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近半年以來,中國資本項目管理便利化措施頻出,從其手段和方向來看,大體可以看出外匯管理局正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有序推進資本項目管理改革。在此過程中,現實和理論因素交織,國際和國內環境呼應,更重要的是以人民幣國際化為目標,大幅度促進投資便利化,穩妥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分析其中的因素,并對下一步改革提出建議。
關鍵詞:資本項目;外匯管理;人民幣國際化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154-02
2013年5月13日,新的外債管理辦法和外國投資者境內直接投資外匯管理規定生效。這是外匯管理局簡化和協調貿易程序,加速要素跨境流通的具體舉措,也是考慮到跨境資本風險,同時又要進一步推進資本項目開放等多方面因素的結果。
一、近期改革推進的主要內容
近期的資本項目管理改革多以“資本項目便利化” 的形式推出,通過對資本項目業務管理程序和手續的簡化,行政審批事項的取消、調整和規范,管理法規的整合與歸并,構建起簡明清晰的資本項目外匯管理法規框架,進而促進跨境資本有序流動。
具體說來,直接投資方面,除非符合資質的企業發生資本變動,否則只需持有初次登記時外匯局頒發的協議憑證,就可以直接到銀行辦理開戶、驗資、結售匯等各項業務,程序較改革之前大大簡化;直接外債管理的思路類似,企業向外匯局提供外債簽約、變更、注銷信息,外匯局頒發外債協議憑證,銀行憑協議憑證辦理開戶、提款、還本付息等具體業務,企業無需多次往返外匯局領取核準件。
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程序的簡化賦予企業經營更大的自主性和靈活性,必將有效促進投資便利化,提升外資利用水平。同時,外匯局的監管職能并未放松,只是監管的方式和手段發生變化,將繼續發揮打擊違規資金,維護國內金融市場穩定的作用。
二、資本項目便利化因素分析
1.現實因素。資本項目便利化的最終目的是實現資本項目的可兌換,但在目前來看,要實現這一目標尚需要匯率制度和利率市場化方面做出重大改革,且在這過程中,涉及部門眾多,推進的難度巨大,所需周期較長。所以在跨境資本交易依然是重點監管區域的情況下,漸進式推行資本項目可兌換,減少資本項目下跨境資本流動障礙設置,增強市場主體自主性,成為當前具備有效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主要做法。
因此,資本項目便利化在資本項目完全放開之前,仍然有廣闊的作為空間。特別是短期來看,在外匯管理市場化遠未成熟的情況下,簡化管理程序,減少審核材料,從而提高審核效率,降低市場主體成本,是外匯管理政策順應資本項目可兌換發展趨勢并在現行條件下防范跨境資本風險的最佳選擇。此外,經常項目貨物貿易項下于2012年8月進行了深刻而廣泛的外匯管理改革,為資本項目便利化的進一步推進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2.時代因素。普遍認為,在過去的三十年中,資本管制強有力地抵御了外部金融或經濟危機對中國的沖擊,為國內的經濟改革和調整贏得了時間,對中國特定歷史時期經濟金融正常運行做出了重大的貢獻。但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對外交往的不斷增多,嚴格的資本管制已不適用于當前大規模資金流動。
國際資本大量凈流入,反映了中國長期“寬進嚴出”的資本管理體制,是造成國際收支“雙順差”及外匯儲備長期居高不下的主要體制原因。另外,隨著國內經濟金融日益開放,規避資本管制的渠道增多,維系資本管制難度越來越大,也阻礙貿易投資的進一步快速發展。
資本項目便利化即是針對資本管制而言,著重均衡管理,旨在改變當前基于父愛主義、干預主義的資本監管。中國外匯管理已經認識到當前資本監管的負面影響,正在從過去的肯定式立法,“法無許可則不可為”的管理方式積極轉變。資本項目便利化順應時代要求,把握經濟發展形勢,通過縮減審批環節,實現以登記為主的直接投資外匯管理方式,是實現外匯管理“五個轉變”,進而減少資本管制,加快跨境資本流動,促進國際收支平衡的具體做法。
此外,當前中國經濟基本面向好,國際貨幣儲備優勢巨大,也正值西方發達國家深陷國際金融危機無暇擴張之時,此時抓住時機,加快資本項目管理方式改革,可有效降低中國企業和金融機構面對國際資本的風險,并迅速適應新的環境及政策,參與國際資本市場。
3.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要求。近年來,人民幣國際化的呼聲越來越高,通過與其他國家的貨幣互換,推動跨境人民幣結算等方式,中國開始加快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并取得了初步進展。根據環球銀行間金融通信系統(SWIFT)數據,2012年第一季度,在進出口貿易信用證中結算中,人民幣所占的比例份額僅為1.9%,在國際儲備貨幣中所占比例則更小。
