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美麗鄉村建設中對畜牧業發展的要求和應處理的矛盾分析,強調要正確認識畜牧業經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和地位,提出牧業經濟轉型的想法和建議,有序有度有法地推進種養結合型畜牧業經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發展,實現美麗鄉村人、動物和環境的和諧統一,長效文明發展。
關鍵詞:美麗鄉村;牧業經濟;轉型
中圖分類號:F3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046-03
當前,南京市各級政府和農村工作者正大力宣傳推進美麗鄉村建設,根據指導性文件《南京市美麗鄉村建設實施綱要》要求,到2017年,南京將累計創建市級“美麗鄉村示范村”200個以上。《綱要》強調“三個保護”原則,即鄉土文化和民俗風情的保護、基本農田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養殖業和種植業一樣是農村文化的組成成分,美麗鄉村建設離不開畜牧業的發展,“五谷豐登、六畜興旺”是千百年來農民的愿望,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所描寫的“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的景象,一直是人們對美好和諧生活希冀的一個方面。但是養殖業要發揮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必須要解決面源污染和經濟升級的問題,筆者結合單位工作性質與對畜牧業和美麗鄉村建設的理解,就美麗鄉村創建中牧業經濟的轉型進行了思考,希望發揮牧業經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一、美麗鄉村內涵對畜牧業經濟的要求
南京市對美麗鄉村建設提出了空間優化形態美、綠色發展生產美、創業富民生活美、村社宜居生態美、鄉風文明和諧美的“五美”要求,畜牧業發展必須符合五美的基本需求完善自身的配套與升級。
1.規劃合理有遠見。村級牧業生產必須要根據地方特點和內在需求加以規劃,確保空間優化形態美,要求做到“三統”,即區域統一規劃、標準統一要求、政策統一尺度;在公共設施方面要求“三通”合理,即合理通水、通電、通路;在環保、防疫、管理方面要求“三齊全”,即環保設施齊全、防疫程序和制度齊全、管理組織機構及管理制度齊全;在養殖技術上實行“三良”,即良種、良法、良態。要考慮單位面積內的載畜量和生態的持久性,要建立一定的生產許可準入條件和行為規范性的約束條件,并形成大家的共識和一致行為。
2.生態維護可持久。美麗鄉村建設對生態要求是第一位的,發展何種畜牧業,以何種方式發展,應有全方位的思考。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并將“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列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方向。因此,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牧業發展必須遵循“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發展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的畜牧業循環經濟主要目標,確保生態維護的持久性[1]。
3.產業設置有特色。畜牧業和社會經濟發展息息相關。世界發達國家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的比重普遍超過50%,甚至達到70%以上。在中國無論現在還是將來,畜牧業都是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柱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2]。但是產業發展要有特色,產業設置要科學,美麗鄉村畜牧業起點必須是生態化的,產業設置要走特色創新型畜牧業的路子,要達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要求。生態型畜牧業是資源節約型的,是環境友好型的,是綠色的生產方式,產出的是綠色有機食品,是人與自然和諧以人為本的,是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要具有創新性和獨特性。
