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民國時期河南省旱災猖獗,給河南人民帶來惡劣的影響。民國時期河南省旱災發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會因素。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河南特殊的地形、氣候和農作物,社會因素則包括人口因素、生態破壞、經濟因素和政治因素。
關鍵詞:民國時期;河南省;旱災;成因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224-02
民國時期河南省自然災害屢屢發生,造成饑荒連連,其受災的總縣數和災荒發生的總次數在全國處于前列。在河南發生的災害類型中,旱災最為頻繁。1920年華北五省發生了特大旱災,其中河南是重災區之一,這場旱災使河南一半以上的縣受災,數百萬民眾亟待救濟,河南處于一片亂象之中。本文以1920年河南省旱災為例,探討導致民國時期河南旱災迭發的因素。應該說,旱災的出現不是單一因素的結果,而是一系列因素共同促使的結果。對于河南而言,其所處的特殊氣候帶、其獨特的地形和特殊的糧食作物等是促使旱災出現的主要客觀因素,具有不可逆轉性。而一系列的社會因素,如人口增長、環境惡化、經濟轉型、軍事戰亂等一系列因素加重了自然災害發生之后的嚴重程度,所謂人禍加重了天災。
一、自然因素
1.氣候條件。從氣候條件來看,河南位于中國中東部,黃河中下游地區,界于北緯31°23′~36°22′,東經110°21′~116°39′之間,由北向南依次處于暖溫帶和北亞熱帶,大多數地區屬于中間過渡地帶,因此,河南的氣候具有較強的過渡性,特點是溫暖適中,兼具南北氣候之特性,可謂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風沙多,夏季炎熱雨豐沛,秋季晴和日照足。這種氣候條件的益處是有利于多種作物的生長。但與此同時,由于氣候過渡性明顯,河南境內受季風的影響較大,天氣變化較為反復無常,災害性天氣較為常見,這對人民的生活和生產極為不利。總體而言,河南省的雨量集中于7、8、9三個月份,這三個月份極易發生水災,而其他月份則易發生旱災。
2.地形條件。從地形上來看,河南屬于中國第二級和第三級階梯的過渡地帶,其地勢特點為西高東低,西部主要為山區,包括太行山、崤山、熊耳山、嵩山、伏牛山等,屬于第二級階梯,東部則是較為平坦的黃淮海平原,屬于第三階梯。因此,河南地形的基本輪廓為:西部、南部為地勢較高的山地,東部為地勢平坦的平原,其界限非常明顯,基本上以京廣線為界形成了山地與平原的對半分野,河道上下游排泄能力不相稱,這種地形條件,極易出現水旱災害。夏季雨水較多,東部山區比較容易出現暴雨中心,如果大雨持續數日,非常可能導致洪水泛濫,洪水直瀉而下,穿過丘陵過渡地帶,直撲下游平原地區,造成位于下游各河水量激增,加之下游排水不暢,洪水沖垮河堤或漫溢而出,一場嚴重水災勢難避免。而洪水之后,河南境內普遍雨水稀少,境內大多數地方是荒山禿嶺,植被很差,水土流失問題突出,干旱問題接踵而來。
3.農作物特點。小麥、玉米、水稻、高梁、谷子、紅薯等作物是河南省的主要糧食作物。這些糧食作物之中,小麥屬于越冬作物,其余屬于秋作物。由于河南氣候四季分明,兩種作物對雨水的要求有所不同。生長在夏季的秋作物,氣溫高,蒸發強,正值作物生長旺盛季節,需水量大,一般情況,7~10 天不雨即呈旱象,15~20 天不雨就會出現旱災。越冬作物,如遇上 20~30 天持續干旱不雨,也會出現旱象,更長時間的干旱就會造成旱災。另外,河南的農作物除水稻外主要是旱作物,這些作物既怕澇又怕旱,對灌溉和排水的要求很高。而建國前,排灌設施不健全甚至根本沒有,農業生產基本是“靠天吃飯”,因而經常發生水旱災害[1]。
二、社會因素
中國著名的災荒史研究的開拓者鄧拓認為,“中國數千年來,災荒所以不斷發生之原因,自然環境若干具體條件之影響,自不容遽加否認。尤以社會經濟發展較落后之國度,自然條件之支配力必亦較強,此固一般人所共曉。惟中國歷來學者對于自然條件之影響力,往往作過高之估計,甚或以之為唯一之決定因素,殊欠精當”[2]。1920年河南省的旱災也是一系列的社會因素促使發生的。
1.人口因素。在一定的社會生產方式之下,人口的再生產與物質資料的再生產是否相互適應,是人類社會能否協調發展的基本條件之一。在近代中國十分低下的生產力條件之下,衡量兩者是否適應的主要指標就是人口與土地的比例關系,其中的臨界點就是一般所謂的“溫飽界限”(或“溫飽比例”)。按照中外學者的研究,這一比例全國平均為1∶4[3],即每人平均四畝土地方可維持生計。北方地區由于地理氣候條件比較惡劣,農業生產技術更加落后,這一比例勢必更高。但據1922年印行的《北京國際統一救災總會報告書》上稱:1920年河南大旱災發生前后,有些地方人地比例竟達到1∶1.39的比率。可以想見隨著人口激增,地狹人稠,必然使得社會生產力面臨愈益沉重的壓力,并遠遠超越了它自身所能承荷的極限。這不僅進一步限制了社會財富的增長,也大大加速了農民生活的貧困程度,使大多數人口經常性地處于饑餓半饑餓的狀態。
