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商會是由商事主體依法自主設立的民間性、自治性、規范性、服務性和非盈利性社團法人組織,它作為溝通政府、連接企業的橋梁和紐帶,在促進行業和推動地方經濟發展方面具有獨特優勢。近年來,彭州市改變長期以來依靠政府補貼發展工業的現狀,采用“商會辦園區”模式,促進家紡服裝產業向工業園區集聚,取得了產業集群化發展的初步成效,其成功經驗具有一定的示范和推廣價值。
關鍵詞:彭州模式;商會辦園區;啟示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247-03
2007年9月,彭州市工商聯家紡服裝行業商會正式成立,截至2012年底,會員已由最初的10家發展到261家,副會長單位24家。彭州市作為成都市政府按照“一區一主業”規劃的唯一家紡服裝產業聚集地,近年來充分發揮商會的獨特優勢,堅持商會“為產業服務、為行業服務、為企業服務、為政府服務”的宗旨,按照“政府支持、商會牽頭,企業參與”的工作思路,圍繞打造國際化的“中國西部家紡服裝之都”的戰略目標,推動家紡服裝產業駛上了集群化發展的快車道,正在向“三年集群”、“五年成體”的目標邁進。
一、彭州市家紡服裝產業“商會辦園區”的實踐創新
2009年以來,為破解通過產業鏈促進城鄉統籌發展課題,彭州市委、市政府責成彭州市工商聯和工商聯家紡服裝行業商會,組織有關專家對發展家紡服裝產業進行了全方位考察和可行性論證,編制了《彭州家紡服裝產業發展規劃綱要》,確立了打造千億家紡服裝產業園區,建成“西部家紡服裝之都”的構想。同時,彭州市借力家紡服裝行業商會的作用,采用“商會辦園區”的創新模式,促進了家紡服裝產業集聚集群發展。
1.商會辦園區,破解中小企業發展難題。一是按照“創抱團發展平臺,做產業聚集專家”的發展目標,商會首先引導會員企業組建華茂服飾公司,并依托開發區平臺,促成華茂服飾公司與成都工投園區建設投資有限公司聯合組建成一個股份制公司(公司注冊為800萬元,其中華茂公司投資51%,成都公投投資49%),形成“商會+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的開發模式,在彭州工業開發區共同打造華茂服裝產業園。二是按照“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建設、統一包裝、統一管理”的模式籌資建設標準廠房,通過出售或出租工業廠房對外實施招商引資,吸引散亂分布的中小企業進入園區,抱團發展,形成產業基地。
2.商會促招商,推動產業集約集群發展。以商會為平臺,聯合國家和省、市家紡服裝專業商會,組織行業座談會、研討會、招商會,大力開展“商會招商”。一方面重點引進成都一、二圈層的中小家紡服裝企業,另一方面瞄行業知名品牌,形成產業集群發展態勢。同時,針對家紡服裝企業上下產業鏈相互支撐、相互依賴的特點,通過商會規劃布局批發市場、成品生產、商貿交易、物流配送、品牌孵化研發、人才培訓中心等,使園區內家紡服裝企業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增強園區的內生發展能力和對外吸引力。
3.商會創服務,促進園區企業快速集聚。一是量身定做扶持政策。彭州市出臺了家紡服裝產業專項扶持政策,包括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標準廠房產權分割、報建、能源和基礎設施配套、金融支持、定稅制、品牌獎勵等政策。如針對不同企業制定不同的定稅制標準,標準廠房建設增加容積率和開發利用地下空間的,不再收取或調整土地出讓費用等。二是在省內首創“工業廠房按揭平臺”,為入園企業量身定做標準廠房。由成都中小企業擔保公司提供擔保服務,幫助入園企業按揭貸款,企業首付三至五成,并通過金融機構按揭50%~70%的貸款購買工業廠房,貸款期限為五至八年,降低了入園企業投資成本和流動資金壓力。三是探索園區企業聯戶聯保、倉儲質押等融資辦法,為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4.商會管園區,強化園區企業規范管理。商會通過“企業服務保姆工程”和“十大服務平臺”( 即商會、金融、人力、商務、營銷、信息、品牌、技術、物管、物流十大服務平臺),制定統一管理制度,對園區企業進行專業化、規范化管理,促進入駐企業快速做大做強。具體而言,一是為入園企業提供增值與配套服務,為企業擴大生產規模、解決用工等問題提供幫助;二是為企業增加產品訂單、開辟新的銷售渠道提供幫助;三是規范企業生產經營行為,提高園區企業整體品牌形象。“有困難找商會”已成為入駐園區企業的口頭禪。
