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稅收籌劃是在減輕稅負、追求稅后利潤的動機下產生的,通過稅收籌劃,可以在投資一定的情況下,為企業帶來不少“節稅”效果,從而實現更多的利潤,提高企業價值。稅收籌劃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在企業投資中的應用包括投資地點、方式、方向等方面的選擇。
關鍵詞:稅收籌劃;投資;企業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121-02
一、稅收籌劃的客觀性分析
稅務籌劃在西方國家的研究與實踐起步較早,在20世紀30年代便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并得到法律的認可。英國上議院議員于1935年就針對稅收籌劃提出:“任何一個人都有權安排自己的事業,依據法律這樣做可以少繳稅。為了保證從這些安排中謀到利益……不能強迫他多繳稅”。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稅務籌劃在世界范圍內得以迅速發展,逐漸成為納稅人理財、企業經營管理決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中國,稅務籌劃于20世紀90年代引入,其功能和作用不斷為人們認識、接受,并受到重視。但在稅收籌劃定義上,國內外的表述不盡相同。
荷蘭國際財政文獻局編著的《國際稅收辭匯》一書中,稅收籌劃的定義是:“稅收籌劃是指納稅人通過經營活動或個人事物活動的安排,最終實現繳納最低的稅收?!盵1]
印度稅務專家 雅薩斯威在 《 個人投資和稅收籌劃》一書中稱:“稅收籌劃是納稅人財務活動的安排,以充分利用稅收法規所提供的包括減免稅在內的一切優惠,從而獲得最大的稅收利益。”[2]
在《稅收與企業戰略:籌劃方法》一書中,經濟學家麥倫·斯科爾斯認為稅收籌劃不是單純的稅負最小化,而且在實施最大化稅后利益的決策規則時要考慮稅收的作用,考慮所籌劃的交易對交易方的稅收影響:顯性稅收\隱性稅收和稅收顧客,以及執行各種稅收籌劃的戰略成本[3]。
盡管對稅收籌劃的認識有所不同,但稅收籌劃的產生和發展有其客觀必然性。
首先稅收籌劃是企業追求價值最大化的需求。企業作為獨立的利益主體,最終目標是追求其價值最大化,而通過稅收籌劃,可以降低營業稅、所得稅、土地增值稅等,最終實現稅后利潤最大化,從而實現股東財富最大化。其次稅收籌劃是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需求。政府用稅收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的機理是:對不同的經濟行為設置差別稅負,引導逐利的企業為了獲得稅收利益而做出政府所期待的決策,從而實現經濟的健康發展。企業的節稅行為是政府支持鼓勵的,也是政府實現宏觀調控的基礎。如此,政府既賦予了企業進行節稅的權利,也在稅法中為企業的節稅行為提供了籌劃空間。最后是相關稅法漏洞的存在。任何國家的法律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國家的法律體系將在實踐的檢驗中得以完善,雖然避稅并不是政府政策所引導的,也不符合稅法的主觀意圖,但其并不違反法律法規,政府對付避稅的主要措施是不斷完善稅法,堵塞稅法漏洞。
二、稅收籌劃的必要性分析
1.降低納稅人的稅收成本,保留企業稅后收益。企業納稅金額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企業本期的稅后利潤,作為凈利潤的減項,稅收越高,則企業凈利潤越少。企業利用會計制度和政策的彈性規定,采用合理的稅收籌劃方法,對涉稅的會計事項進行管理和控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將稅收降到最低,就可實現企業的凈利潤最大化。
2.提高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完善內控制度。企業的稅收籌劃需要高水平的財務會計人員和嚴密的企業內部控制制度。進行稅收籌劃,必須對企業的所有的財務事項進行綜合把握,合理地組織籌資活動、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利潤分配活動,并科學地處理產生的各種財務關系。
3.提高納稅人的納稅意識。正確、有效的進行稅收籌劃,需要對國家會計政策和稅收法律法規有較好的把握,通過稅收籌劃不僅可以享受減免稅等優惠,還可以促使企業進行文明納稅,維護納稅人的合法權益。稅收籌劃為納稅人節稅提供了合理、合法的渠道,從客觀上降低了納稅人違反稅收法律的可能性。采取偷稅、抗稅、漏稅等違法、減輕稅負的手段來減少應納稅款,納稅人不僅要承擔法律制裁的風險,而且若被發現,還會嚴重影響企業的聲譽,使企業的商譽蒙受損失。
4.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規。稅收籌劃不違反國家稅法規定,但并不是所有的稅收籌劃方式都是符合政府的政策導向的。稅收籌劃是在對稅收優惠政策研究之后的運用,由于在不同的時期,稅收法律法規可能存在覆蓋面上的空白、銜接上的間隙和理解上的模糊處等,這也就直接造成納稅人利用現行稅收政策的某些缺陷、不足和漏洞。企業的納稅籌劃策略充分地反映了納稅人的籌劃意圖,揭露現行法律法規的缺陷,促使財政局和稅務局盡早發現現行法規制度所存在的不足和漏洞,加快稅收的立法過程及與相關法律、法規的相互協調與銜接,進而依據法定程序對其進行更正、補充或修改,最終完成對會計法規和稅收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5.有利于增加國家稅收。雖然納稅人進行稅收籌劃,國家短期內的稅收額可能受到影響,但企業進行稅收籌劃有利于資本積累,增加營業額,從而上繳給國家的稅款也會獲得同步增長,對國家稅收有積極影響。
