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分析原國有物資企業的現狀,以太原物產集團謀求轉型發展為例,簡要回顧原國有物資企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求生存、謀發展的艱辛歷程,以及為適應轉型發展要求,努力尋求發展途徑、落實發展項目、實現發展目標的探索之路,闡述項目建設對原國有物資企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項目建設;國有物資企業;發展;重要作用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027-02
原國有物資企業是計劃經濟時期的發展產物。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不斷完善,原國有物資企業大多都經歷了一個從輝煌走向衰落,從困難走向艱辛的求生發展之路。時光流逝,一晃二十年將近過去,約有80%的原國有物資企業已消失在市場經濟的茫茫大潮之中。剩下的大多數物資企業挺過了最艱難的時期,有的經歷了鳳凰涅磐,實現了浴火后重生。有的歷經艱辛終于找到了實現自身發展的途徑和方式,正奮力前行。
一、原國有物資企業的發展現狀
(一)人員少、土地多、包袱輕
原國有物資企業是計劃經濟時期全社會生產物資供應的主渠道,經營范圍涉及木材、金屬、建材、汽車、機電產品、化工產品、民爆物品、金屬回收、報廢汽車更新、煤炭運銷等多個領域。當時的國有物資企業掌管著生產資料的供應,特點是:“人員多、土地多、權力大。”隨著市場經濟的體制的運行和企業改革改制的不斷推進,以及人員的精簡,債權債務的處理等,原國有物資企業的以上特點逐步轉化成了“人員少、土地多、包袱輕”。這使得在困境中生存下來的原國有物資企業具備了今后二次創業、二次發展的前提和機遇。
(二)資金少、困難多、發展難
但企業光有發展的前提和機遇還是不行的。因為原國有物資企業在發展之路上還面臨許多難題。一是資金少,歷經生存的困難和企業的改革,暫時積聚起的少量資金又被改革費用消耗待盡,沒有資金談何發展。二是困難多,歷史遺留問題的拖累,各類問題矛盾的解決給企業的發展帶來諸多的困難。三是發展難,面對資金少、困難多的現實,原國有物資企業要想實現發展的確是難上加難。
(三)面對困難,奮力拼博
“知變不如應變,應變不如求變”。近年來,原國有物資企業,面對困難,與時俱進,轉變觀念,創新思維,另辟蹊徑,奮力拼博,從諸多復雜因素的掣肘制約中尋找新的契機,從無數歷史遺留問題的困擾中探索新的出路,逐步走出了各自的生存發展之路。特別是原省、市物產集團公司,抓住機遇,通過企業改革改制,充分發揮原有資源和基礎優勢,通過以下幾種形式逐步實現了自身的轉型發展:一是鞏固延續以生產資料經營為主業的傳統領域,逐步向現代物流企業轉型,如浙江物產集團。二是通過資源整合、股份制改造等過程,逐步向實行特色連鎖經營轉型,如廣州物產集團公司。三是收縮傳統經營領域,開拓新的生產經營領域,逐步向綜合開發經營轉型,如山西物產集團。四是發揮土地資源優勢,引進戰略合作者,通過項目建設實現企業的轉型發展,如太原物產集團。
二、項目建設是原國有物資企業實現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項目建設是促進原國有物資企業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
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培植新興發展項目,是一部分國有物資企業的唯一選擇。一方面因為他們缺乏資金,要想繼續在傳統經營領域實現發展可謂難之又難。另一方面通過企業改革改制,雖然甩掉了許多包袱,但改革費用的捉襟見肘,又讓企業的生存面臨新的考驗。而項目建設恰好給原國有物資企業進行再創業帶來了新的機遇。因為通過項目建設不僅可以充分發揮企業的特長和優勢,而且可以使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不僅可以保證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而且還能維護職工群眾的切身利益。這既是廣大職工的共同愿望,也是企業實現發展的客觀要求。
引進發展項目,不僅可使企業自身實現轉型發展目標,而且通過項目建設必然會增加企業的造血機能,使企業生存有了依托,發展有了基礎,因而將成為企業擺脫危機、走出困境的轉折點,二次創業、轉型發展的新起點,是企業發展的必然選擇。通過項目建設,使廣大職工在茫茫前程中,看到了共享改革紅利、追求幸福生活的希望曙光。
(二)太原物產集團的謀求發展實踐之路
太原物產集團是在原太原市物資局的基礎上,于1994年整合下屬木材公司、金屬公司、機電公司、化輕公司、建材公司、物貿中心、汽貿公司、再生公司、民爆公司、供應公司等公司組建的企業集團。集團剛組建時,經營十分紅火。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集團及下屬各公司逐步陷入困境。到了2002年全集團實行了下崗再就業。2006年實行了“人資分離”。歷經企業困難和國企改革的洗禮之后,太原物產集團終于尋找到了一條扭轉危局、重新崛起的變革發展之路,那就是:整合集團的優良資產,引進戰略合作伙伴,做強原有的經營業務,開拓新興的發展項目。為此,集團抓住土地資產多的優勢和機遇進行了資產整合運作,為籌集改革資金出讓了兩塊小的土地,確定了以利用木材公司500畝土地運作為主思路的實現太原物產集團發展和二次振興的工作思路,開始了艱難的求生發展探索之路。
