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馬克思經濟學中,資本有構成理論貫穿于其他理論之中,具有重要地位。因而,這一理論往往又成為教學和理論探討中的難點和熱點,學界可謂觀點各異。而要在理論上科學解析二者之關系,首先應正確把握好資本有機構成和利潤率的涵義;其次要深刻懂得影響利潤率高低的因素不只是與資本有機構成有關,而是多因素合力的結果;再次,要正確分析剩余價值率不變與可變前提下資本有機構成與利潤率的關系。由此認為,在剩余價值率不變前提下,資本有機構成與利潤率是反比關系;在剩余價值率可變前提下,從單個企業看,若剩余價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勞動力減少程度,并且達到一定程度后,利潤率與有機構成是成正比關系;若剩余價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勞動力減少程度但沒達到一定程度,或是剩余價值率提高程度等于勞動力減少程度及小于勞動力減少程度,二者仍是反比關系。從部門看,剩余價值率會隨著有機構成提高而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從長期來看是不會超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幅度,因而利潤率與有機構成是反比關系。
關鍵詞:資本有機構成;利潤率;關系
中圖分類號:F014.3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001-05
在2005年方案中,馬克思經濟學原理課是大學其他幾門公共政治課的基礎,它為其他幾門政治課提供理論方向和方法指引,因而讓大學生學好馬原理課關系著整個大學公共政治課教育效果高低,關系著能否讓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接班人。然而,馬原理課由于理論性、抽象性強特點,大學生在學習中存在著不少疑點、難點問題,這就嚴重影響了學習效果。舉例來說,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是馬克思經濟學中一個重要基礎理論,而教師在講資本有機構成理論時,按照馬克思理論,資本有機構成與利潤率成反比。有的學生聽后感覺不能理解,他們認為,技術構成高了,有機構成也就高了,而利潤卻下降了,那資本家為啥還要不斷改進技術呢? 再說現實中一般來看技術高的企業才賺錢多,所以馬克思講的不合實情。因此,在高校“馬原理課”教學中,教師必須首先給學生釋疑,才能讓學生信服,從而更加堅定其信心。但要給學生釋疑解惑,不僅教師教學要得法,而且更要在理論上把握準,才能讓學生知其然后知其所以然。
這些年,作為高校“馬原理課”教師,筆者對馬原理課中的一些重要疑點問題進行了理論上的探究,并將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中,收到了較好效果。在此,就“馬原理課”學習中關于資本有機構成與利潤率關系理論作一初步探索,以求教于廣大同仁。
一、正確把握好資本有機構成和利潤率的涵義
資本有機構成與利潤率是何關系?是正比還是反比?學者往往各說一詞,其原因就在于對相關概念內涵理解不同而導致。因此,要科學分析二者關系,就得準確把握好二者內涵。
(一)資本有機構成
1.資本技術構成。馬克思在研究資本積累問題時,創造性地提出資本有機構成這一理論問題。馬克思認為,資本的構成一般可以從物質形式和價值形式兩個方面去看待。從自然物質形式上看,資本總是由一定數量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兩部分組成,而這兩者各占多少比例則是由生產的技術水平決定。這種由生產技術水平決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之間的數量上比例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1]。
2.資本價值構成。資本從價值形式上看,總是由一定數量的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構成,如總資本為1 000萬,其中有700萬將用于購買生產資料,包括土地、廠房、機器、工具、原料、燃料、輔助材料等,還有300萬用于購買勞動力;前者是不變資本,后者是可變資本,二者之間存在一定比例關系。這種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之間的價質量上的比例,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一般用C:V來表示。