4.文化承繼有創新。美麗鄉村型牧業生產要賦予“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的文化新內涵,村莊里庭院內的零星養殖是原始的落后的,需要淘汰。規模化工廠化的畜牧業,多嚴重污染環境,還易導致畜禽疫病藥殘等食物安全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相悖,因此農村畜牧業轉型路線圖之一,是發展小型規模化種養結合的新型農戶,實現飼養方式向生態化的轉型。要按照打造新農村、發展新產業、實施新政策、培育新農民、優化新環境的要求,狠抓畜牧業結構調整,走出了一條獨具文化特色的富民之路。
二、畜牧業當前的處境和應處理的矛盾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畜牧業正處在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有兩大因素制約著畜牧業的持續健康發展:一是畜牧業用地緊缺,二是環保問題突出,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處境艱難。我們必須處理好農村畜牧業發展中的四大矛盾。
1.處理好牧業面源污染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養殖業污染是農業面源污染的主要來源之一,如何在畜牧業穩定發展的同時保護好生態環境,確保畜牧業可持續發展是當前及今后一個相當長的時期行業內外的一項基本工作內容。農戶的養殖規模、農戶對畜牧業引起的環境污染認知程度、可控態度以及政府補貼對農戶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的意愿的概率具有顯著影響。地域間的經濟發展水平、自然稟賦條件、社會文化環境、養殖傳統等都有較大的差異,這些差異都有可能對農戶進行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的意愿產生影響。制定和完善實現畜禽養殖業發展與污染防治一體化的環境政策,實施對畜禽養殖業的全方位環境管理、制定科學的補貼方案,實施對畜禽糞便處理技術推廣的財政補貼政策、加強對養殖農戶環境意識宣傳和教育,提高養殖主體環境保護意識以及進一步推進農戶的適度規模養殖建設,強制實行畜禽糞便處理等政策刻不容緩。
2.處理好畜產品自給與疫病防控之間的矛盾。農民對農產品都有自給自足的習慣,而農村畜牧業還沒有完全從傳統模式轉變過來,分散小型養殖仍占一定比例,給疫病防控帶來了較大困難。從目前農村牧業的生產規模、資源狀況、環境容量和動物防疫等方面綜合考慮,農村牧業必須從一個數量的快速增長期向優化發展期過渡,強化疫病防控手段,要按照“有進有退,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原則。改變生活習慣,促進農村畜牧業的提檔升級。
3.處理好傳統習慣與標準化養殖要求之間的矛盾。農村傳統養殖設施設備簡單、管理粗放、防疫意識淡薄、各種資源轉化率低,生產的可持續性變數大,影響新農村建設的整體布局和綠色發展生產美的要求。傳統的養殖習慣必須要進行標準化改造。“一勺泔水一把糠,一頭豬養一年”已成為歷史。養殖者要通過技術標準化提高畜禽生產性能,提高勞動生產率。在進入農村發展新階段后,畜牧業增長方式需要加快轉變,質量、效益是關鍵,畜牧業必須提高科技含量。
4.處理好產業協同和組織化程度之間的矛盾。美麗鄉村建設中發展養殖業必須與種植業相配套,要進行合理的土地扭轉和土地整合,以合作社和家庭農莊的形式發展林間養雞、稻鴨共作、稻豬協同等生態型的養殖方式,確保養殖的適度規模。而目前家庭聯產承包制度農戶土地分散、林地分散,不便于組織生產,產生不了適度規模效益,必須創新機制,提高組織化程度,創造鄉風文明的和諧美。
三、對美麗鄉村建設中牧業經濟轉型的想法
1.正確認識畜牧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地位。我們也清醒地看到,不斷從緊的用地、環保政策和量大面廣的畜禽排泄物治理任務,給畜牧業發展和空間拓展形成了新的制約;重大動物疫情日趨復雜,違禁藥物層出不窮,對畜產品安全監管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新形勢、新矛盾不可避免地帶來諸多對發展畜牧業的思想顧慮。但發達國家經驗表明,經濟社會越發達,農業的基礎地位越重要,現代農業越發展,畜牧業的地位越凸顯。首先,市民生活需求的保障穩定必須要確保適度的畜產品自給率。第二,畜牧業的發展為循環農業、有機農業提供支撐。第三,高效畜牧業是農民通過一產增收的重要渠道和新亮點。第四,畜牧業具有承工啟農的中軸作用。可以說,畜牧業在美麗鄉村建設中不是可有可無的,而是必不可少、必須持續健康發展的產業。