5.商會促就業,發展“家庭車間”互利共贏。“5.12”大地震后,商會積極引導園區企業將生產環節向村(社區)延伸,創建“家庭車間”,重點解決災后重建集中居住區群眾、農村失地農戶和土地規模經營后的剩余勞動力就業問題。首先在村上成立家庭車間專合組織,由商會或園區企業專家對社區家庭進行集體培訓,再通過園區企業訂單下達系統與社區家庭車間簽訂加工協議,然后由園區企業質檢部門進行合格驗收入庫并結算報酬,從而實現了“政府組織號召、商會技術培訓、企業認證下單、機器進入家庭”的生產模式。
二、彭州市家紡服裝產業發展成效及商會作用
目前,彭州市已初步形成家紡服裝產業的集聚集群發展態勢,逐漸進入到招大引強,做強做大,提升品牌和競爭力的新階段。
1.彭州市家紡服裝產業的發展優勢。成都是中國新興紡織工業及時尚產業基地城市,不論從終端零售市場還是服裝產業基礎都有著得天獨厚的產業優勢。成都服裝市場每年銷售額已超過1 100億元,擁有大小店鋪5萬多家,一直是服裝品牌中國零售市場中的金三角城市;家紡服裝產業從業人員20多萬,市場年營銷額上百億元,已形成產品研發、設計生產、人才培養、紡織機械市場、面鋪料市場、家紡成品市場和繡花等完善的工業體系。彭州市正是抓住東服西移和成都本地企業外遷的機遇,在短期內形成了中西部最大的家紡產業集群。彭州工業區距離成都國際商貿城僅20公里,屬成都半小時經濟圈,與全國著名紡織服裝名城廣州新塘、東莞虎門、南通通州、泉州石獅、湖州織里及青島即墨,距各自中心城區的距離相似。根據彭州市《關于打造中國西部家紡服裝之都的實施意見》,彭州市“服裝之都”定位于西部最大的服裝生產中心、服裝交易中心、服裝會展中心、服裝創新中心;其內部布局為“五園四中心”,即家紡產業園、童裝產業園、休閑服裝產業園、綜合服裝產業園、配套產業園和面輔料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商務會展中心、生活服務中心。
2.彭州市家紡服裝產業的發展態勢。目前,彭州市已形成萬貫、盛泰、華茂、龍洋四大家紡服裝產業園區,規劃用地13 434畝,擬投資291.87億元,擬引進企業4 500家,新增產值610億元,解決就業35萬人。截至2012年底,四大產業園已用地1 855畝,已建成廠房134.3萬平方米,在建廠房74.2萬平方米,完成投資26.76億元,引進企業1 280家,開工投產261家,企業全部投產后將新增產值25億元,解決14 500人就業。現已引進全國知名品牌企業10家(如水星、紅富士、尚玉、巨華),川內知名品牌企業24家(如斯慶高娃、弗朗公子、海思達斯、普伊康、雅家紡、小鬼當家、七色紡),行業品牌企業20家,在談企業15家(如美特斯邦威、真維斯、雅戈爾、七匹狼、馬克馬羅等)。2012年12月15日,中國西部家紡服裝商貿區暨成都國際時尚中心在彭州正式啟動;12月16日,2012紡織服裝行業高峰論壇在彭州舉行,彭州工業開發區被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全國紡織產業轉移試點園區稱號;12月17日,2012——新絲路CCTV網絡模特大賽在彭州開幕;12月18日,副主席企業四川盛泰投資建設有限公司家紡服裝品牌園二期項目開工;12月21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授予彭州市“中國家紡名城”稱號。
3.彭州市家紡服裝行業商會發揮的獨特作用。一是降低了工業發展成本,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通過建設家紡服裝企業標準廠房,園區容積率達到2.0以上,畝平投資強度增加3倍,用地容積率提高4倍,畝平稅收超過20萬元。二是“商會+民營企業+國有企業”的多元化投資開發模式,促進了產業鏈條不斷完善,改變了過去發展園區的簡單集中、產業缺鏈斷鏈和不配套的問題,實現了園區產業的集群培育、集群發展。三是促進了“三化聯動”“產城一體”的發展新格局。家紡服裝產業園區的發展,一方面延伸了彭州石化產業(彭州產業規劃定位于“一重一輕”兩個千億產業,即石化和家紡服裝)的下游產業鏈,促進石化主導產業發展;另一方面直接拉動商貿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發展,聚集城市人氣、商氣和時尚元素,激發城市活力,融合彭州南部新城建設,全面促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農業現代化聯動發展。四是創辦家庭車間,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積極貢獻。商會在彭州全市16個鎮建立家庭車間19個,從業人員570人,廠房面積3 480m2(家庭車間平均工人數30人,平均廠房面積為183m2),年產值6千萬元;工人人均月工資1 500元,最高達4 000元;村級組織還可得到企業給予的一定提成,用于解決村級組織社區管理資金不足的難題。
