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信用社起源于農村,近年來農村信用社改革的首要目標也是加大金融支農力度,改革的方向是讓信用社成為服務農民、農業和農村經濟的社區性地方金融企業。但不能忽視的一個現象是,隨著中國城市化、城鎮化進程的發展,許多原先農村、城郊已經成為城市,農民已經變為市民,傳統的種養殖業已無蹤影,取而代之的是高樓大廈、車水馬龍。在大中城市周邊和發達地區,農業、農村、農民的概念正在逐漸淡化,出現了“有農村無農業,有農業無農民,有農民無農活”的現象。與此同時這些地區的農村信用社步入了在城市發展的時代,農村信用社在城市怎樣才能發展得更好,對此問題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農信社;城市化;農村金融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143-02
一、城市化、城鎮化進程的本質
一般意義上講的城市化,主要表現形式是農村變成了城市,深入分析是農民從第一產業轉移到二、三產業,即農民變成了市民。從中國城市化進程來看,城市化進程是圍繞土地進行的一輪改革,土地是稀缺資源,“土可生財,地能出金”在中國的城市化進程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于是導致了某些地方財政成為“土地財政”,而房地產行業在中國經濟的地位不言而喻。土地資源的稀缺性決定了土地可以產生巨大的經濟利益,經濟利益背后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經濟需求,對資金的需求是最為重要的需求。這就決定了在城市化、城鎮化過程中,金融企業有著巨大的機會。近年來許多地方進行的新農村建設也逐漸演變成為一場新的“圈地運動”。所以筆者認為,城市化進程本質是將原本用于第一產業的土地轉換用途,用于第二、三產業。當然不可否認的是,與此同時,農民的生產生活環境得到很大改善,農民資產與收入大幅度提高,有些打破戶籍限制,直接轉變為市民。
二、城市化進程中農信社面臨的挑戰
(一)農信社與當地老百姓的關系逐漸疏遠
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城區范圍的擴大,農民由零散的獨家小院搬入高樓大廈,農信社的客戶經理已不像原先一樣對管轄范圍內每家每戶情況了如指掌,感情也漸漸淡薄。同時其他金融機構進入給了大家更多的選擇機會,農信社也不再是大家唯一可選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際中發現一個村組改造完成之后,在新社區周邊都會出現幾家別的銀行的營業網點,特別是股份制商業銀行。這些網點甚至比農信社的網點規模大、地理位置好。在城市化過程中,原先村民的生活習慣等都逐漸消失,如串門的習慣沒有了,大家之間的交流越來越少了,人們之間的感情遠不如從前了。如果農信社沒有新的舉措來維持和吸引客戶,農信社與當地老百姓的關系會逐漸疏遠。
(二)激烈的競爭環境中資金、客戶會流失
我們常說農村信用社有人緣、地緣優勢,就是指農村信用社與當地老百姓、村干部關系良好,一般情況下,村組的賬戶都開在農信社。但當這里的土地被開發時,由于有大量的占地款等資金要進入村組賬戶,這些村組干部就成為其他銀行的重點營銷對象,在多種選擇面前甚至利益的誘惑下,農信社不一定能夠完全留住這些大額資金。在政府主導式的開發模式下,當地商業銀行則成為農信社的最大競爭對手。開發過程中,當地老百姓都都富裕起來了,資金較為寬裕,以前可能是貸款建房,現在是拆房還款。現實中出現過某個地區在開發前村民集中貸款蓋房,開發后集中還款現象,貸款快速下降。上文已分析,開發完成后,隨著其他銀行的進入,農信社客戶會有流失,實際上不僅是存款客戶,貸款客戶也會流失。
(三)產品少,難以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
農村土地開發完成后,大量的外來人員進入該地區。農民手中有了錢之后,不再滿足于原先農信社提供的存取匯等簡單服務,會有投資理財等更多需求。農信社改制晚,科技不發達,理財產品、網上銀行等都是空白,無法滿足客戶的金融需求,客戶選擇了用“錢”投票,將自己的資金放入了其他銀行。產品少、利率高等因素是導致農信社貸款客戶流失率高的主要原因。
(四)影響力小,難以吸引客戶
一方面,農信社的基層網點規模小、裝修簡單、人員少、大都沒有大堂經理,吸引客戶較為困難;另一方面,農信社在城市影響力較小,知名度不高,加之宣傳營銷不到位,大家對農信社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知之較少,甚至有人不認為它是銀行業金融機構。
