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業產業化實踐中出現的“龍頭企業+營銷型企業+合作社(大戶)+農戶”是一種新型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態。這種組織形態有利于節約內生交易費用,并使契約趨于穩定,有可能成為農業產業化組織演進的一種方向。
關鍵詞:龍頭企業;營銷中介;內生交易費用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064-02
一、文獻回顧
農業產業化經營被認為是中國農村繼家庭承包制和鄉鎮企業異軍突起之后的又一偉大創舉,其核心就是要把農、工、貿有機地結合成一個利益共同體,實現農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一體化經營。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組織形式多種多樣,在各地實踐中主要形成了龍頭企業帶動型、中介組織帶動型和市場帶動型等模式 。其中第一種模式也就是通過互惠合同形式(即所謂的商品契約)實現龍頭企業與農戶利益連接的經營組織形式居主要地位,據農業部產業辦公室的調查,這種形式占產業化經營組織總數的80%左右,因而受到學者們的高度關注。
周立群和曹利群通過對農業產業化起步較早的山東萊陽市的調查,指出:在農業產業化之初,農村的主要經濟組織形式是合作社和“龍頭企業+農戶”。但是,這兩種組織形式都存在一定缺陷,前者主要是受制于資金不足和缺乏抵押性資產;后者主要是契約不能對當事人構成有效約束。為了克服這些缺陷,引入組織中介的新的組織形式“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或“龍頭企業+大戶+農戶”便應運而生了。這種組織形式變革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原有制度的缺陷,從而在實踐中日益發展成為農業產業化的主要組織形態。然而,它們仍然存在著一些信息和履約方面的制度缺陷:一是由于契約不完全,合作社和大戶不能制約龍頭企業的壓級收購行為;二是由于合作社和大戶的資產數量有限,龍頭企業不能在事后制約它們的機會主義行為[1]。楊明洪對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演變的分析,也得出幾近一致的結論[2]。
如何提高契約對交易各方的約束力并進而提高履約程度,以信譽與合作為核心的“法人文化”(吳敬璉語)的培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項基礎性工作,因為中國特別是農村這種“法人文化”是相當缺乏的。但信用是長期博弈的結果[3],在自利性強的交易主體之間,這種博弈很可能因為其中一方的機會主義行為而中斷,從而影響契約的穩定性。因而,通過組織改善和組織創新來彌補信用缺失,以提高交易框架的有效性,則成為一種可行的路徑選擇。周立群和曹利群從穩定交易的角度,提出了信譽與合作、專用性投資與組織調整、政府的互補性制度安排三項改善措施。楊明洪則從內生交易費用的角度,對農業產業化組織形態的演進方向作了預測。這些分析為我們進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借鑒。
二、一種新型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態
筆者在進行一項調查時,發現了一種不同于前述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態。在這里,龍頭企業是陜西香菊制藥有限公司,是一家通過GMP認證的大型醫藥生產企業,和其簽訂合同供應中藥材(原料)的是安徽毫州市藥材公司(營銷型企業),藥材公司以下仍然實行“合作社+農戶”或“大戶+農戶”。于是便形成了“龍頭企業+營銷型企業+合作社+農戶”或“龍頭企業+營銷型企業+大戶+農戶”的農業產業化組織形態。這種組織形態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和“龍頭企業+大戶+農戶”的不足,同時放大了它們的優點,有可能成為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演進的一種方向。
其創新之處在于:(1)營銷型企業的加入。在這里營銷型企業不是龍頭企業,而是作為一種提供前項和后項服務的中介組織進入的。這時,營銷型企業和合作社(大戶)共同構成了組織鏈條中的中介組織。這樣一來,延長了組織鏈條,使原來交易的三個環節變成了四個環節,外生交易費用增加,而內生交易費用降低了。(2)契約的穩定性。在這種組織形態中,龍頭企業只需和營銷型企業簽訂合同。營銷型企業與合作社(大戶)相比有兩個特點:一是資產數量較大;二是企業法人合同觀念強,因而降低了履約風險,使契約趨于長期和穩定。(3)龍頭企業的跨區域性。在以往所有關于農業產業化的文獻中,龍頭企業都具有“本地性”,一般情況下是在一個鎮、一個縣,更大一點在一個市的范圍內,和當地的合作社(大戶)及農戶聯結成產業化鏈條。我們觀察到的新型產業化組織形態,龍頭企業在陜西,“龍身”和“龍尾”在安徽,突破了龍頭企業的空間局限。這有兩方面的積極意義:一是在更大的范圍內配置資源,促進了生產要素的充分流動,有利于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效益;二是龍頭企業能夠有更多的機會購買到優質原料,為提高產品質量奠定基礎。所謂優質原料,指的是農產品最適產區生產的產品。比如藥材,不同產區有效成份含量有所差別。安徽毫州是中國著名的中藥材之鄉,藥材品質好,種植規模大,價格較低,陜西龍頭企業和其建立產業化經營組織,可謂千里姻緣一線牽,這里的“線”,就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