3.資本有機構成。
(1)資本技術構成與價值構成之關系。資本價值構成和技術構成之間有沒有聯系呢?其實,二者并不是互不相關,而是存在著內在聯系,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價值構成。具體分析來看:
第一,技術構成改變,價值構成不一定變化。首先,資本技術構成發生變化,引起資本價值構成也發生變化。一般來說,隨著技術水平提高,促使勞動生產率提高;而隨著勞動生產率提高,企業生產資料所占份額也就增多,所需勞動力則相應減少,勞動力所占份額也就降低,因而資本價值構成就提高了。其次,資本技術構成出現變動,但資本價值構成不變。資本技術構成發生改變,這會使生產資料和勞動力數量相應發生變化,但是,如果雙方改變因種種因素程度一致時,則資本的價值構成就不會發生變化。
第二,資本價值構成改變并非都是緣于資本技術構成變化所致。在資本的技術構成不變情況下,一旦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都發生變化,也會帶來資本價值構成發生改變。
首先,勞動力的價值不變,但生產資料的價值發生變化,如自然災害,導致原材料短缺,其價值與價格會變化,從而使價值構成發生變化。
其次,生產資料價值不變,但勞動力價值發生變化,如產品過剩,利潤降低,老板會降低工資以應對,資本價值構成也會發生變化。
最后,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價值都發生了變化,但二者變化的大小不一樣,這同樣會帶來資本價值構成發生改變。
例如,工會帶領工人罷工要求漲工資,最后老板不得不加薪,此時該企業技術構成并沒變化,但工人工資上漲卻已引起資本的價值構成發生變化。可見,資本價值構成的變化不一定就是技術構成變化引發。
當然,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又會帶來兩方面的后果:一是引起生產資料價值的下降;二是引起生活資料的價值下降,從而造成勞動力的價值也會降低。同時,按馬克思所講,勞動力價值特殊性就在于要受社會歷史和道德因素的影響,一般來說,社會經濟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勞動力價值也會相應增加,這就會減少其降低程度。所以,在社會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時,生產資料價值和勞動力價值盡管都有所下降,顯然,生產資料價值下降的速度一般要快于勞動力價值下降的速度。這樣,當資本技術構成提高時,盡管資本價值構成也會提高,不過,它提高的程度一般會低于資本技術構成提高的程度。
(2)資本有機構成涵義。在《資本論》中,馬克思對“資本有機構成”的定義:“資本的構成要從雙重的意義上來理解。從價值方面來看,資本的構成是由資本分為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比率,或者說,分為生產資本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即工資總額的比率來決定的。從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物質方面來看,每一個資本都分為生產資料和活的勞動力;這種構成是由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為使用這些生產資料而必須的勞動量之間的比率來決定的。把前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把后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二者之間有密切的相互關系。為了表達這種相互關系,我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2]
從上面馬克思分析可知,資本的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之間存在著辯證聯系,馬克思把這種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資本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通常用C∶V表示。
