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由于可采資源的逐步耗竭,急需轉型。生產性服務業在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中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產業結構優化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又促進三大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二者相輔相成,促進了資源型城市加快轉型。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產業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2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052-02
引言
經濟增長的過程不僅是生產率增長的過程,也是產業結構不斷調整的過程,產業結構調整就是要實現產業結構的優化,即通過產業調整,使各產業實現協調發展,并滿足社會不斷增長的需求的過程。產業結構優化是產業結構合理化與高級化的統一。產業結構合理化主要依據產業關聯技術經濟的客觀比例關系,調整不協調的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結構的動態均衡,保證國民經濟產業間的協調發展。產業結構高級化則表現為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不斷地從低層次結構向高層次結構的變化:產業結構依次由第一產業為重心向第二產業為重心、進而向第三產業為重心演化;產業結構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進而向技術密集型演變;從制造初級產品的產業占優勢向制造中間產品、最終產品的產業占優勢演進;從高消耗、高污染產業占優勢向低消耗、低污染產業占優勢演進。
生產性服務業是在生產制造過程中,為生產提供專業性服務的活動。它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部門分離而獨立發展起來的新興產業。它依附于制造業企業而存在,貫穿于企業生產的上游、中游和下游諸環節中,以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把日益專業化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引入制造業,是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的關鍵環節。資源型城市中制造業比重很大,由于資源型產業衰亡的不可逆轉性,資源型城市隨著可采資源的逐步耗竭,迫切需要一種有效的方式促使城市轉型,實現可持續發展。通過分析生產性服務業內涵,資源型城市利用生產性服務業是加快城市轉型、促進產業結構優化的有效的發展途徑。
一、產業結構優化促進生產性服務業全面發展
(一)產業結構優化與服務業發展具有內在一致性
20世紀40年代英國經濟學家克拉克(C.Clark)應用三次產業分類法,研究資源在產業間的流動現象。他發現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勞動力從低收入的產業向高收入的產業流動。勞動力在一、二、三次產業間的分布情況是:第一產業勞動力逐漸減少,第二、三產業將逐步增加。此發現被稱為“配第——克拉克定理”,揭示了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這個定理也解釋了在發達國家,二、三產業勞動力占全部勞動力的比重高,而在發展中國家,農業勞動力比重高的事實。對產業結構的研究表明,服務業地位的提升實際上就是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不斷演進的結果。二者之間具有內在一致性,即產業結構優化的過程也就是服務業不斷發展的過程。對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級化的研究表明,產業結構優化的一般規律就是經濟服務化。經濟服務化是基于物品的服務就是把既有的實物產品作為工具或平臺,向顧客提供與物品相關的服務。經濟服務化的演進階段可分為四個階段,即物品—物品和附加服務業—物品、服務包—基于物品的服務或功能。經濟服務化是在工業化高度發展基礎上產業結構的一種轉變過程,表現為在產業結構中服務業的比重超過第二產業,成為經濟活動的中心,而這與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是一致的。
(二)產業結構的優化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和升級
產業結構的優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產業空間不斷加大,生產性服務業已經滲透到生產領域;二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由低端轉向高端,對科技、知識以及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服務業在經濟發展的初期所占比重非常低,在進入工業社會以后,緩慢地有所提高。產業結構變化之所以出現這種重心由農業向工業、再向服務業轉移的趨勢有其經濟上的必然性。首先,只有在農業充分發展,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幅度提高,創造出高于農產品消費的剩余收入,并且能夠提供大量農業原料和剩余勞動力的基礎上,工業才能獲得發展的條件。其次,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工業的高度發展帶來人們收入水平的迅速提高和物質財富的極大豐富,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需求動力,勞動生產率的迅速提高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剩余勞動力,為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再次,農業和工業的迅速發展,導致產業價值鏈的延伸,而社會分工的深化以及社會生產率的推動,很多服務項目從農業、制造業、采礦業、建筑業等生產部門逐漸獨立出來,產生專門的生產性服務業如生產流通、服務外包等專門業務。正是產業結構的優化,導致專業分工更加明確,生產率更加提高,因此,優化的產業結構是有利于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的。
二、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推進了產業結構優化
(一)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了第一產業結構優化
