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理論和現實層面對全球金融危機進行反思,應當正視金融危機和實體經濟的關系。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全球再工業化發展,呈現出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工業發展、美國和歐盟力求工業領導地位等特點。全球再工業化浪潮對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帶來啟示,正確看待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對中國制造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加快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完善創新性配套制度。
關鍵詞:金融危機;再工業化;制造業升級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021-02
一、金融危機的理論反思
2008年爆發的全球金融危機,重創了全球經濟,無論是發達經濟體,還是新興市場經濟體,無一例外地受到打擊。自2008年以來,經過國際主要國家擴張性政策的推動,各主要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形勢有所好轉,美國恢復得比歐盟和日本都要好。但是各主要經濟體始終沒有能夠徹底走出金融危機的泥潭,實現經濟的完全恢復。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是全球經濟發展中的標志性事件。表面上源于次貸危機,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引發的必然結果。可以從馬克思的理論和凱恩斯主義理論進行再次反思。
一是從美國房地產市場的過度供給看馬克思對經濟危機的論述。美國次貸危機不僅僅源于貨幣支付危機,而是根源于房地產市場過度供給。馬克思有論述:“在再生產過程的全部聯系都是以信用為基礎的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現金支付才有效,危機顯然就會發生,對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就會出現。所以乍看起來,好像整個危機只表現為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次貸危機發生之前,美國房地產市場持續繁榮,為了鼓勵普通民眾,將還款能力不足的民眾不斷納入購房者隊伍當中,為他們提供次級抵押貸款。美國2001年次貸規模為1 900億美元,占抵押房貸發放總額的8.6%。到了2006年,次貸規模上升到6 000億美元。次貸規模擴張正是由于房地產市場的生產過熱,造成生產過剩,從而引發次貸危機。建筑業的預付資本相對長期,信用制度又加速了建筑業的發展。因而房地產的過熱發展就成了一個危機源頭。馬克思分析道:“如果說信用制度表現為生產過剩和商業過度投機的主要杠桿,那只是因為按性質來說具有彈性的再生產過程,在這里被強化到了極限。”
二是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危機理論。凱恩斯認為民眾對消費品和資本品的需求不足是經濟危機和失業的根源。他主張政府對市場經濟進行干預,主要運用財政政策,通過政府有目的、有意識地財政支出和稅收收入來影響消費需求。新劍橋學派認為經濟蕭條、大規模失業源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源于低消費,而低消費源于收入分配不均。學派主張用稅收調節收入分配差距,用以增加消費。
三是金融危機與實體經濟之間的關系。金融危機對實體經濟造成了巨大沖擊。次貸危機引發了金融市場的海嘯,導致全球流動性持續減弱。金融市場的動蕩又進一步使得實體經濟受到強烈沖擊。對于投資回收期較長的企業尤為如此。國際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原材料市場都持續動蕩。第二產業的萎靡進一步引起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回落。全球市場上流動性不足快速蔓延,實體經濟的回落又加速了金融市場的困難。金融危機對中國實體經濟發展也造成了巨大沖擊。金融危機的沖擊從出口產業開始,由于外部需要的減少,對出口型產業造成沖擊。出口受阻,相關產業鏈受阻,導致國內就業形勢嚴峻,出口類企業經營生產困難。一方面,金融危機導致實體經濟發展困難。另一方面,由于美國、歐盟對發展實體經濟重視不足,才導致金融危機過后經濟體恢復緩慢。
二、后金融危機時代的全球再工業化發展特點
1.重新重視工業發展。金融危機使全球主要發達國家的實體經濟遭到重創,也使虛擬經濟的財富顯著縮小。主要發達經濟體在后金融危機時代,重新反思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之間的關系,開始了“再工業化”的道路。與“再工業化”相對的,是20世紀80年代至新世紀,發達國家制造業占本國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持續下降的過程。發達國家的勞動力向第三產業不斷轉移,制造業向新興市場經濟體不斷轉移。發達國家原有的優勢產業,如鋼鐵、電子、汽車等面臨來自新興市場經濟體的挑戰。2010年,中國制造業增加值超過了美國,成為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大國。在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之前,美國倡導去工業化發展,鼓勵發展虛擬經濟,特別是金融業。美國金融業實力強大,令其他國家難以比肩。僅僅是華爾街投資銀行,就控制著全球大多數投資基金和金融衍生品的創新。英國等其他歐洲國家也紛紛效仿美國,結果導致了金融危機爆發后的經濟危機和大規模失業。在這種背景下,主要發達經濟體重新認識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提倡本國再工業化發展。
