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代人力資源管理誕生于西方,20世紀末被引入中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面向公眾服務,強調公共利益,其工作人員的素質高低直接影響到組織發展。儒家思想幾千年來深刻影響著中國,儒家注重人的因素,倡導“任人唯賢”,在如今社會依然具有現實意義。中國當前的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要從德、能、勤、績、廉等五個方面,不斷發現、引進和培育賢能的工作人員,并注重量才適用,做到人盡其才。
關鍵詞:儒家;賢能;選才用人;人力資源管理
中圖分類號:F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086-02
現代人力資源管理產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西方國家,20世紀90年代傳入中國。正如有學者指出,西方管理思想運用于中國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水土不服的問題。在設備、技術、質量、財務、成本等管理領域,因其對象是物,這種沖突相對輕一些,而在人力資源管理中,因其對象是人,這種沖突則相當突出” [1]。因此如何避免這種水土不服就成為大家的關注焦點。中國古代在選才用人上有許多創新,諸如遠古社會選賢舉能的賢能制度,通過讓賢方法來產生首領繼承人的禪讓制等[2]。而儒家注重“賢”的原則,倡導全面了解、深入考察,并強調知人善任、量才而用,對于現代公共人力資源管理仍具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一、儒家堅持“賢”的選才用人導向
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以公平、公正為價值取向,以公共利益為組織目標、以服務公眾為基本職能,在理性經濟人與人本思想的指導下,通過一系列管理方式對組織內外相關人力資源進行有效運用、滿足組織當前及未來發展需要,保證組織目標的實現與成員發展的最大化[3]。相對于其他組織人力資源而言,它具有公共管理的四個本質特征:履行公共權力,追求公共利益,作用對象是公共事務以及具有公共責任[4]。
儒家“尚賢任能”,崇尚賢人政治,孔子提出“舉賢才”的治國方略。“賢人”是孔子心中的社會精英,也是其人才思想的核心[5]。他認為“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6]即,推舉提拔正直的人,放在邪曲的人之上,民眾就會服從;反之,民眾不服從。并且“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6]。孟子更是指出:“不用賢則亡”[7];強調“尊賢使能,俊杰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愿立于其朝矣”[7],把人才放在適合他的崗位上才能充分發揮其對社會的積極作用。荀子也主張選賢舉能,認為“明主急得其人,而間主急得其執。急得其人,則身佚而國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不急得其人,而急得其執,則身勞而國亂,功廢而名辱,社稷必危。”意思是國家雖有嚴刑苛法,而無賢人治理,也必定出亂子,甚至危殆[8]。
儒家所謂“賢人”,或曰“仁人、賢士、君子”的標準眾說紛紜。一般而言,“所謂賢才,是那種自己的行為完全符合規矩,說的話能夠使天下效法,使天下人富有而自己不蓄積私財,布施天下而不擔心自己貧窮的人”[8]。也即孔子所謂“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6] 儒家的這些理念對中國當前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具有重要意義。
二、“賢”在現代公共人力資源管理中的運用
公共人力資源堅持社會性、公眾性的價值取向,在選才用人方面,可以從德、能、勤、績、廉等五個方面去考察,而這五點正是儒家所謂“賢”者所應具備的。
(一)德
中國自古重“德”,在人才選拔方式上,從世襲制、薦舉制一直到科舉制,無不貫徹“德才兼備”原則。儒家思想中,“德”與“仁”往往相互代替,孔子認為 “德”有五種具體含義,分別是: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6] 莊重不致遭受侮辱,寬厚會得到大家擁護,誠實會有他人任用,勤敏會取得功績,慈惠則能夠任用他人。“德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創造實績的保證,沒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很難創造突出的工作實績。”[9]公共部門更注重公共利益,需要工作人員做到:(1)有較高的政治思想,責任感和責任心較強,遵守國家法律法規;(2)有較高的倫理道德,顧大局、識大體,富有團隊合作精神;(3)有較高的職業道德,用高尚的道德引領工作實踐;(4)有較高的心理品德,包括行為動機純正、興趣愛好健康等。
(二)能
能,即能力或才干,指履行職責的能力及分析處理問題的經驗。孔子曾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6],也曾說“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6],強調真才實學。“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6],自己有能力,才可勝任相應工作。荀子有考察他人四法:第一,讓其執法,以察其是否誠實地遵從禮法;第二,讓其處理錯綜復雜的事務,以察其應變能力如何;第三,讓其處于安樂的生活環境,以察其是否放蕩;第四,用色利引誘,用怒險威脅,以察其能否保持貞操,忠于職守[10]。公共部門面臨事務紛繁復雜,要求工作人員具備較強的綜合能力:首先要明確工作目標,及時完成工作;其次要講究科學的工作方法,努力使工作落到實處;再者要善于觀察、勤于思考,并且不斷更新專業知識。公共部門在選才用人時,要注意選拔對象的工作經驗、經歷,善于捕捉其發展潛力,綜合判斷其個人能力。
