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中國的對外貿易也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對外貿易的不斷增長使得中國在國際貿易的舞臺上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不但是參與其中的貿易國,更重要的是要擔負起更大責任與義務。然而隨著世界自由貿易的發展,中國參與國際貿易次數的增多,中國的出口商品卻成為國際上一些貿易受損國反傾銷的主要攻擊目標,將本國缺乏競爭優勢的產業庇護在貿易保護主義之下。因此,綜合分析國外對中國反傾銷的現狀以及原因,并提出相應的對戰策略,以便維護中國對外貿易的良好形象、消除對外貿易障礙、推動中國經濟發展。
關鍵詞:反傾銷;對外貿易;貿易壁壘;勞動密集型產品;中國企業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5-0266-04
導言
傾銷和反傾銷是國際貿易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傾銷是一種人為地將出口產品以低于正常價值的價格在進口國進行銷售的行為,這種價格差異戰略或價格歧義戰略給進口國的相關產業帶來和將要帶來實質性危害。國際貿易中傾銷的動機是多樣的,但不管什么樣的動機,傾銷在本質上違背了國際貿易中公平競爭與公平貿易的原則。因此,在對外貿易中傾銷受到了進口國政府以及企業的竭力反對與抵制,同時也不被國際社會所允許。為了保護本國市場不被傾銷所破壞壟斷,國際社會和貿易各國對傾銷給予了充分的重視,并通過公約和國內立法進行限制、進行反傾銷。但隨著全球自由貿易的發展,世界關稅水平不斷降低,非關稅壁壘逐步減少,反傾銷卻漸漸遠離了其原來的本質,逐漸演化成各國最普遍采用的保護本國產業的一種手段,被越來越多的國家所運用。因此,一方面,一些發達國家標榜自己為“傾銷的受害者”,揮舞起反傾銷的大刀向“傾銷國家”砍下去;而另一方面,作為“傾銷的罪魁禍首”,許多發展中國家被越來越多的反傾銷訴訟所困擾。中國就是全球貿易反傾銷最大的受害國之一。
一、中國遭遇反傾銷的顯著特點
中國遭遇反傾銷有著很長一段痛苦的歷史,并在這期間蒙受了嚴重的經濟損失。據統計,中國受理的第一例反傾銷指控案件是1979年歐盟對中國糖精的反傾銷指控。從那以后,國外對華反傾銷案件數目以驚人的速度上漲,涉及到的商品占中國出口商品二十多個大類中的絕大部分,并且對中國反傾銷的國家也在逐步擴展成為以美國、歐盟、澳大利亞、加拿大為首的集體反傾銷。由此看來,中國已經成為國際反傾銷的主要對象,中國的出口貿易正面臨著反傾銷的巨大威脅。近些年來,國外對中國出口商品實施反傾銷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中國遭受反傾銷指控的出口產品商品越來越多,涉及貨量以及金額數目越來越大。國外對中國實施反傾銷措施的產品涉及紡織、服裝、農產品、輕工、五金、化工、礦產品、機電等各大類出口商品,其中機電產品的比重不斷提高。在20世紀80年代,涉案金額達上千萬美元的案件就算大案,進入90年代,隨著中國出口貿易的不斷增多,出口量的不斷增大,反傾銷案件的金額也在增大,如旅行箱包的金額達6億美元,自行車案達2億美元。
2.對中國出口商品實施反傾銷的國家日趨增多,既有歐盟、美國加拿大等發達國家,又有墨西哥、巴西、印度、韓國、智利、委內瑞拉、南非、尼日利亞等發展中國家。
3.中國出口企業遭受反傾銷調查的次數愈加頻繁。根據統計,中國平均每年遭受外國反傾銷的案件總數不斷上升。20世紀80年代中國平均每年受理反傾銷案為6.3起,90年代則上升為29.6起,接近于80年代的5倍。而從1999年上半年至2000年上半年,國外對中國反傾銷起訴高達53起,還有10起在立案之中,涉及中國出口商品金額竟約達15億美元。
4.中國被征收反傾銷稅的幅度相對較大。西方一些國家對中國征收的反傾銷稅幅度是很大的,從百分之十幾到百分之幾百乃至上千。如1993年12月墨西哥對中國鞋類出口征收165%、232%、313%至1 105%的關稅,堪稱國際貿易史上的奇聞。面對如此高的稅率,無論哪家企業哪個國家都無法承受,這也就意味著中國的相關企業將不得不退出已經占有的市場份額,很難將產品再次打入國際市場。