2.發達國家力求工業領導地位。首先是美國的再工業化舉措,力求穩固自身在全球工業的控制權和領導地位。美國再工業化的目標包括:成為全球制造業中心;占領全球制造業主要市場;擁有全球最優秀的技術人才;引領全球制造業創新趨勢。為了達到這些目標,美國已經實施的措施包括:加大創新性基礎產業投資,主要包括清潔能源產業在內的低碳經濟;振興制造業,推動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互相促進;鼓勵中小企業發展;培養制造業優秀創新型人才。其次是歐盟重新審視制造業地位。國際金融危機之后,歐盟陷入了嚴重的歐債危機的泥潭。諸如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國,身負巨額債務,陷入了經濟衰退、大規模失業的狀態。德國之所以在金融危機過后,經濟恢復得比較快,源于德國制造業的雄厚基礎。歐盟重新重視本國工業的重要地位,提出自身的再工業化進程。歐盟著重加強自身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一方面鞏固產業品牌優勢、技術質量,另一方面大力發展低碳循環等新興經濟。歐盟委員會特別重視工業領域的創新發展,在全球金融危機之后,啟動了一系列工業創新計劃,將技術創新與產業升級融合在一起。
三、全球再工業化浪潮對中國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啟示
1.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對中國制造業帶來的挑戰與機遇。國際金融危機,促使主要發達國家重新審視工業化強國道路的策略。美國、歐盟均將制造業作為支撐本國經濟增長的支柱產業,大力發展新興產業,鼓勵科技創新、培養新技術人才,旨在重回制造業的全球領軍地位。中國要正確看待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舉措帶來的影響。一方面是挑戰,發達國家重新重視本國制造業,會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中國制造業的全球市場份額,對中國制造業的國際競爭力產生不利影響,對中國出口產業的影響尤為顯著。由于中國制造業在國際產業鏈中處于低端,在發達國家的產業技術升級之后,很可能在國際產業鏈中降低層級。發達國家再工業化進程對中國制造業帶來巨大的挑戰,需要中國制造業積極應對。另一方面是機遇,發達國家重工業化進程,不但會給中國制造業帶來挑戰,也會帶來機遇。縱觀國際歷次工業革命,只要抓住國際工業革命的潮流,積極發展新興產業,研發新技術,開拓新市場,就可以使自身的產業結構不斷升級。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對工業化進程的重新重視,可以加速全球范圍內制造業技術的革新。當前進行的新能源技術就是新科技革命的重要內容。只要中國抓住全球科技革命的機遇,抓住產業轉型升級的時機,就可以將這場再工業化的挑戰轉化為機遇。
2.加快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從去工業化到再工業化,是發達國家從實踐中得出的經驗。雖然中國一度被稱為世界工廠,但是處于全球制造業的低端層級。為應對發達國家再工業化的進程,中國必須加快制造業的轉型升級。當前中國提出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就是新型工業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制造業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水平,必須在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加快轉型升級。在全球新工業革命的浪潮下,應當抓住機遇,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特別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先進制造業以新技術為支撐,以低耗能、低污染為基礎,以低碳產業為發展引擎。只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淘汰落后產能,使制造業全面升級,才能提升中國制造業在全球產業鏈的層級。提升制造業層級,需要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需要全球低碳經濟模式中占據優勢。只有中國制造業成功轉型升級,才能更好地應對發達國家再工業化對中國產業發展帶來的挑戰。
3.完善創新性配套制度。中國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應當逐步完善相關配套支撐性制度構建。一是完善創新型人才培養制度。支撐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創新型人才,不但包括高等教育培養的創新型人才,也包括職業教育培養的創新型人才。高等教育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供高技術人才,是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必要環節。改革高等教育培養模式,使之更好地適應創新性工業發展的需要。職業教育是培養制造業創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徑。改革并完善中國職業教育的培養模式,提高職業教育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中的地位,不斷發揮職業教育的創新人才培養作用。二是完善政府創新性公共服務職能。加快制造業轉型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政府必須不斷完善創新性公共服務職能。對于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有相關財稅優惠政策。要不斷完善公共創新服務平臺,對自主創新提供公共信息服務等。只有不斷完善創新性公共服務職能,才能積極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更好地應對發達國家再工業化進程對中國產業發展帶來的挑戰。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N].人民日報,2012-11.
[2] 馬克思.資本論: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 吳高君]
收稿日期:2013-08-01
作者簡介:薛睿(1984-),女,陜西咸陽人,講師,博士,從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