外,各國也普遍加強了國內稅收的征管力度,加強政府間和部門之間的合作和信息共享。如加拿大和美國成立一體化的稅務管理機構,將國內的稅務局和海關進行了合并。為提高稅收遵從度,各國進行了稅制簡化、降低了優惠稅的力度,減少了稅收的繁文縟節,以期通過上述各種措施增加本國的財政收入。
三、發達國家稅制改革趨勢及對中國稅制改革的啟示
時至今日,西方國家的經濟并未走出低谷,債務問題的爆發給衰退的經濟雪上加霜。以增加財政收入為目標的緊縮性財政政策與刺激經濟增長的擴張性財政政策具有矛盾性。由于經濟增長能帶動稅收的增加,從長期來看,促進經濟增長是各國的根本任務。短期內為度過債務危機,發達國家為籌集收入,已進入增稅周期。但這種增稅是以擴大稅基、加強征管、強化公平為途徑的增稅。從發展趨勢來看,以所得稅為主體的發達國家會轉向所得稅和商品勞務稅并重。中國應順應這一趨勢。雖然目前中國是以商品和勞務稅為主體,所得稅收入占稅收收入的比重較低(從2006年開始個人所得稅占稅收收入的比重有下降的趨勢),但是產生這一問題的原因主要在于所得稅征管水平的限制,無法做到應收盡收。由于“涉稅信息共享”觸及了利益集團的既有利益,因此在技術已經具備的條件下,制度改革十分迫切,當然阻力也會較大。
其次,這次發達國家增稅適用的對象來看,反映了稅收制度不單單要促進效率還要體現社會公平。20世紀80年代的全球減稅浪潮和2001—2003年期間美國的減稅計劃,為富人和大公司降低了大幅稅收。雖然在一段時間內能帶動投資,但在以消費拉動經濟增長的美國,富人的消費能力有限,廣大低收入者靠借貸超前消費,導致了由次貸危機為導火索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稅收作為國家再分配的手段之一,應最大限度地發揮調節作用來避免兩極分化。國家在不同發展階段對效率和公平有所側重。中國自建立市場經濟以來一直是效率優先、兼顧公平。在城鎮化進程當中,中國應開征規范的社會保障稅,為低收入者和中等收入者減稅,對高收入者增稅。對于造成房地產價格畸高的“土地財政”問題所涉及的分稅制下的財政管理體制做出改革。
再次,發達國家的稅收政策還體現了對創新能力的高度重視。歐美各國提出“再工業化”,就是大力發展基于高端技術和人才的先進制造業。依靠科學進步的內生性經濟增長使得經濟增長的源動力持續不斷,且對能源、資源的依賴性減弱、環境代價小。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對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做出了全面部署,促進產業結構調整,稅收制度和稅收政策應與之相適應。從中國目前的稅收優惠總量來看,優惠政策多、覆蓋面寬,但是也存在著進入門檻高和冒牌高科技企業騙取稅收優惠并存的問題。因此加大對中小企業科技研發的稅收支持力度十分重要,稅收制度要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
最后,各國都將加強稅收征管作為改革的重要議題。稅收流失的問題在全球范圍內廣泛存在。當前中國不存在財政赤字過高和政府債務龐大的問題,因此與發達國家不同,增稅不是中國的目標。況且近些年來中國的宏觀稅負較高,發展的成果偏向政府而不是企業和個人,下一階段很難再采用提高稅率的方式增加稅收。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要提高征管能力和稅務人員的素質來適應日益復雜的逃、避稅現象,加強國際合作和情報交流工作。創造良好的納稅服務環境,加強與納稅人的溝通,提高征管效率;減少現金使用的規模,設定現金交易的上線。
總之,中國既要順應世界稅制改革的趨勢,也要根據中國的國情完善稅收制度。在經濟可持續增長與眼前的促進就業二者的取舍上,發達國家有為眼前利益而做出妥協的舉措。在運用擴張性財政政策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要吸取發達國家的經驗,管好債務問題,不要讓矛盾激發出來。經濟發展是基礎,作為上層建筑的稅收制度要以促進經濟良性循環為出發點。
參考文獻:
[1] 黃立新,張旋.歐洲債務危機后世界稅制改革的發展趨勢[J].稅務研究,2010,(12).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