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國有企業普遍對固定資產管理不夠重視,很少進行全面認真的財產清查,致使國有企業存在大量不實資產,一些完全失去使用價值的或早已不存在的固定資產仍保留在賬上。必須嚴格落實固定資產責任人制度,明確固定資產管理權責,形成科學規范的固定資產財務賬目,完善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制度,才能真正實現固定資產保值增值,增強企業競爭實力與發展后勁的管理目標。
關鍵詞:國有企業;固定資產;保值增值
中圖分類號:F275.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162-02
固定資產是企業生產經營的重要手段,是任何事物不能代替的主要生產資料,在企業資產總額中占有較大比例,其安全性及完整性對企業的生產經營影響較大,其余額的真實與否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也很大,并且其相關費用也是決定凈利潤的重要因素,所以搞好固定資產管理,是企業生產經營的關鍵環節之一。
一、當前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
1.固定資產賬實不符,造成企業家底不清。按規定,固定資產管理必須建立固定資產總賬、明細賬和實物卡片賬,記載固定資產的名稱、購進時間、規格、型號等。同時由企業的使用部門和財務部門負責保管,定期進行實物盤點,并由財務部門對固定資產賬核對。但是,有些企業對固定資產管理不規范:一是只設置固定資產總賬和明細賬,但沒有實物卡片賬,長期未對固定資產進行清查、盤點,最終導致賬物不符、賬賬不符,造成固定資產記錄不清;二是利用“小金庫”等賬外資金違規購建的固定資產,為逃避監管而不入固定資產賬或部分入賬;三是會計差錯,即已報廢、盤虧的固定資產未及時進行賬務處理,造成賬有實無。
2.固定資產核算不規范,造成企業利潤反映不真實。有的企業購置固定資產不按規定的資金渠道列支,而故意在成本、費用中列支,沖減當期利潤;有的長期掛往來賬;任意多提、少提或不提折舊,折舊成了某些企業調節利潤的調節器。
3.固定資產產權不明晰,造成國有資產流失。國有企業固定資產中涉及產權問題的項目主要表現是房屋和土地。由于歷史上國有企業用地多采用財政劃撥形式,企業的一些房地產項目存在房產證、土地使用權證等證照不全,產權不清的現象,這些房地產長期歸企業使用,雖然不存在第三方對其產權進行要求,但為保證固定資產的安全、完整,這些房地產應該補辦相關證照,補辦證照往往需要一筆不小的稅費支出,加重企業負擔。因此企業不愿意主動補辦相關證照。隨著企業股份制改造,按新會計制度規定,無產權的固定資產不得入賬,隨之就產生了由于證照不全而未納入賬內管理的房屋和土地,它們的出租收入及變賣收入也游離于賬外,形成企業的賬外賬,最終造成了國有資產流失。
4.固定資產維護得不到及時保證。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維護不及時的現象是十分常見的,尤其是當生產任務緊張時,企業就會盡最大努力生產,延長設備的連續作業時間,甚至不按操作規程操作,致使機器設備超負荷工作,又不能及時保養維護,從而導致企業機器設備的使用壽命嚴重縮短,不能達到其財務的折舊年限,形成了賬實不符。
5.閑置固定資產大量存在。中國國有企業在不斷的改建擴建或者工藝調整過程中,導致眾多固定資產的閑置,降低了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的利用效率。沒有及時對損壞無法修復資產或閑置資產進行規劃再利用或者清理以回收資金,形成長期閑置現象。
二、國有企業加強固定資產保值增值對策
1.完善固定資產確認入賬。嚴格按照《企業會計準則》及有關規范對每一筆固定資產予以確認,避免想當然、隨意性。新增固定資產必須經資產管理員簽字確認后,財務部門方可辦理報銷手續,否則一律不予受理。這就要求采購人員提供該項固定資產符合規范的手續資料。固定資產管理員應按賬卡要求記錄各項有關數據;資料不全、不清、不懂之處,應主動咨詢有關專業技術人員。企業的固定資產種類繁多,固定資產管理員不可能行行通、門門精,需要有關專業技術人員對記賬進行檢查糾錯。該項程序應在固定資產管理制度中明確規定。(下轉210頁)
(上接162頁)
2.加強賬外固定資產控制管理。嚴格實行職務分離制度,固定資產及原材料、燃料使用單位只能根據生產經營需要提出購買請求,不得自行采購;物資供應部門根據已核準的申購計劃具體承辦采購業務。企業對某些擅自截留收入,違規處置公有資產的人員,及時地進行查處。企業會計人員要嚴格執行費用報銷制度,認真履行國家和企業賦予的會計監督職責。
3.改善固定資產清查方法。若想提高固定資產清查的效果,應該將現行的清查方法改為互查為主的方法。即由上一級的管理部門從各企業抽調專門的資產清查人員,分成若干小組在企業提供的資料的基礎上,進駐企業進行清查,真正做到見物清點。同時,責成企業財務部門、設備管理部門及使用部門共同參與資產清查,對于資產拆分、打包資產等情況,隨時了解,以便準確核查資產。對最后的資產清查結果再填表上報,這樣才能保證固定資產盤點的數量真實可靠。
4.加強固定資產更新改造完工審計。作為資產購建審批的對應環節,完工審計是必不可少的。首先成立專門小組召集有豐富經驗的審計、財務等專業人員來擔任審計人員。采取追索調查方法,調查這些資金在使用過程中有沒有形成固定資產的可能,可能形成哪一類,多大價值的固定資產,審計部門在審計過程中有沒有什么疑問。然后根據這些線索或者可疑票據進行實地調查,走訪工程項目工地的職工、課題組人員及銷售商等,以便從中發現問題查出賬外資產。
5.建立固定資產信息管理系統。為防止資產清查的前清后亂和切實提高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水平,應建立資產管理信息系統,以實現對資產的動態監管。通過資產清查,獲取資產管理的原始數據,這是建立資產動態監管體系的基礎性工作。對打包資產進行設備明細拆分,在資產信息系統中予以完善,不僅有利于下次的資產清查,對以后的資產維修時設備更換、價值更新都可以提供有力依據。固定資產信息管理系統的建立,還可以提高資產利用率,通過調用系統信息,實現內部調撥、修舊利廢等。建立固定資產信息系統可以提高工作效率,從而降低資產管理成本。
參考文獻:
[1] 殷少群.淺談現階段國有企業固定資產管理[J].中國外資,2013,(11).[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