這里,還應明白,資本有機構成既不是簡單地針對資本的技術構成而言,也不是簡單地針對資本的價值構成而言,而是指二者存在著的內部關系,即只有那種由技術構成決定,并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價值構成才能稱之為資本的有機構成。因此,并不是任何情況下,價值構成發生改變,就意味著資本有機構成也發生變化。只有技術構成變化帶來的價值構成變化,才能稱之為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所以,我們在分析有機構成時,要拋開其他情況,只去思考技術改進引起價值構成提高,因而有機構成提高,在此情況下,利潤率又會怎么改變。絕對不能離開這點去發揮,不然就偏題了。
(3)資本有機構成不斷提高的趨勢。資本家本性就是無止境地追求更多的剩余價值,而要獲得更多的剩余價值,一個重要途徑就是榨取超額剩余價值。因此,為了獲取超額剩余價值,同時迫于競爭壓力,資本家必然會不斷改進技術,促使資本的技術構成也不斷提高。這樣,就使資本有機構成就有不斷提高的趨勢。當然,不是說現實中有機構成就是一條直線上升,由于多種因素,歷史上有機構成是高、低、平穩走勢。
(二)利潤、利潤率
資本家認為,生產剩余價值不僅要花工資V,而且要花費不變資本C,所以,把剩余價值看作是由其全部預付資本產生的。因此,當把剩余價值看成是全部預付資本產物時,剩余價值在資本家看來就應當改名叫利潤了。可見,利潤和剩余價值本來是同一個東西,在質上、量上都一樣,所不同的是剩余價值是相對可變資本而言,利潤是對全部預付資本而言,剩余價值是利潤的本質,利潤是剩余價值的轉化形式。
利潤率是剩余價值與全部預付資本的比率。用公式表示:
利潤率 = 剩余價值/全部預付資本
二、深刻懂得影響利潤率高低的因素不只是與資本有機構成有關,而是多因素合力的結果
利潤率高低,是不是僅與資本有機構成有關呢?顯然不是。從馬克思理論中,我們知道:
m′= m/V m = m′.V
p′=m/c+v
p′= m′.V/c+v (一次生產的利潤率)
P′= m′.n.V/c+v (一年的利潤率,n是一年生產次數,速度)
由此可見,影響利潤率高低的因素不只是資本有機構成一個,而是多因素合力的結果。所以,我們在分析,當資本有機構成提高,而利潤率會出現什么變化時,就不能只看有機構成影響,還要考查其他因素作用,才能得出相應結論。簡單地說二者是反比或正比,都是不科學的。具體分析如下:
(一)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成正比關系
從上面公式可知,在其他條件不變前提下,剩余價值率越高,利潤率也越高;反過來說,利潤率就會越低,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成正比關系。這是因為剩余價值與利潤是同質同量的。因此,剩余價值多,利潤就多,剩余價值率高,利潤率自然就高了。
(二)不變資本的節約與利潤率成正比
從上面公式中,還可看出,成本C降低,那么,V/c+v分數值變大,則利潤率也提高,二者是正比關系。其實,在當今商品經濟社會里,多數工業品的成本構成中,就不變資本來看,機器、工具等固定資本的分攤其實是很少的,而原料和輔助材料及能量在成本中所占比例才是主要部分。在這種情況下,即使技術進步引起的機器等費用支出變多,但由于勞動生產率提高,既使單位商品中包含的固定資本分攤變少,也使生產資料中的流動部分消耗降低,其總的結果仍是節省了不變資本,利潤率也會相對提高。例如,今天歐美先進技術發達國家某企業,由于工資高,國內市場飽和,其利潤率就比較低。假定該企業,從國外轉移到中國來,勞動力成本則會大大降低,原材料也會節約,從而使剩余價值率大幅增長,利潤率也大大提高。所以,大量外資轉移中國,中國成為世界工廠。當然,隨著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人們經濟文化消費水平也在大幅提高,因此,中國的勞動力成本也變得越來越高,人口紅利正在消失,造成外企在中國的成本不斷上升,利潤率也逐年下降,于是開始出現外資搬到東南亞勞動力成本更低國家的現象發生。
(三)資本運動速度與利潤率成反比
從上面公式中,也可知道,利潤率與資本運動速度成正比。分析來看,加速資本周轉,一是可以節省預付資本量;二是減少固定資本磨損帶來的損失;三是增加一年生產次數。這樣,隨著資本運動速度加快,年利潤率也不斷提高了。
(四)資本有機構成的高低