(三)勤
儒家勸勉“敬其事而后其食”[6],首先要認真工作,然后再去考慮薪水收入。并且做到“敏于事而慎于言”[6],“見賢思齊焉”[6],勤于向他人學習,對工作能夠“敏以求之”[6]。只有“居之無倦,行之以忠”[6],在其位不知疲憊懈怠,堅定地執行政令,才是真正的賢才。勤勉敬業是對工作人員的基本要求,作為公共部門一員,“必須要有較強的工作責任心,勤奮工作,認真履行自己的崗位職責,努力完成領導交辦的各項工作任務。”[9] 也就是要做到:一是勤于工作。具有較強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具有扎實的工作作風和苦干實干精神;在崗位上任勞任怨,有一定的奉獻精神。二是勤于學習。通過持之以恒的學習,融匯各種知識,不斷拓寬自己的知識面,增強“內力”,及時適應各種變化。
(四)績
思想和言語上的“賢”需要實踐加以證明。孔子崇尚聽其言,認為“不知言,無以知人也”[6],但更注重觀其行,認為“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6],因為“巧言令色,鮮矣仁”[6]。他主張識人用人要做到言與行的全面考察。“績”往往是“德、能、勤、廉”的綜合反映,“難以想象,一個思想品德惡劣、素質低下、廉潔自律意識較差、沒有工作能力、沒有責任心又不能勤奮工作的人能夠做出什么工作實績來。”[6]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工作中的各種考察到最后往往都歸結于個人的工作實績。就公共部門工作人員而言,在工作期間,應做到勤勉而又勇于創新,注重組織效率的提高及經濟、社會效益的提升。而其所在的公共部門則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相關業務培訓,以提高員工工作技能,從而提升部門整體業績。
(五)廉
儒家認為要做到“恭、寬、信、敏、惠”,必須“克己復禮”,使自己的行為符合禮的標準和要求。所謂“禮”,“與其奢也,寧儉”[6],如果僅僅依據個人利益而行動,則會招致諸多怨恨,即“放于利而行,多怨”[6]。現代公共人力資源管理強調公共部門的規范管理,要求工作人員廉潔自律,這包括兩方面:其一是成員個人的自我廉潔奉公。要時時刻刻嚴格要求自己,自覺遵守各項組織紀律,自覺抵制各種腐朽思想的侵蝕。其二是在選才用人程序上的透明。加大對人員招聘和錄用的環節監督,防止考生通過各種方式賄賂考官,公開競爭崗位,杜絕或嚴肅處理拉關系、走后門現象。
三、“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結果導向
選才是用人的前提,選才的目的在于用人,而用人的結果導向是“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儒家堅持揚長避短,量才適用。正如孔子的學生各異,稟賦不一,“柴也愚,參也魯,師也辟,由也喭” [6],然而他認為人各有長,應根據個人特點去從事某項事業。如“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赤也,束帶立于朝,可使與賓客言也”[6]。荀子的論述則更為具體。他說:“論德而定次,量能而授官,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所宜。上賢使之為三公,次賢使之為諸侯,下賢使之為士大夫,是所以顯設之也。” [11]荀子還把人才分成三類:(1)謹慎、誠實、勤勉、計算細致而無遺漏,這是使吏之材;(2)舉止端雅、遵守法度、盡心職業、不敢有任何損益,這是士大夫官師之材;(3)知道國家各項事業的目的,如隆重禮義是為了加強君主的權威,愛民是為了國家的安全,設置常規法律是為了統一風俗,加強農業、抑制工商業是為了增加財富,不與百姓爭利是為了政令通達等,這是卿相輔佐之材 [7]。人才有不同類型,即使同一類型又有層次之別,量才而用,才能使其各盡所能。優秀的公共人力資源管理,注重用人所長、避人之短,在充分了解每個人的工作能力及特長的基礎之上安排工作,將合適的人放在適合他的崗位上,一方面有利于員工個人價值的實現,另一發面也為組織發展提供了長效機制。
參考文獻:
[1] 于一.“五常”思想在中國人力資源管理中的現代價值[J].人力資源管理,2011,(10).
[2] 朱堅強.人力開發思想的歷史積淀——簡述中國古代選賢用能的貢獻軌跡[J].理論學刊,2011,(1).
[3] 張文君.中國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理念與規范[J].運城學院學報,2011,(6).
[4] 張再生,李祥飛.公共部門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前沿問題探討[J].中國行政管理,2012,(9).
[5] 王洪亮.孔子人才思想淺析[J].商丘師范學院學報,2012,(4).
[6] 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1:3-209.
[7] 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2:57-220.
[8] 張兆凱.中國古代人才選拔的制度化軌跡——論先秦儒家的人才思想與選才原則[J].株洲工學院學報,2004,(5).
[9] 崔光寶.德、能、勤、績、廉考核要辯證化[J].人才資源開發,2009,(7).
[10] 錢維道.試論先秦儒家賢人治國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3).
[11] 王杰,唐鏡.茍子注釋[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l:169.[責任編輯 陳麗敏]
收稿日期:2013-05-18
作者簡介:姜涵(1988-),女,江蘇新沂人,碩士研究生,從事政府管理創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