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著名的“黑三角貿易”分析國際貿易對出口國制度的影響機理,主要體現在:貿易本身發展的需要推動了制度變革;國際貿易增長通過影響國內收入分配進而影響制度發展;出口商品結構影響制度演化的內容。同時貿易對制度的影響還依賴于貿易各方的初始制度條件,并從中總結“黑三角貿易”對當代國際貿易尤其是中國出口貿易方式轉變的啟示。
關鍵詞:“黑三角貿易”;國際貿易;制度;出口商品結構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264-02
制度是一個范圍很廣的概念,比如經濟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合約制度、產權制度等。在具體的研究中,大家往往會根據需要側重于其中的某一方面,比如Levchenko A.(2007)認為制度應包括合約強制執行、產權及股權保護制度,而Nunn(2007)則把制度具體化為合約實施制度。
對制度的研究正成為經濟學領域尤其是國際貿易理論和經驗分析的熱點和前沿。目前主要從兩個方面展開:一是制度的效應,包括貿易效應、投資效應以及增長效應;二是制度的決定及演化發展。主流國際經濟學側重于研究制度效應,主要集中在討論人力資本、RD、市場開放、產權保護、技術創新、產業結構調整等方面的制度對貿易、投資和經濟增長的影響。同時,考慮到制度的構成非常復雜,其發展演變緩慢且易受很多經濟以外的因素影響,所以制度的決定和演化發展方面的研究不多。
“黑三角貿易”也叫大西洋三角貿易,主要是指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并開辟了新航線后,葡萄牙、西班牙、英國、荷蘭等國開始了殖民掠奪的道路,在美洲,歐洲殖民者強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種植園的同時,肆意屠殺和奴役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數銳減,無法為種植園提供足夠的勞動力,于是種植園主開始買進非洲黑人,作為奴隸在種植園勞動,這為歐洲奴隸販子打開了道路。隨著商業的不斷發展,歐洲商人從本國出發裝載鹽、布匹、朗姆酒等制成品,在非洲交換成奴隸沿著新航線把奴隸運往美洲,換成糖、煙草、稻米和金銀等原材料返回歐洲,在歐洲又把這些原材料加工成制成品運往非洲,如此循環往復。在歐洲西部、非洲幾內亞灣附近和美洲西印度群島之間,航線大致構成三角形狀,由于被販運的是黑色人種,“黑三角貿易”由此而來,從16世紀初到19世紀末共持續了近四百年。
一、貿易本身發展的需要推動了制度變革
在“黑三角貿易”中,各參與方都經歷了大規模的遠距離國際貿易,這需要一系列制度做保障,因為在這種遠距離貿易中產生了很多需要靠制度解決的問題。假設一個商人要從事國際貿易,首先,他出發時會帶著其他投資者投入的資本,投資者的資本不在自己的控制和視線范圍內,需要所在國制度來保障投資者的利益,比如產權和合約制度,因此商人所在國的制度是激勵他們積極從事貿易的基礎。其次,商人到達了由其他君王統治的外國土地,外國政府可能會沒收他們的商品,此時需要制度來保障商人的利益,比如產權制度,因此目的國相對完善的制度是商人在該國從事貿易的基礎。第三,這個商人會和來自其他國家的商人建立合同關系,有些商人可能行騙后逃跑,此時需要制度來保障這些商人各自的權益,比如合約制度,因此目的國的制度是該國商業繁榮的基礎。
二、貿易增長通過影響國內收入分配進而影響制度發展
貿易增長會影響貿易利益在本國的分配,進而影響參與國各種特殊利益集團的競爭并導致其相對力量的變化,正是這種利益團體相對力量的變化推動了制度變革。國際遠距離貿易使一部分商人獲得了巨額財富,與此同時,遠距離貿易伴隨的風險也使得這些商人集團利用其強大的經濟實力對行政進行約束并推動有利于本集團的制度變革,為其更好地從事貿易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當建立了有利于本利益集團的制度體系后,他們又會形成強大的力量阻礙社會的進一步變革。
在美洲,三角貿易使其專業化于種植業和采礦業,比如糖、煙草、棉花以及銀礦業,這些生產活動需要占有大量土地和強制勞動政策,部分歐洲在美洲的殖民者因此富裕起來,進而使得少數種植業主和礦主能主導政治,保護他們以免受到經濟和社會競爭的影響,這種保護使得美洲的一些地區尤其是拉丁美洲的制度停滯不前,比如扭曲土地所有權、虐待勞工等。在英國和荷蘭,貿易改變了政治權利的平衡,使社會更加關注商業利益而皇家利益。由于代表商業利益的商人希望有較好的產權保護和合約制度保護,他們利用其新的政治關系推動君主權利的制度改革,比如1688年的“光榮革命”。
三、出口商品結構影響制度演化的內容
在“黑三角貿易”中,歐洲、美洲和非洲的商人和企業家專業化生產并出口各自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歐洲專業化生產制成品,比如槍支、火藥、鹽、布匹、朗姆酒等,美洲專業化生產初級原材料,比如糖、棉花、煙草以及金銀等,而非洲專業化出口奴隸。