三、城市化進程中農信社的生存之道
農村信用社在城市化進程中如何生存呢?從城市化進程的本質來看,我們可以將其劃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轉換”階段,第二個階段是“發展”階段。第一個階段決定土地將由誰使用,這個階段是農信社“攬存”的重要時機;第二個階段決定這塊土地發生什么樣的變化,這個階段是農信社留住、發展客戶的關鍵時期。
(一)牢牢守住固有陣地
在土地開發過程中,老百姓會短暫離開本地區,這個時期最容易成為其他銀行的客戶。所以這個時期農信社一定要千方百計保持與原先服務區域老百姓的聯系,要盡量爭取土地補償款、安置費、過渡費等資金通過農信社兌付,不能失去與老百姓的聯系。同時開發適合這些人群的信貸產品,滿足他們的信貸需求。
無論是城中村改造還是新農村建設,一般都有集中安置區,原先的農民在開發完成后,會在這里聚居。所以農信社在集中安置區一定要建設網點,同時在村民返遷集中時期要組織一些營銷活動,贈送一些小禮品。因為農民剛搬入新家,可以選擇諸如開關罩、電視機罩、成套刀具等實用禮品,實踐中發現這些禮品非常受歡迎。本質上就是要讓老百姓感受到農信社還在他們身邊,把與老百姓短暫中斷的感情重新聯系起來。
伴隨著開發過程,一些房地產企業、工廠都會來到這里,這些客戶都是潛在客戶,農信社要主動出擊,不能坐門等客,在其他銀行未進入之前,與這些客戶建立聯系,通過優質服務讓他們成為我們的客戶。
(二)明確市場定位
縣級聯社是獨立法人,規模、地域等客觀因素決定了個人客戶和中小微型企業是其天然的主要客戶群。在城市化進程過程中,可能會有一些大型企業進入我們區域,同時他們也是優質客戶,但受規模限制,服務一個大客戶可能會失去許多小客戶。筆者認為,農信社服務大客戶一定要優中選優,不能在城市化進程中迷失了方向,一味和其他銀行爭搶大客戶,因為自身條件決定了農信社在服務大客戶方面不如其他銀行,大客戶不應該也不可能成為農信社的主要客戶群。相反在城市化進程中,農信社一方面要繼續保持與原先服務農戶和農村經濟組織的聯系;另一方面在開發完成后,要積極尋找服務轄區范圍內的中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這些客戶才是農信社的主要客戶群,他們才會成為農信社的忠實客戶。
(三)加快改革,轉換經營機制
在城市化進程中,開發階段農信社可能還處于有利地位,但在開發完成后,隨著其他銀行的進入,農信社的優勢逐漸喪失,競爭越來越激烈。所以加快改革步伐,轉換經營機制是農信社在城市地區生存的長久之計,就適應市場競爭方面來講,完善薪酬考核機制,充分調動員工的營銷積極性和工作主動性十分重要。以前,農信社有天然的競爭優勢,所以“大鍋飯”現象嚴重,薪酬考核注重公平性,很難調動大家的工作積極性。城市化以后,競爭非常激烈,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局面一定要打破,要按勞動取酬,按貢獻取酬。薪酬制度不僅要考慮公平性,更要注重差異性,要通過收入差距的拉大,調動員工積極性,主動迎接市場競爭的挑戰。只有員工的競爭意識有了,營銷意識有了,行為才會改變;只有員工適應競爭環境了,農信社才可能在城市生存下去。
(四)加大科技投入,豐富產品
需求多樣性是城市地區金融需求的一大特性,我們可以看到其他銀行的產品確實是琳瑯滿目,而農信社的產品非常單一,當然筆者不反對有學者提出的中國銀行產品的同質性問題。就適應市場而言,農信社確實需要進行產品創新和豐富,而金融產品的創新,很大程度上依靠科技創新。目前農信社的科技支持主要靠省級聯社,所以筆者認為省級農信聯社應加大科技投入,豐富產品,為縣級聯社特別是城市地區和城市化進程中地區的縣級聯社提供更好的科技服務,為縣級聯社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提供更多幫助。
參考文獻:
[1] 傅進.城區農村信用社發展方向理論探討[J].金融縱橫,2004,(11).
[2] 向思璇.論城郊結合部農信社的市場定位和發展[J].時代金融,2008,(2).
[3] 李國英.新農村建設進程中農村信用社發展問題研究——以吉林省發展為例[D].長春:吉林農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6.
[4] 賈長峰.城區農信社經營發展戰略的幾點思考——以大慶市市區聯社為例[J].大慶社會科學,2012,(5).
[5] 陳明斌.城區農信社的可持續發展之路[N].中華合作時報,2012-05-18(C04).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