三、稅收籌劃在企業投資中的應用
1.投資地點的稅收籌劃。投資者在選擇投資地點時,除了要考慮基礎設施、原材料供應、金融環境、技術和勞動力供應等常規因素外,不同地點和稅制差別也應作為考慮的重點。無論是國內投資還是跨國投資,均應充分利用不同地區間的稅制差別或區域性稅收傾斜政策,選擇整體稅收負擔相對較低的地點進行投資,以獲取最大的節稅利益。從全球范圍來講,企業可以選擇國際避稅港、避稅國進行投資。國際上有三類避稅地:一類是沒有直接稅的純“避稅地”,如巴哈馬、開曼群島;二類是普通避稅港,這里對外國投資者給予特別優惠,如新加坡、牙買加;三類是對經營者提供某些優惠的國家和地區,如英國、加拿大??鐕揪统3T诖嗽O立公司(甚至是信箱公司),用來轉移高稅區的利潤,進行國際避稅。在一國范圍內,企業可以到稅率較低的地區進行注冊,中國區域間稅收差異較大的有經濟特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保稅區、沿海經濟開放區、“老、少、邊、窮”地區和旅游度假區,現在又有“大西部”,國內企業可以結合自身條件,利用區域優惠政策選擇注冊地點。
2.投資方向的稅收籌劃。稅收作為最重要的經濟杠桿,體現著國家的經濟政策和稅收政策。中國現行稅制對投資方向不同的納稅人制定了不同的稅收政策。因此在確定投資方向時一般可先在生產性企業與非生產性企業中進行選擇,再對不同行業的企業進行選擇。生產性企業與非生產性企業的稅收差別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資企業所得稅上,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一般都能享受減免征稅的優惠,而非生產性外商投資企業則得不到減免企業所得稅的照顧。在生產性企業中,國家對農業、環保、基礎性行業、高科技、第三產業有較多的優惠,企業可以向這些行業掛靠,以享受優惠的低稅率甚至零稅率。
3.投資形式的稅收籌劃。由于取得收益就應納稅,而多種形式的投資收益的稅收負擔又不一定相同,這就造成即使投資收益率不同,不同投資的稅后所得也會不同。所以,對投資形式有必要進行稅收籌劃。按投資方式分類,投資形式可以分為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直接投資是對經營資產的投資,即通過購買經營物資,興辦企業,掌握被投資企業的實際控制權,從而獲取經濟利益。間接投資是指對股票或債券等金融資產的投資,此時投資者關注的重點在于投資收益的大小和投資風險的高低,至于被投資企業的經營管理權,則不被關注。一般來講,進行直接投資應考慮的稅制因素比間接投資要多,由于直接投資者通常對企業所涉及的各種流轉稅、收益稅、財產稅和行為稅等較為關注。而間接投資一般僅涉及所收取股息或利息的所得稅及因股票、債券資本收益而產生的資本利得稅等。
4.出資方式的籌劃。不同的出資方式,企業進行稅收籌劃的角度也不同。按資產的實物形態,出資方式可分為以有形資產出資、以無形資產出資和以現金出資。企業常以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出資,其原因在于:以有形資產出資設備的折舊額及無形資產的攤銷額可以在稅前扣除,削減企業應稅所得額;其次,以有形資產和無形資產出資必須進行資產評估,評估方法的不同會導致高估資產,這樣既可以節省投資成本,又可以多列折舊及攤銷費而減少企業所得稅。按期限的長短,出資方式可以分為分期出資和一次性出資(一般指中外合資經營企業)。企業一般應選擇分期出資,因為分期出資可以獲得資金的時間價值,而尚未到位的資金可通過金融機構融資,其利息支出可以部分在稅前扣除,有一定的籌劃空間。
5.企業購買固定資產中的稅收籌劃。固定資產投資的籌劃主要集中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在固定資產的折舊上做文章。折舊的減輕稅負作用被稱為“稅收擋板”,要盡可能地增加折舊額,就應在資產評估或資產入賬的時候未雨綢繆,對于固定資產價值一定要足額入賬。第二,要積極主動地適應稅制的變化。這主要是由于中國實行生產型增值稅,對固定資產購進的進項稅額不予抵扣,計入固定資產價值,相當于折舊額仍作為增值額課稅。而國際上普遍實行消費型增值稅,即對于當期購進的固定資產的進項稅額一次性扣除,這樣就減輕了當期的增值稅額??紤]到中國的經濟發展情況和國際化趨勢,實現消費型增值稅是必然的趨勢,因此,如能準確地預測國家稅制改革的時間和方向,合理地籌劃固定資產的投資時機,可以使固定資產所負擔的增值稅額降到最小。
參考文獻:
[1] 李珍萍.稅收籌劃的風險及防范[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80):3-5.
[2] 師大偉,尤冰,張東杰.淺談稅收籌劃的涵義和特點[J].地質技術經濟管理,2004,(5):55-57.
[3] 劉巍.由稅收籌劃弓發的博弈論思考[J].經濟與管理,2005,(4):82-84.
[4] 邢珊,孟杰,郭曉雯.企業稅收籌劃相關問題分析[J].財政監督,2012,(11):66-67.
[5] 毋秋芬.淺談企業稅收籌劃[J].財會研究,2010,(6):43-44.[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