在非洲,奴隸貿易使制度遲滯不前。對非洲來說,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是最惡性的資源開采:奴隸。許多研究發現,奴隸貿易是至今非洲經濟發展緩慢的重要原因。在那時的非洲,朋友之間、親人之間、鄰居之間經常會出現欺騙、綁架并把對方作為奴隸販賣,這種奴隸制貿易帶來了廣泛的社會不信任和不安全感。
在美洲,其國際貿易的比較優勢是種植業和礦產開采,由貿易帶來的巨額財富使得一些種植業主和礦主極力維護對其有利的制度,并試圖改革對其不利的制度。通過Dell(2010)對西班牙在波托西(今天的玻利維亞)的銀礦調查研究后發現,貿易利益的驅動使得強迫勞動制度在這一地區流行,這種制度用來招募和管理奴隸在波托西的銀礦工作。另外,Naritomi,Soares and Assuncao(2012)研究了“黑三角貿易”對巴西制度的影響,他們發現糖業的殖民專業化與今天的不公平制度有關,金礦開采專業化與今天巴西糟糕的政府行為和產權制度有關。
在歐洲,與貿易有關的制度改革積極有效地開展。在“黑三角貿易”中,歐洲的經歷不同于美洲和非洲,有來自美洲廉價的原材料和制成品穩定有效的非洲市場,歐洲商人專業化生產并出口初級制成品。隨著貿易的不斷發展,西歐建立了一系列有利于商業發展的制度,比如現代公司制的前身,這些公司由非親人組織而成,被各個地區的民事法規合法化并推動了后來歐洲一系列相關制度的改革。
四、貿易對制度的影響依賴于貿易各方的初始制度條件
一般來講,制度體系是相對穩定的,制度的演化發展存在著路徑依賴,制度系統會在相當程度上順從慣性并遵循相對穩定的路徑緩慢演變。換句話說,今天的制度約束了其未來的發展,因此貿易對制度的影響也依賴于制度的初始條件。比如“黑三角貿易”使加勒比一帶的種植業主富裕起來了,然后這些精英利用他們的財富把工人排除在政治權利、教育和其他公共物品之外。在歐洲,三角貿易也培育了一批新興商人,他們利用財富推動了產權制度的改革。在非洲,奴隸生產專業化導致了國內制度的惡化。
Acemoglu et al.(2005)對西歐的崛起進行了跨國和跨城市的研究后認為,1400—1500年間國內制度較好的國家,三角貿易使其制度得到了更大的改善,比如產權制度和合約制度朝著更有利于經濟增長的方向發展。
在新古典貿易模型中,有利的貿易模式轉化成積極的需求,積極的需求轉換成工人的高工資收入。在“黑三角貿易”中這種收入增加也應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制度的改進。然而這一變化不能在強制性社會中實現,比如在非洲,因為罪惡的奴隸貿易根植于扭曲的制度,所以無法使制度得到積極的改善。Dippel et al.(2012)驗證了1838—1914年間糖價波動和14個加勒比甘蔗殖民地的強迫性勞動對工人工資的影響,最后發現貿易沒有改善強迫性勞動制度。對此,我們的觀點是,由于初始勞動制度就不利于勞動者,種植業強大導致很少有人能自由地保有土地,因此工人別無選擇。
五、“黑三角貿易”對當代國際貿易影響出口國制度的啟示
在“黑三角貿易”中,奴隸貿易使非洲國家處于國際分工的最底端,美洲國家其次,而歐洲國家的制成品出口帶動了其制造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制度的完善并使制造業在隨后的工業革命中繼續升級換代,可以說是貿易的最大贏家。
從這一歷史證據中我們可以看出:第一,非互利共贏的貿易制度無法持續,這也是“黑三角貿易”被廢止的最重要的經濟原因之一。第二,國際貿易對出口國制度的影響依賴于生產結構使國內哪個階層變得更富有,那些支持商業制度而限制君主制度的歐洲商人獲得了更多的權利,制度也朝著更有利于商業利益的方向發展。第三,靠犧牲資源和環境的貿易制度不能長久,比如非洲的奴隸貿易。這對于當今中國轉變出口貿易方式也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政府應制定切實促進高新技術產業出口的相關政策,引導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并獲得更大的競爭優勢。
參考文獻:
[1] 張杰,李勇,劉志彪.制度對中國地區間出口差異的影響:來自中國省際層面4分位行業的經驗證據[J].世界經濟,2010,(2).
[2] 黃漢民,鄭先勇.大國崛起中的貿易政策取向及對中國貿易政策啟示——基于制度質量視角的思考[J].國際貿易,2010,(10).
[3] 肖利平,郭熙保.制度質量與追趕型增長——基于中國省域經濟的實證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2011,(9).
[4] 丁輝俠.制度因素與中國經濟增長——基于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視角的分析[J].鄭州大學學報,2012,(1).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