影響一國貨幣國際化的因素中,中國已經在經濟規模、國際貿易、可投資性及金融市場深度方面具備一定的條件,但資本項目開放程度不足成為阻礙人民幣國際化的重要因素。根據世界貨幣基金組織《關于新興市場國家貨幣國際化:風險與收益的平衡》報告中,相比其他四國,人民幣國際化的潛力最大,但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最低。各新興市場國家所具備的條件各不相同,具體(見下表):
可見,中國資本項目開放程度已落后于中國對外經濟的迅速發展。對此,《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二五”規劃》中明確提出要“逐步實現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政策支持人民幣國際化。
總體看,中國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目的一直傾向于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直接投資項下首先進行便利化改革,風險最小,目的也很明顯。綜合考慮各方因素,中國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順序已基本達成共識,即“先流入后流出;先直接投資后證券投資,先長期投資后短期投資;先機構后個人;先債權類工具后股權類工具和金融衍生產品,先發行市場后交易市場;先放開有真實背景的交易,后放開無真實背景的交易”的順序。推出直接投資便利化政策,實現直投項下的基本可兌換是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第一步,也符合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一貫原則。
三、對進一步推進資本項目便利化的政策建議
推進中國資本項目可兌換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程,在此過程中要綜合考慮國際、國內各種情況,對資本項目下各類經濟行為范圍上逐步放大,額度上逐步放寬,管理上逐漸減少障礙設置,政策上逐步推進便利化,最終實現資本項目可兌換。
1.鞏固開放成果,擴大開放領域。在直接投資項下實現基本可兌換后,對政策進行后續跟蹤,在法規清理、政策協調方面完善直接投資便利化。同時,按照“突出重點、整體推進、順應市場、減少扭曲、積極探索、留有余地”的原則,有序研究推進個人資本項目對外開放和證券市場對外開放。提高個人用匯額度,放松個人資本項目跨境交易限制,允許境內居民境外投資;進一步提升QFII、RQFII、QDII的額度,允許非居民在境內通過發行股票、債權融資,并可適當降低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資質標準,允許此類資金兌換。
2.堅持風險可控,完善監測體系。資本項目可兌換程度提高,外資跨境流動規模擴大,速度加快,對中國市場發育程度,企業承受能力,金融機構適應性及金融監管水平等一系列方面提出嚴峻挑戰。因此,在循序漸進推進資本項目可兌換同時,一方面對外匯管理機構來說,要加強跨境資金流動監測,態勢研判,對異常違規資金高壓打擊,切實守住風險底線。另一方面對市場參與者來說,要積極提高自我風險控制和管理能力,特別是各類金融機構管理資產負債表風險的能力,以適應新的環境,應對國際資本沖擊。
3.完善管理體系,改進管理方式。跨境資金要做到全口徑統計,全面監測與控制,需要打破幣種限制,不以外幣和人民幣區分管理權限。現行資本項目管理主要內容是以外匯管理局為主的外幣管理,有關人民幣的資本項目管理有賴于外匯管理局和人民銀行的政策協調,對涉及兩部門交叉監管的業務,要充分溝通協商,實現本外幣一體資本項目管理;此外,一味地資本管制無益于對外經濟發展和對內外匯管理,樹立資本項目間接管理意識,通過運用市場及經濟手段間接控制跨境資本流動才是資本項目外匯管理的最佳方式。對此,最重要的是推進利率市場化和匯率制度改革,通過調整匯率及利率水平調節資本流動和國際收支,這將是資本項目外匯管理長期的努力方向。
參考文獻:
[1] 黃云.中國資本項目可兌換的現狀及對策[J].改革與開放,2011,(1).
[2] 孫工聲.資本項目可兌換條件下外匯管制的國際經驗[J].中國金融,2011,(18).
[3] 朱孜芊,駱玲.中國資本項目可兌換外匯管理政策研究[J].西部金融,2011,(4).
[責任編輯 吳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