1.依托自身優勢——建設商貿物流園區
2007年,根據市政府的指示,太原物產集團決定利用木材公司土地優勢籌建物流園區。集團及木材公司為此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物流園區”項目經省、市發改委立項,規劃局、土地局規劃審核,市政府主要領導已經簽批“同意照法定程序辦理”。然而,情況瞬息萬變。2009年2月,因規劃原因,籌建物流園區的工作暫停。
峰回路轉,2011年1月11日,太原市政府與中國建材集團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協議》明確提出:“與太原物產集團下屬木材總公司開展新型建材物流園的合作”。為最大限度發揮自身優勢,太原物產集團與中國建材集團下屬北新集團公司于2011年7月簽訂了合作意向,確定合作建設 “山西建材產業園”項目。2012年8月,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建材集團北新集團公司放棄了合作,物流園區建設就此打住。
2.遵循規劃要求——涉足公共服務領域
根據規劃要求,太原物產集團從2009年4月開始爭取利用木材500畝土地建設和運營長途汽車站的努力,力爭涉足公共服務領域。為此,集團上下許多同志奔波各廳局、各委辦,聯系、請示、匯報,最終由市改革辦向市政府常務會議呈報了《關于由太原物產集團為項目實施主體引資開發建設長途汽車站和社會停車場的請示》。市政府有關領導批示:“同意”。然而,情況風云突變,2010年6月因規劃再變,太原物產集團涉足公共服務領域的努力就此失敗。
3.通過土地出讓——培育發展新興產業
2010年6月,太原市政府根據現場調研情況及會議形成的意見,初步確定了由太原物產集團作為政府的委托投資主體,將其名下的太原市 木材總公司約500畝土地實施公開出讓,由市財政局將該土地出讓金全額發還,作為政府的投入股本投資,同外商合作建設太陽能電池項目,市政府主要領導于2010年8月批示“同意”,太原物產集團也在為能培育一個新興產業項目感到振奮。但由于企業沒有這方面的經驗,加上許多工作受多種因素制約進展不利,最終“太陽能電池項目”擱淺。
4.謀求轉型跨越——發展現代服務業態
面對幾年來的挫折,太原物產集團另辟蹊徑,于2012年8月,由木材總公司以500畝土地建設“綜合城市商務區”為項目在《太原日報》、互聯網的招商網發布《招商廣告》,向全社會公開招聘投資人。市政府非常重視這個項目。市國資委成立了“太原物產集團木材公司土地項目合作推進工作領導組”。2012年末,在市國資委的直接領導下,經公開招商,實地考察,艱苦談判,報市國資委同意、市改革辦批準,確定了同北京翰林天盛投資有限公司合作,開發木材公司土地建設“城市綜合體”項目。
2012年1月17日,經市國資委同意、報市改革辦批準,太原市木材總公司與北京翰林天盛投資有限公司正式簽訂了《合作投資協議》,開發木材公司土地,建設“城市綜合體”項目。《合作投資協議》規定,從預備期開始,將保證太原物產集團每年都有固定收入,將幫助部分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
開發木材公司500畝土地,建設“城市綜合體”項目,是太原物產集團引進戰略合作伙伴,開拓新興發展項目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集團全局意義上的一個戰略性舉措,也是集團企業發展史上的一個歷史性事件。如果開發成功,就意味著職工增加收入有了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下崗職工再就業有了一個可選擇的載體,解決各類歷史遺留問題有了一個新的保障。這個新項目,使太原物產集團生存有了依托,發展有了基礎,因而將成為物產集團擺脫危機的轉折點,走出困境的新起點。
目前,項目已經開始實施,合作方已將前期資金注入,各項工作正在有條不紊的推進,項目建設的作用已日益顯現。不論企業今后發展如何,但通過項目使太原物產集團重新走上發展之路的探索將會永久載入企業發展的史冊。
三、把握機遇,通過項目建設推動原國有物資企業的發展
項目是生存之基、發展之源。只有項目落實了,企業才有可能實現真正的發展。原國有物資企業積累的大量歷史遺留問題才有可能得到解決;下崗職工才有可能實現再就業;在崗職工和離退職工的收入才有可能增加。因此開拓新興發展項目,努力實現自身發展,才是擺脫危機、扭轉困局的唯一選擇,才是企業二次創業、后發趕超的最終出路。由此可見項目建設對原國有物資企業的重要作用。
新的項目,是原國有物資企業精心打造的經濟升級版,也是職工夢寐以求的企業復興夢。太原物產集團謀求企業發展的歷程和實踐告訴我們:在原國有物資企業實現發展的過程中,一定要充分把握各種有利機遇,謀求企業發展;一定要充分用足用活各類政策,謀求企業發展;一定要圍繞當地發展規劃,謀求企業發展;一定要結合自身實際,以項目建設為主線,謀求企業發展。只有把自身客觀實際和市場需求有機結合,才能走出適合自身的生存發展之路,才能推動和實現原國有物資企業的發展。也只有這樣,才有可能使原國有物資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責任編輯 吳高君]
收稿日期:2013-08-06
作者簡介:王東明(1966-),男,山西太原人,董事長助理,經濟師,從事企業經營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