需要指出的是,跨區域性只是本文個案中龍頭企業的一個特征,并非龍頭企業的一般特征。事實上,絕大多數龍頭企業在地域上更靠近于農產品基地或大型農產品交易市場,或者就是在農產品基地或交易市場基礎上才建立起來的,這表明,龍頭企業在區位分布上是以原料為指向的,而不是以市場或技術為指向。
三、理論解釋
對“龍頭企業+營銷型企業+合作社(大戶)+農戶”這種新型農業產業化組織形態的產生,如何從理論上予以理解呢?回答這個問題,關鍵是要說明“組織鏈”中引入營銷型企業這一新元素的合理性。
按照楊明洪的分析,“組織鏈”中要素的增減,主要是當事人為節省內生交易費用所做的努力。內生交易費用是新古典經濟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指機會主義的對策行為所引起的交易費用,是市場均衡同怕累托最優之間的差額,它比外生交易費用(交易過程中直接或間接發生的費用)對均衡分工網絡大小和經濟績效的影響更大。農業產業化“組織鏈”中引入“合作社(大戶)”這種新的元素,逐漸深化為“公司+合作社(大戶)+農戶”,其根本動因在于節省內生交易費用[2]。筆者認為,“公司+合作社(大戶)+農戶”中引入“營銷型企業”這種新的元素,其根本動因仍在于節省內生交易費用。
在“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農戶”中,由于組織的內在缺陷,產生了巨大的內生交易費用。從龍頭企業一方看,由于其直接對接市場所以對農副產品質量最終的檢驗定級一般由龍頭企業集中確定。它總可以通過合同中事先留下的“公共空間”決定如何實施合同,當市場價格低于合同價格時,龍頭企業存在著強烈的壓級壓價動機而合作社卻無法制約這種機會主義行為。這實際上限定了組織的適用范圍,即只有農副產品市場看好、市場價格高于合同價格時,這種組織的合作才能獲得成功。從合作社一方看,由于其本身擁有的資產數量極其有限,加之合作社成員進退社自由,這使得合作社數量很不穩定。沒有自有資金和資產抵押就不能履行合同中規定的權利與義務。大戶的情況比之更差,因為大戶比合作社存在著更強的利潤最大化動機。這樣一來,契約對各方的約束力比較弱,使合同關系變得較為不穩定。
營銷型企業作為一種中介組織的加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述矛盾。由于營銷型企業資產數量較大,克服了單純合作社(或大戶)資產數量有限的缺陷,因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談判能力,限制了龍頭企業的壓級壓價行為。反過來,營銷型企業有足夠的自有資產龍頭企業也能夠在事后制約其機會主義行為,從而使雙方的合同關系較為穩定,也節省了內生交易費用。
新古典經濟學指出,內生交易費用和外生交易費用之間存在替代性。營銷型企業加入之后,中介組織多了一個環節,相應地外生交易費用也會增加。那么合作社(大戶)是否可以退出“組織鏈”以減少外生交易費用呢?回答是否定的。因為正如周立群和曹利群指出的,中國農村是一個典型的靜態社會,農民之間不僅相互了解,而且存在著相互監督。由于道德約束有極強的制約力,所以,單個農戶成為合作社成員后,會自然減少其機會主義行為。同時,合作社也會出于長遠利益的考慮主動地對農戶的機會主義行為予以制止。農產品生產大戶也可以起到類似的監督作用。因而合作社(大戶)的介入在節省內生交易費用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它們如果退出,外生交易費用降低,而內生交易費用會明顯增加,不利于契約穩定。所以營銷型企業的加入,強化了中介組織功能,但它不能替代合作社(大戶)。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龍頭企業+營銷型企業+合作社(大戶)+農戶”只是農業產業化組織演變中的一種具體形態。筆者認為,農業產業化組織演變是復雜多樣的,應該是多種形態并存。即使對于“龍頭企業+合作社(大戶)+農戶”而言,為減少機會主義行為,降低內生交易費用,也可以采取將龍頭企業資產折股售給合作社社員或把技術監督部門引入農產品檢測環節等組織改善措施,并非一概地引入營銷型企業。
四、結論
“龍頭企業+營銷型企業+合作社(大戶)+農戶”是為了克服合作社(大戶)資產數量有限的缺陷而產生的。營銷型企業的介入減少了交易各方的機會主義行為,降低了內生交易費用,但由于“組織鏈”的延長,增加了外生交易費用。當合作社(大戶)經濟壯大到一定程度時,營銷型企業的介入成為多余,到那時,為降低外生交易費用,營銷型企業的退出將成為有價值的行為。
另外,本文關于龍頭企業跨區域性的分析,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它啟示我們: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地不僅要建立和培育龍頭企業,還要關于到市場上去“尋找”龍頭企業,用異地之“龍頭”帶動本地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致富,這不僅有利于資源的優化配置,還可以防止農產品加工業的結構趨同。
參考文獻:
[1] 周立群,曹利群.農村經濟組織形態的演進與創新——山東省萊陽市農業產業化調查報告[J].經濟研究,2001,(1):70.
[2] 楊明洪.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形式演進:一種基于內生交易費用的理論解釋[J].中國農業經濟,2002,(10):15.
[3] 蔣永穆,高杰.中國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形成路徑及動因分析[J].探索,2012,(8):108.
[責任編輯 陳麗敏]
收稿日期:2013-07-11
作者簡介:魚小強(1969-),男,陜西商洛人,副教授,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及思政理論課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