三、幾點啟示
中國經濟已進入轉變發展方式的新階段,需要通過深化經濟體制改革來獲取動力。而深化改革的核心是要重塑政府與市場的關系,更加尊重市場規律,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兩個毫不動搖”,有效激活公有和非公有等微觀經濟主體活力。企業投資什么、怎么投資、在哪里投資,需要政府引導而不是規定;需要弱化政府微觀管理職能,進一步放權給市場;需要強化政府社會管理和服務職能,為市場運行營造良好環境;需要提高政府宏觀管理效率,發揮政府對市場的引導和規范作用。
彭州市“商會辦園區”的實踐表明,商會在政府與企業、企業與企業之間,承擔著“承上啟下”、“合縱連橫”的重要功能,借助商會力量重構政府與市場、國企與民企之間良性互動、合作多贏的新型園區運行平臺,創新體制機制和政策環境,釋放出市場主體活力,能使經濟資源在更大范圍、更加有效地實現優化配置,從而提高園區的集聚發展能力,加速地方經濟快速發展。
1.商會通過整合資源,促進市場細分和企業協作,提高產業組織化程度,形成富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商會突破地域限制,利用自身的集合性彌補企業的單一性和分散性,實現資本的擴大效應和產業集聚的規模效應,通過工業聚集、商業聚集、服務聚集、品牌聚集、直至文化聚集,形成完整產業鏈,進而打造出有特色、有價值、有專長的產業集群。
2.商會利用與各地同業商會及業界知名企業聯系密切的優勢,組織開展以行業為主題的各類招商活動,比如定向招商、鄉情招商、以商招商等,形成極具競爭力的產業園區載體。同時,依靠商會的專業性優勢,通過對企業實施技術援助、教育培訓等項目,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幫助企業改善經營短板,提升園區產業的技術和管理水平。
3.商會利用其組織和服務功能,集中力量打造區域品牌,推動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地方產業競爭力源于區域品牌發展,而區域品牌需要眾多企業共同塑造。商會的作用,一是動員企業以整體形象開展各類活動,提高本地商品知名度;二是制定產品和服務質量標準,引導企業從自發創建企業品牌轉向自覺塑造區域品牌,達到提高整個行業和區域競爭力的目的。
4.商會作為企業利益代表,一方面與政府溝通協調,為企業獲取更多發展政策,另一方面又協助政府,促使政府的宏觀調控更加到位。不僅如此,商會經政府授權,還參與行業管理,維護市場秩序,營造市場環境;也會根據企業要求,為企業提供發展所需的各種幫助,比如為企業把握經濟發展方向、解讀相關政策、強化內部管理、創新經營理念、協助法律維權等。
5.商會自身發展要處理好“三個關系”。一是商會與企業的關系。商會除了為企業提供服務,還要進一步發揮“戰略核心”作用,把商會當作集團總部來運作和發展,保持商會旺盛的生命力。二是商會與政府的關系。商會要主動發揮好調節市場的“第三只手”的作用,幫助政府維護市場,搭建好政府、企業間合作交流平臺,實現共贏發展。三是商會與社會的關系。商會不僅要發揮好對企業和行業的推動作用,還要勇于擔當社會責任,為構建和諧社會作出示范和表率。同時,政府要做好“四個強化”:一是強化科學引導。即引導商會拓展視野,更新理念,創新運作模式,謀劃大項目,尋求大合作。二是強化組織推動。加強政府與商會的合作與交流,相關部門要不斷推出更多新活動、大活動,提升商會經濟的層次和水平。三是強化機制。建立政府與商會會長聯席會議制度,共同探討發展新舉措。四是強化互動服務。組織有關部門建立服務商會經濟發展工作小組,主動幫助解決商會和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實現互動發展、合作共贏。
參考文獻:
[1] 陶侃,婁鈺華,王振.地方商會在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中的作用機制研究[J].企業經濟,2011,(11).
[2] 張璇,申傳琴.論商會組織服務民營經濟的職能分析[J].社科縱橫:新理論版,2013,(1).
[3] 陳剛.中心城市的商會經濟功能及發展趨勢[J].中國名稱,2010,(1).[責任編輯 王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