2.生態因素。恩格斯認為,災害常常表現為自然對人的報復,從而阻礙社會的發展。他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4] 隨著人口的增長,為了緩解人口增長的壓力,人們只能通過毀林開荒以維持生存。正是因此,河南境內森林都遭到嚴重破壞,有些已經化為烏有。1920年河南省旱災的發生顯然與自然生態環境的惡化有著極大的關聯。正如1920年11月《民國日報》發表評論說:“北方諸省受病之原,一在不講求地方水利而資灌溉。一在不知辟天地自然之利而予取予求。”
3.經濟因素。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為何在遭受災害之后如此不堪一擊,這里面有諸多因素,其中近代河南農業種植結構的變化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隨著資本主義的侵入,罌粟、棉花、煙草、茶葉等非糧食作物在河南大量種植。在罌粟方面,鹿邑、太康、陜縣、南陽、汝寧、獲嘉等縣幾乎全縣遍種罌粟。在棉花方面,民國時期河南棉產額在各省當中常居第五位。在煙草方面,河南是民國時期與山東、安徽齊名的三大烤煙產區。這些作物的種植給河南人民帶來一些負面影響。種植罌粟、棉花、煙草和茶葉等作物固然給當地農民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從長遠利益來說,這無疑是飲鴆止渴的行為。因為罌粟等作物的種植會造成土壤地力下降,導致土地的荒蕪。如種植罌粟對土地營養成分的消耗與毒化作用是巨大的,大批的土地因種植過鴉片而無法再種植其他農作物,從而形成荒地。棉花、煙草也會耗費地力太多,種過一季煙草的土地,必須停種幾年才能再種其他作物。在巨大的經濟利益面前,廣大的農民的利益的驅使下,紛紛減少甚至放棄糧食作物的生產,開始大量種植罌粟等非糧食作物。因此隨著罌粟等種植面積增多,糧食種植面積越來越少。糧食嚴重不足這是這次旱災奇重的一大原因。
4.政治因素。災荒發生之時,正是北洋政府統治時期,腐朽的反動政府,并沒有帶給人民“民主”軀殼政體所宣揚的種種權利,反而將人民拉入黑暗、動蕩、貧困的軍閥割據時代。反動的黑暗統治也成了此次災荒中加大災情的重要因素。20世紀20年代,正處在一個新的國內戰爭頻發的高潮時期。災荒發生時,中國正處于軍閥割據之中,四分五裂的政局以及加諸平民百姓的有增無減的差役負擔,是這次災荒孕育、迸發、蔓延乃至加劇的最大的“人禍”。這一次的災荒是在紛紜的戰火中迸發的。從1916年起,大小軍閥的戰爭就沒有停止過,戰爭一年兇似一年,戰區一次大似一次,到1920年,五年之間戰區所及共有三十二個省區,平均每年達六個半省。河南作為南北軍閥交戰的主要戰區之一,備受摧殘。而災荒發生后,當旱災急需治理,災民急需救濟之際,北洋集團內部卻為了爭權奪利又啟戰端。1920年7月直系軍閥聯合奉系軍閥,與執掌中央政權的皖系軍閥進行了一場大規模的直皖戰爭,戰區恰在受災的京畿以及河南、山東部分地區,使災區人民天災之外又罹人禍。在直皖戰爭中,河南人民所受痛苦甚于旱災百倍。“頻繁的戰爭不僅在客觀上對河南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同時還因災民被殺、逃離抑或是被拉壯丁都使農業生產缺乏必要的勞動力,與此同時戰火焚燒了農民成熟的莊稼和房屋以及森林植被,進一步破壞了人們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5]。民國時期,戰爭頻繁,社會混亂不安,為應付軍費開支,各屆政府的財政年年是巨大的赤字。1920年,正值華北五省大早災之年,河南人民生活慘苦,人民無法生存下去之際,民國政府河南當局于本年4月就預征田賦到民國二十四年,整整提前征收了十五年的田賦[6]。對百姓盤剝之惡毒可見一斑。因此,民國時期河南乃至全國政府的腐朽,使得河南人民失去了對抗天災的必要物質和設施條件。
三、結語
綜上所述,此次河南出現大旱,特定的自然條件是旱災出現的客觀原因,具有不可逆轉性,但惡化的生態環境、畸形的經濟結構和動蕩的國內政治卻使得天災影響進一步擴大,正所謂人禍加重了天災。而這也從微觀的角度反映出民國時期河南省旱災迭發的原因。
參考文獻:
[1] 河南省水利廳水旱災害專著編輯委員會.河南水旱災害[M].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1998:17-20.
[2] 鄧拓.中國救荒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62.
[3] 周源和.清代人口研究[J].中國社會科學,1982,(2).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17-518.
[5] 王鑫宏.民國時期河南省旱災研究[J].前沿,2011,(6):177-180.
[6] 閻秋鳳.民國時期河南自然災害原因探析[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3):284-289.
[責任編輯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