以上是中國目前被國際市場反傾銷的一些現況和特征。很顯然,中國出口產品被定為反傾銷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和歧視的因素。一般來說,構成傾銷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產品以低于國內的價格或低于向其他國家出口的價格向進口國進行銷售;二是銷售的數量巨量猛增;三是銷售的產品對進口國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的危害,且這種危害與傾銷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因果聯系。但是一些國家在對中國指控傾銷時并不完全具備這些條件,甚至有些時候根本不具備任何傾銷的條件,而是帶有主觀性。作為傾銷產品出口商,大多數是中國競爭力較強的產業,特別是勞動力密集型的產品。而發達國家在這些產品上已經失去了對發展中國家的競爭力,所以他們為了保護這些不景氣的企業,減少失業人數,對中國提起反傾銷,在確定反傾銷稅的征收上也帶有很強的主觀性。當然這其中的目的也就不言而喻了,就是將中國產品趕出本國市場。
這里有一個典型案例,通過中美就紡織品進出口限制這個案例來分析,透視中國被外國反傾銷的潛在原因,還有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對世界貿易的影響:
2006年5月中旬,美國以“今年以來中國紡織品出口美國劇增、擾亂美國市場”為由,先后對針織襯衫、棉制褲子等7種中國紡織品設立配額限制。美國政府還對中國的毛制褲子、胸衣等6種紡織品進行設限調查,中美雙方已經舉行了四次磋商,爭論的焦點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設限的種類;二是設限品類的增長幅度;三是設限時間;四是基準期的確定。
美國對中國紡織品設限,只是維護了幾十萬的紡織業從業者的利益,而損害了2.7億消費者的利益,還有進口商與零售商的利益。如果美國的紡織業一味地躲在貿易保護的羽翼下不進行產業結構調整的話,它將更難以應付國外市場的沖擊。也許美國在中美貿易中處于貿易逆差,而中國恰是美國最大的貿易逆差來源國,但美國其貿易總額保持著相對穩定,也不必從中國這里尋找平衡。相反,沒有中國的更有力的合作,美國是無法撐起一個開放的國際經濟體系的。物美價廉的中國產品有助于緩解美國的通貨膨脹,擴大了美國的出口,因此應該對中國做出讓步。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驅動下,各個國家的貿易往來呈現一種雙贏局面,因此世界各國經濟也在高度地相互依賴著,發展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應當被世界視為機遇而不是威脅。中國發展的影響無疑是巨大的,其他國家為迎接一個新的工業巨人的到來所需要做出的調整有時是痛苦的,就像美國必須要調整它的紡織業來適應大環境的要求。但是,中國經濟增長所引起的擔憂,如中國將和其他國家爭奪市場,中國將在貿易中處于優勢因為它擁有廉價的勞動力等,中國會導致一些工業大國失業率大增等觀點都是片面的。相反,中國經濟的發展減緩了發達國家通貨膨脹的危機,擴大其出口,降低了全球的消費價格,同時又扮演著經濟引擎的角色,它的購買力與日俱增。由此可見,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為國際貿易提供了一個更寬闊的交易平臺,而并非遭來更多的非議與歧視。
二、中國貿易屢遭反傾銷訴訟的原因透析