在剩余價值率和勞動力價格確定的前提下,資本有機構成越高,則技術越先進,因而等量勞動力能夠帶動的生產資料就越多,在總資本中不變資本所占的比重也會越大,所需要的勞動力也就越少,因而能剝削的對象就越少;同時,因為剩余價值率不變,從同一勞動力身上剝削到的剩余價值數量也就不變,所以,資本家得到的剩余價值總量就會減少,利潤率也就越低了。正如馬克思指出,機器只轉移價值,不創造價值,所以,“不變資本”所占比重越大、即資本有機構成越高,相對雇傭工人的“可變資本”越少、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越少、資本利潤越少。利潤率與資本有機構成按相反方向變化。
從前面公式中也可看出:p′= m′.V/c+v ,若m′不變,則p′大小與V/c+v分數值大小有關,而V/c+v大小又與資本有機構成相關,不難看出,有機構成越高,V/c+v分數值越小,因而利潤率就越低,二者是反比關系。
下面再舉一個簡單數據來驗證一下:
設某企業預付總資本為200萬,資本有機構成是C∶V = 4∶1,剩余價值率為m′=100%
則:m = m′.V =100% .40萬 = 40萬,p′=m/c+v = 40萬/200萬 = 20%
若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為C∶V = 7∶1 剩余價值率為m′=
100%保持不變,則:
m = m′.V =100% .25萬 = 25萬,p′=m/c+v = 25萬/200萬 =
12.5%
從上面數學分析可知,剩余價值率保持不變,資本有機構成與利潤率的確是反比關系。
不過,應當清楚地看到,馬克思是為了分析方便,把問題簡單化才這作出這樣假設的。這樣的例子在馬克思著作中很多。同時,由于馬克思所處時代,科技影響還不十分突出,資本家還主要通過絕對剩余價值方法來增加剩余價值,所以,馬克思沒有再去深入分析技術構成提高帶來有機構成提高,剩余價值率發生變化情況下,資本有機構成與利潤率又是什么樣的狀況。然而,當代現實中,技術改進,技術構成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必要勞動時間變短,剩余勞動時間增長,工人在相同時間里創造剩余價值量一定會較大幅度增加,因而雖然可變資本所占比重雖在減少,但剩余價值總量則有可能不變,甚至增多。這樣,剩余價值率也是有可能提高的,不然,資本家又何別花費心思去改進技術呢?所以馬克思假設剩余價值率不變這一前提很大程度上來說是假命題。
三、科學分析剩余價值率可變前提下資本有機構成與利潤率的關系
資本有機構成與利潤率之間究竟是何關系呢,綜觀理論界來看,大體有三種觀點:一是馬克思的傳統觀點,認為在剩余價值率不變前提下,二者成反比;二是王濤等認為在剩余價值率可變情況下,二者成正比[3]。外國學者迪金森也認為在實際工資保持不變的條件下,只有在極特殊的情況下利潤率才會下降(如當資本積累超過某一臨界點),否則,一開始它將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而提高;三是楊曾憲、馬艷等認為二者關系是不相關或不確定的。楊曾憲指出“資本一般利潤率”的變化,只受市場經濟基本規律制約,與資本有機構成變化不存在任何本質的因果關聯。”[4] 馬艷說:“當我們將勞動的主觀條件變化引入資本有機構成范疇之內,將馬克思的資本構成區分為絕對資本有機構成和相對資本有機構成后,并采用時間序列的動態研究方法來重新構建馬克思主義平均利潤率規律的動態模型,就可以得出技術進步雖然導致不變資本增加,外延式可變資本價值相對v減少,但由于內涵可變資本價值的增加,剩余價值量和利潤量也會增加的結論。這樣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的結果并不一定導致平均利潤率下降,而可能出現提高、下降、不變三種變化趨向。”[5]
那么,在剩余價值可變情況下,二者究竟是何關系呢?這要視具體情況而定。
1.從單個企業看,若剩余價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勞動力減少程度,并且達到一定程度后,利潤率與有機構成是成正比關系;若剩余價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勞動力減少程度但沒達到一定程度,或是剩余價值率提高程度等于勞動力減少程度及小于勞動力減少程度,二者仍是反比關系。
就企業來看,若改進技術,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技術構成提高,從而提高了資本有機構成。那么,資本家利潤率會受什么樣的影響呢?關鍵是看剩余價值率的變化情況。下面就此加以討論。
(1)若單個企業剩余價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勞動力減少程度,并且達到一定程度后,利潤率與有機構成是成正比關系。