與第一產業密切相關的服務業稱為農村服務業,農村服務業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第一產業農、林、牧、漁業中的農、林、牧、漁服務業,即生產性服務業;二是農村地區的第三產業,包括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信息傳輸、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金融業等服務。生產性服務業的融合與滲透、專業化分工與合作,使得原來相對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更具效率的現代農業產業鏈運行機制成為農業發展的方向。生產性服務業對農業的影響按照形成的鏈條關系可以分為縱向一體化和橫向一體化。縱向一體化向前表現為產前育種、原材料、農業設備和技術等研發和投入,向后表現為產品深加工、產品價值鏈的延伸。橫向一體化表現為農村合作社、農村集聚經濟、農村公共服務平臺等的建設,形成農工商一體化或內外貿一體化產業集團。通過發展農村生產性服務業,向農業和農業生產者提供信息、技術服務,政策咨詢服務,金融服務,市場整合營銷,以及農資、農機、供銷、加工服務,水利、收割、林業、畜牧獸醫、水產等專業化服務,提高了第一產業的勞動生產率,推動第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二)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了第二產業結構優化
與第二產業最密切相關的服務業就是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創新和專業化分工促進產業融合不斷深化。產業融合提高了價值鏈整體發展水平和產業能級,促進了產業結構向高級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通過后向產業關聯,將知識和技術滲透到生產部門中,直接作用于生產流程,企業間分工和價值鏈聯系更加緊密,價值鏈運營效率提高促進了產業效益提升;通過旁側產業關聯,為產業分工和融合網絡提供了基礎設施服務和關聯網絡服務,間接作用于生產流程,為價值鏈融合創新和產業升級創造了條件。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縱向產業融合,與其他服務業部門的橫向產業融合,都將創新、技術、知識融入了產業升級過程。不僅如此,制造業價值創造活動中的一些環節獨立出來,如研究開發、設計、后勤供應等;制造業的服務成分不斷增加,如技術支持與培訓,售后服務等;信息技術等新技術的應用,催生了對信息技術服務的大量需求,衍生新的產業和就業崗位。同時,在資源型城市中產生的大量生態環境惡化、環境污染等外部性問題,急需社會服務來解決。這就意味著制造業不僅是服務的需求者還是服務的供給者,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的關系越來越緊密,是促進第二產業結構優化的有力手段。
(三)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了第三產業的發展
中國第三產業包括流通和服務兩大部門。流通是商品從生產到消費的社會性轉移,是生產到消費的實現過程,因此商品流通可以看作是生產性服務業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樣第三產業主要是指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對第三產業結構優化的作用首先表現在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很強的“自我強化”機制。這種自我強化機制來源于服務業各環節之間較強的關聯效應造成的知識流動或“溢出效應”。生產性服務行業之間有著較強的關聯和鏈接關系,相互依賴、互為前提,通過作為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的客戶,能夠促進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其次,生產性服務業與消費性服務業和公共性服務業的融合。面向生產者的服務業為生產性服務業,滿足消費者的服務業為消費性服務業如娛樂、餐飲等,公共性服務業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范疇,如污染治理等。金融、流通等生產性服務業對消費性服務業、公共服務業的需求不斷增加,在促進消費性服務業、公共服務業發展的同時,通過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也大大提高了金融、流通等生產性服務業的現代化水平。
綜上,產業結構的優化為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的空間和環境,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而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是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助推器,成為了優化產業結構的主要手段,可見,二者之間是相輔相成、互動發展的。在資源型城市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可以有效地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優化產業結構,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繼國.制造業服務業化發展趨勢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4-15.
[2] 李燕,趙德海.基于資源型城市轉型視角的服務外包產業發展研究[J].經濟管理,2011,(10):48-56.
[3] 鄧麗姝.生產性服務業主導產業升級的機制分析[J].生產力研究,2013,(3):172-174.
[責任編輯 陳麗敏]
收稿日期:2013-06-18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教育廳高職高專院校科研項目“資源型城市產業結構優化與生產性服務業發展”(12525019);黑龍江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面上項目“黑龍江流通發展方式轉變研究”(12532079)
作者簡介:曲藝(1981-),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博士研究生,從事流通經濟、區域經濟研究;張建蕊(1979-),女,黑龍江哈爾濱人,講師,從事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李淑玲(1963-),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教授,從事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