中國出口商品屢遭國外反傾銷指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國際的,也有國內的;既有客觀的,也有主觀的;除了經濟因素的影響,還有法律因素的制約。綜合起來,可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1.當代國際貿易現狀及形式所迫。國際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尤其在近年來西方國家經濟普遍不景氣時,這些國家,包括美國、澳大利亞、加拿大等美洲國家為保護本國產品的國內市場,于是利用反傾銷,打著世貿組織允許的自我保護手段的旗幟來限制外國產品的進入。而隨著中國近年來經濟快速發展,出口產品種類多、數量大,始終保持對較多國家特別是西方國家貿易的順差,自然成了反傾銷的主要對象之一。
2.政體制度的差異引起歧視性政策。國際上一些國家特別是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中國懷有偏見,對改革開放了二十多年的中國使用“非市場經濟國家”的待遇,采用不合理的“替代國價格比較” 來衡量中國產品是否傾銷( 例如,在確定“正常價值”時,對于市場經濟國家,是與出口國國內市場的價格相比較;而對非市場經濟國家,“只要用來確定正常價值的方法是合適與合理的”,就可用某一市場經濟國家相似產品的價格作為標準。在彩電“反傾銷”中,歐盟等國家正是將中國視為“非市場經濟國家”,用新加坡作為替代國,而新加坡人力成本是中國的20倍,所以很容易得出傾銷的結論,使中國企業蒙受不白之冤);對中國外貿企業以“國有”為由,普遍實行單一的反傾銷稅率,甚至將對個別企業的反傾銷當成以國家為對象來裁決,即一家企業遭受反傾銷起訴,全國同類出口產品同為被告,這顯然是不公平的競爭。
3.價格競爭激烈導致中國低成本的優勢成為威脅論。中國產品本身就具有低成本的競爭優勢,價格比較便宜,再加上出口秩序混亂,出口企業削價競銷,導致中國出口商品價格大幅下跌,對進口國企業構成一定的威脅,易引起一些國家對中國產品的排擠,要保護自己的民族產業。
4.中國出口結構失衡。從產品結構看中國出口的多是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品。農產品、紡織品、機電產品、化工產品,產品的附加值相對偏低,易給進口國造成低價傾銷的印象。從市場結構看,中國出口以歐美為目標市場,出口對象過于集中,怎能不為外國對華反傾銷提供借口。
5.中國目前的經濟結構不合理。行業發展缺乏長遠規劃,注重眼前利益,數量眾多的企業分散經營,行業管理和協調力度不夠,從而導致反傾銷案件的發生;同時國際營銷謀略不足。一方面,一些出口企業由于急于成交,在未對進口國市場行情和價格水平真正掌握時,報價較低,易給進口方造成“價廉質劣”的印象;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對進口國消費者風俗習慣的調查研究,不重視口味、款式、包裝等方面的改進和創新,往往使一些“好貨”賣不出“好價錢”;再一方面,一些企業未能把握國際市場和進口國行情,根據行情而及時調整出口商品的價格和數量,致使某些商品大量涌入進口國,增大了對華反傾銷的概率。
6.中國法律應訴不力。目前中國尚未建立起反傾銷應訴機制,無法用法律手段來對其他國家的歧視性做法予以報復,不能有效地保護本國工業,對外國進口產品的傾銷以有力的打擊和制裁。中國反傾銷訴訟的被動與消極做法,易給人造成國外對華反傾銷易于成功的錯覺,結果往往不僅喪失了多年開辟的市場,而且助長了有些國家肆意對華反傾銷的氣焰。
三、新形勢下應對反傾銷訴訟的策略
面對著這些問題,我們不能置之不理。要融入開放的自由貿易,融入世界經濟,必將并面臨越來越激烈的國際競爭。那么中國企業要想角逐國際市場并占有一席之地,必須要跨越反傾銷這道“坎”。要處理好這個問題,無論是政府還是企業,都需要做許多的努力。綜合分析中國所面臨的國外對中國的反傾銷現狀以及原因,總結幾點建議性的策略如下:
1.強化法律意識,提高企業應訴的主動性。企業作為市場經營運行的主體,要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必須更多地學習和掌握國際貿易的法律,強化自我保護、自我發展意識。中國的企業要充分認識到,在每一個反傾銷訴訟背后,起訴方的真實意圖就是要削弱外國同行的競爭力,直至將它們排除在本國市場之外。如果不積極應訴,事實上就等于自動放棄了在該國的市場,是一種不戰而降的行為。所以在國外對華反傾銷指控和調查時,所有的相關企業都應積極參與并善于運用法律武器來保護自身合法權益,這樣才能在國際貿易的激烈競爭中不斷發展與壯大。