雖然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勞動力減少,剝削對象減少,但是勞動生產率提高,該企業生產商品的的個別勞動時間就低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商品個別價值就低于社會價值,但在市場上仍可按社會價值出售,因而該企業就可以獲得超額剩余價值,促使剩余價值率會相應提高,而且當提高幅度大于勞動力減少幅度并且達到相當程度后,則該企業的利潤率就比本部門內部生產同類商品的其他企業的利潤率高。同時,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又可以帶來不變資本節省,從而使利潤率也有提高可能。所以,對于這樣個別企業來說,此時二者是成正比關系。比如,在國際產業鏈上,中國有些勞動密集型企業與西方有些技術密集型企業相比,資本有機構成一個低,一個高,預付資本差不多的中國企業要雇傭50名工人,西方企業只雇傭10名科技人員,但西方企業利潤率卻可能大大高于中國企業。這正是因為剩余價值率提高很大的緣故。
(2)若單個企業剩余價值率提高幅度大于勞動力減少幅度但尚未達到一定程度,或是等于和小于勞動力減少幅度,二者還是反比。
關于這一點,下面用一組簡單的數據來分析說明:
設企業預付總資本為200萬,資本有機構成是C ∶V = 4 ∶1,剩余價值率為m′=100%
則:m = m′.V =100% .40萬 = 40萬,p′=m/c+v = 40萬/200萬 = 20%
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為C∶V = 7∶1,剩余價值率提高程度大于勞動力下降程度,則:
V = 25萬,比原來40萬下降37.5%,m′提高程度> V下降程度,m′> 37.5%
m′假定取值為140%,m = m′.V =140% .25萬 = 35萬
p′=m/c+v = 35萬/200萬 = 17.5%
m′假定取值為160%,m = m′.V =160% .25萬 = 40萬
p′=m/c+v = 40萬/200萬 = 20%
m′假定取值為180%,m = m′.V =180% .25萬 = 45萬
p′=m/c+v = 45萬/200萬 = 22.5%
以上數學分析清楚看出,就單個企業來說,有機構成提高后,只有剩余價值率提高到一定程度,有機構成才與利潤率成正比。如果是沒有達到或是等于、小于勞動力下降程度,有機構成與利潤率還是反比關系。
那么,現實中,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同時,剩余價值率也會提高,但提高程度究竟會怎樣呢?是大大高于勞動力下降程度呢?還是一般要低于勞動力下降程度呢,這直接關系著有機構成與利潤率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
2.從部門看,剩余價值率會隨著有機構成提高而提高,但提高的幅度從長期來看是不會超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幅度,因而利潤率與有機構成是成反比關系。
(1)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生產率提高,資本有機構成提高,使消費資料價值降低,從而引起工資價值下降。因此,有機構成提高,雖然可變資本總量減少,但并非就是工人數量上減少,要知道可變資本總量和勞動力數量不是同一概念,所以可變資本減少但實際上工人數量可能會不變。這樣,在工人人數不變的情況下,剩余價值量必然增加。所以,隨著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剩余價值率也有提高可能[6]。
(2)就一個部門看,隨著整個行業技術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資本有機構成也會提高,同量預付資本需要勞動力減少。這會帶來兩方面影響:一是單個勞動力在同樣時間里生產產品增多,剩余價值增加,剩余價值率提高;二是單位商品包含社會必要勞動時間變少,商品社會價值和價格也就變少,出售時只能按其價值出賣,不會獲得超額剩余價值。這就制約了剩余價值率增長幅度。因此,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剩余價值率也會隨著提高,但提高程度一般趕不上資本有機構成提高幅度。