2.重視環保要求發展農牧結合的循環經濟。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深入推進,農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更高,對村容整潔的愿望更為強烈和迫切,畜牧業必須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1)按照糞污產消匹配原則,實現種養的循環共生。畜牧業經歷了從人畜共居到人畜分居,再從人畜分居到小區規模養殖下的生產區與生活區的分離;目前已轉向農牧結合、資源循環的生態畜牧業。推進農牧結合,與優化畜禽品種結構相結合;與推進適度規模養殖相結合;與加快土地流轉相結合;與低產桑茶果園、林地改造和標準農田質量提升工程等項目實施相結合。堅持規劃先行和產消匹配的原則,使畜禽排泄物真正成為一種資源,成為種植業的財富[3]。(2)牧業生態和能源開發相結合,實現資源的綜合利用。畜禽排泄物是一種資源,只有放錯了地方或者沒有被綜合利用,才成為污染。畜禽排泄物的資源化利用,要與農村能源建設相結合,通過農村能源建設,將畜禽排泄物作為沼氣,作為農村能源用來取暖、炊事燃料等等,節約煤、電等緊缺能源;沼渣、沼液還同時是蔬菜、茶園、果園和魚蝦等的肥料、飼料資源,形成畜牧業與農村能源、農業生態的資源循環。(3)養殖模式提檔升級,實現自然的和諧發展。探索并推廣科學化的養殖模式,如發酵床養殖模式、林間適度規模養雞等模式實現了牧業、環境的和諧共存。如南京秦邦吉品農業有限公司將發酵床養殖模式和自然散養有機結合,大大改善了雞群生活環境,生產出了優質高效的禽產品,在取得良好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成為了當地環境保護的典范。
3.結合農村實際,打造小型規模生態養殖主體。結合農村實際,推行小型規模化種養結合模式,該模式不同于“千家萬戶”的養殖方式,而是 把養殖活動從庭院里遷出來,實現 “雞進林、鴨上架、豬出屋、牛入寓”,不再污染村莊庭院,解決了養殖垃圾對村莊庭院的污染問題。通過資源整合,與農戶自有資源相匹配,將養殖場建在田間地頭或林地里,近取材飼喂畜禽,節省了資源。糞便作為肥料,就近施入農田作肥料,達到了資源生態利用。在田間林地的小型規模化養殖,單元合理,種養業有機組合在一起,是解決畜禽業污染治本的方法,是從源頭上治理了畜禽污染,是循環畜牧業發展方向。而且養殖戶在地域上互相拉開距離,以林地農作物等作天然隔離帶,具生態化防疫效果,可大大降低防疫成本。實現動物福利,打造小型規模生態養殖主體好處顯而易見。
4.制度創新,解決種養和諧發展的要素供給障礙。當前美麗鄉村牧業經濟發展與生產要素供給不協調,突出表現在資金供給、技術供給、組織供給、人才供給、制度供給等五個方面,當前應突出進行五方面的制度創新,解決美麗鄉村牧業經濟發展與生產要素供給不協調的矛盾。一是建立強有力的政府引導扶持機制,促進完善生產要素供給機制的形成。二是建立農民的普遍教育培訓制度,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三是農村金融制度創新,解決種養和諧發展融資問題。四是加快農村畜牧合作經濟組織建設步伐,提高畜牧業組織化程度[4]。五是建立掛鉤服務責任制度,保障技術服務職能履行到位。
5.宣傳引導,建立長效文明發展的理念。要加強種養結合和諧發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宣傳教育,寓教育于美麗鄉村建設之中,潛移默化,整體提升。將生態文明和生產美、生活美相融合,讓百姓真正受益,得到實惠、嘗到甜頭,使之成為自身的需要,成為自覺的行動。人們在改造環境的同時,環境也在改造人。優美的環境、文明的氛圍,使群眾在潛移默化中受到了感染和引導,逐步樹立與美麗鄉村相適應的思想觀念和文明意識,養成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方式,提升文化品位,增強自豪感和自信心。
綜上所述,我們要正確認識畜牧業經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作用和處境,有序有度有法地推進種養結合型畜牧業經濟在美麗鄉村建設中的發展,達到駱賓王的《詠鵝》詩“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意境,實現美麗鄉村人、動物和環境的和諧統一,長效文明發展。
參考文獻:
[1] 鄭俊.關于大力發展農村生態畜牧業的思考[J].華北農學報,2005,(1).
[2] 周元軍.中國生態畜牧業的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5,(4).
[3] 陳鳳山,黃本軍.淺議發展現代畜牧業的意義與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07,(12).
[4] 孔繁濤.關于發展合作社與現代畜牧業的思考[J].農業科技管理,2007,(4).[責任編輯 吳高君]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簡介:王桂群(1968-),女,江蘇南京人,經濟師,從事畜牧生產經濟行為的調查、評判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