2.企業要注意規范自身的貿易行為,制止低價競銷,以維護一個良好的經營環境。低價競銷,經營秩序的混亂是造成中國產品遭受反傾銷指控的一個重要的內部原因。種種形式的降價大戰、惡性競爭,不僅引發了日益增多的國際反傾銷調查,嚴重損害了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進而也引發了國內生產的不正當競爭,嚴重惡化了國內的經營環境與秩序,同時還制約了效益好的企業形成規模經營。因此,企業要加強行業自律,加強出口企業的規范性經營和管理,以合法的程序、合理的價格開拓海外市場,進行有序競爭。經濟秩序規范了,一旦企業遭遇反傾銷,就可理直氣壯地去打“洋官司”,并一定會勝利而回。
3.增強國際營銷觀念,實施出口多元化戰略。變“以廉取勝”為“以質取勝”,學會運用商標、包裝、公關、廣告等多種非價格競爭的手段,在出口商品的技術含量和創匯率上下功夫,擴大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的出口。同時,注重全方位地開拓國際市場,在鞏固現有歐美市場的同時,積極開拓新興的海外市場,尤其要加強對東歐、拉美、非洲等市場的開拓,以降低市場過于集中所帶來的風險,避免反傾銷調查。
4.大政府交涉力度,力促取消對中國不平等待遇。要加大力度在國際上宣傳中國向市場經濟轉軌的事實,通過政府之間的談判,要求歐美等西方國家取消參照國做法,按中國國內價格確定產品的正常價格,并對涉訴企業采取實事求是、個別對待的做法,以提高中國在反傾銷談判和訴訟中的地位,有效抵制國外對華反傾銷的歧視,維護中華民族的合法權益。
結語
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對世界經濟起著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然而面臨反傾銷這個坎,它是多么的不堪一擊。中國需要出口,中國需要世界各國,相反,世界也需要中國。中國已經脫離跟隨者的腳步,邁入領導者的行列。中國這只雄鷹的起飛已經從將來時變為了現在時,它的起飛必將給全世界經濟、貿易往來帶來不可估量的未知變化。然而面對飛翔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的沖擊與坎坷所磨礪的傷口的時候,希望它可以包扎好傷口,面對挑戰,再一次翱翔在更高更廣的藍天。
參考文獻:
[1] 陸燕.中國企業必須直面反傾銷[J].經濟與管理研究,2001,(4).
[2] 胡冠書,姜景澤,王志紅.WTO對與環境有關的貿易爭端的解決機制[J].北方環境,2005,(2).
[3] 孫赫,朱鐘棣.WTO各種保障措施的對比分析及對中國產生的影響[J].世界經濟研究,2005,(2).
[4] 高永富.WTO與反傾銷、反補貼爭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5] 張余卿,李成鋼.WTO與保障措施爭端[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 吳清津.WTO反傾銷規則[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7] 赫國勝,楊哲英,張日新.新編國際經濟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8] 唐小波,沈秋明.WTO法律規則與中國紡織業[M].上海: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2000.
[9] 陳靜.案釋WTO反傾銷協議[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2.
[10] 韓克信.現代國際貿易問題[M].北京:中國對外經濟貿易出版社,1990.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