(3)剩余價值率提高的幅度從長期來看也是不會超過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幅度。首先,可變資本即工資價值由于受到工會的牽制以及其他多因素影響,就不會明顯地下降,所以剩余價值率的提高是有限的。事實上,工人工資絕對量長期看是呈上漲趨勢。其次,隨著有機構成提高,勞動生產率提高,即使在生產資料中機器等固定資本更新而資金投入沒增加,但隨著產量的增加,原料、輔助材料和燃料等流動資本部分的增加卻是明擺著的。這樣,不變資本會隨有機構成提高而增大,可變資本則相對變小,剩余價值率提高就受到限制。我們知道,活勞動是剩余價值的唯一源泉,活勞動與生產資料的比例越來越小,那么活勞動所創造的剩余價值與總資本的比例也越來越小,因而利潤率也越來越小[6]。因此,馬克思指出:“一個同樣的甚至不斷提高的剩余價值率表現為不斷下降的利潤率,這個規律換句話說就是:一定量的社會平均資本(例如資本100)表現為勞動資料的部分越來越大,表現為活勞動的部分越來越小。這樣,因為追加在生產資料上的活勞動的總量,同這種生產資料的價值相比,是減少了,所以,無酬勞動和體現無酬勞動的價值部分,同預付總資本的價值相比,也減少了……雖然所使用的勞動的無酬部分和有酬部分的比率可以同時增大。也就是說剝削率的提高對利潤率下降的抵銷作用是有限的,在一般情況下是不能完全阻止利潤率下降的。”[7]
那么,隨后的一百多年時間里,資本主義世界的利潤率變化是否應驗了馬克思的基本判斷呢?李民騏等研究了美國的利潤率波動情況,并劃分為四個“長波”來考察:第一波是1869—1897年的自由競爭期間,平均利潤率達17.5%:第二波是1898—1940年的私人壟斷時期,利潤率是13%;第三波是1941—1982年的國家壟斷時期,降至11.9%;第四波是1983—2000年的新自由主義時期,是12.7%。從前面實證分析可以得出兩個基本結論:以美國為代表的資本主義世界在近一個半世紀以來,利潤率總體呈下降趨勢,基本符合馬克思的判斷。但一個明顯的特征是降速趨緩,甚至有提高可能[8] 。
現在的確有不少研究者發現,最近二十年來,西方隨著科學技術提高,利潤率也有提高趨勢。這又如何解析呢?我們要知道,技術進步并非就意味著有機構成一定提高,因而資本有機構成隨生產力發展而提高的假設并不總是成立的。并且,有機構成發展趨勢也不是處于長期直線上升的,資本主義建立以來,其有機構成走勢實際上是上升、下降、平穩;導致資本有機構成增加的因素中,從長期看,有些因素的變化趨勢是較為確定的,如科技進步或創新;有些則受到經濟體制內部矛盾的制約,如社會保障程度、工資增幅、對公司資本的實際控制權等[8]。同時,我們還要看到,影響利潤率變化因素是很多的,即使有機構成提高,影響利潤率上漲,但由于其他因素作用,利潤率也有可能上升。此外,也要看到,利潤率總趨勢也不是直線下降,而是下降、上升、平穩、下降。所以一段時間上升不足以說明什么問題。
綜上所述,我們在探討利潤率與資本有機構成關系時,不能簡單地下結論,要綜合分析,因具體情況而得出具體結論,這也正符合馬克思主義本義。
參考文獻:
[1] 曾國平,等.政治經濟學[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3:55-56.
[2]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王濤.資本有機構成對平均利潤形成的實際影響[D].西安:西安工業大學,2012.
[4] 楊曾憲.解構馬克思的資本有機構成理論[J].社會科學論壇,2010,(20).
[5] 馬艷,李真.馬克思主義平均利潤率變動規律的動態模型[J].海派經濟學,2006,(16).
[6] 孫立冰.論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及與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內在聯系[J].當代經濟研究,2009,(12).
[7]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8] 劉江.資本有機構成變化對利潤率下降的制約[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32-36.
[責任編輯 吳高君]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簡介:周世良(1963-),男,四川溫江人,講師,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史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