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趨增強,多數學校的非經濟管理專業也陸續開設了經濟學課程。由于各個專業開設的基礎課程不同和后期經濟管理類課程計劃不同,使得經濟學課程在講授上有不同的要求和難度。要想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很好地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標,這就要求對高校非經管類專業基礎經濟學課程教學內容與方式進行改革創新。
關鍵詞: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改革;經濟學通識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096-02
隨著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市場經濟已經為社會接受,越來越多的大學都嘗試對人文社科類其他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這些課程大致主要有政治經濟學和稱之為西方經濟學、經濟學原理、經濟學基礎、經濟學概論等的西方經濟學。對于政治經濟學,學生在高中政治課基礎上完全可以理解并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對于西方經濟學這門課程而言,非經管類專業學生由于基礎課程安排、專業適應,對西方經濟學相關內容和經濟學思維方式還未形成,對西方經濟學課程很難適應。所以,探討和分析非經管類專業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改革很有必要。
一、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重要性
西方經濟學作為以西方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運行為背景,全面闡釋市場經濟一般理論體系的課程,在經濟管理類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的重要位置毋庸置疑,在提高學生市場經濟意識,參與市場行為能力提升上起到了重要作用。伴隨著中國高等教育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推廣,越來越多的學校和專業也在嘗試在非經濟管理類專業中開設介紹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西方經濟學課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高校畢業生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要求,因為西方經濟學理論主要由企業經營管理方法和經驗、某一個經濟部門或領域中的問題的集中研究成果和經濟理論的研究和考察等構成的,其理論與市場經濟運行的實踐緊密結合,無論是什么樣的人才都需要參與到市場經濟中,都需要具備一定的市場經濟知識,在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中開設西方經濟學課程十分有必要。
二、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課程教學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一)相關基礎課程開設不足
西方經濟學的開課時間一般為本科的低年級,以大一下學期和大二上學期居多。而對于多數人文社科類專業來講還沒有來得及甚至根本就沒有計劃開設高等數學等相關基礎課程。因而非經管類專業學生對于西方經濟學中的實證分析與定量分析,微觀分析、宏觀分析和結構分析,靜態分析與動態分析,實證分析與規范分析等根本就是一頭霧水,無從下手。對于經濟學的學習有很大的難度。
(二)西方經濟學課程本身特征決定了經濟學學習的困難
眾所周知經濟學流派眾多,觀點不一甚至經常對立,并時常出現理論與經濟生活現象不一致的狀況。西方經濟學教科書所講授的許多內容抽象、難懂,主要從概念、特征、作用、性質方面理解問題。它的每一個理論都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形成的,假設條件放寬,理論有可能不成立。對于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而言通常無法辨別其內容的是非。
(三)非經管類專業經濟學教學通常遇到課時少、內容多的問題,教學質量和教學任務常常打架
例如《西方經濟學》作為經濟管理類專業的專業基礎課,一般分為微觀和宏觀兩門課程來講,安排至少有120學時以上。而對非經濟管理類專業來講教學計劃一般要求一學期54學時講完微觀、宏觀內容。教師如果要實現學生理解并保證教學質量,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學生學到的東西就少;教師如果趕時間完成教學任務,教學質量就很難保證,學生學的東西多了,但往往似是而非。這樣就出現魚和熊掌不能兼而得之的尷尬局面。
(四)教材的適用性與針對性較差
由于西方經濟學主要是從西方引進,西方經濟學教材理論多按照西方社會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編寫,課程的內容主要側重于西方經濟學的理論知識體系的介紹,與中國市場經濟運行并不完全吻合。這樣的教材本身對中國學生學習經濟學就有難度,而目前不少高校的非經濟類專業也采用了幾乎與經濟類專業一樣的標準教材,這類經濟學教材中有一部分內容是非經濟類專業的大學生不需要熟悉和掌握的,當這些內容也被放在針對非經濟類專業學生的經濟學教學內容里邊,這就增加了非經濟類專業學生學習西方經濟學的難度,容易使學生覺得西方經濟學是一門枯燥乏味的課程,進而失去學習的興趣,在這種情況下,教學的效果難免不佳。
(五)西方經濟學教學方式與考核方式不夠合理
大多數學校經濟學授課方式還是按照“老師講授—學生背誦—做例題—考試—遺忘”的授課方式進行,這樣的授課方式容易讓學生對經濟學課程失去學習興趣,會在學生中形成經濟學學好學壞無關緊要,只要應付考試就行,經濟學與自己專業相關性不大,使得非經管類專業學生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不盡理想,也就無法實現在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的目的。
三、非經管類專業開設經濟學的改進方向
非經濟管理類專業開設經濟學課程主要目的是讓學生了解西方經濟學的整體構架和基礎知識,并在此基礎上鍛煉學生的思維模式,促使學生能夠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考慮現實問題,使學生能夠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更好地參與市場經濟活動。所以對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經濟學課程講授應注重以下幾個方面的改進。
(一)合理安排教學計劃,選擇本土化課程教材
結合非經濟管理類專業學生實際情況,盡量安排將非經濟管理類專業的經濟學課程安排在大學二年級以后。在教學計劃中一定要先安排開設高等數學或經濟數學等課程,只要這樣才可以讓學生在學習彈性系數、邊際分析等知識時能更好的接受。中國現在普遍接受的經濟學教材的結論以及案例大多都是來源于西方國家的經濟實例。對于國內學生來講對理論知識的解讀缺乏感性的認識。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就需要在在教材選擇上盡量選擇那些本土化教材。在講授過程上應該更多地結合中國經濟的實際情況以及大學生的實踐水平。
(二)創新教學方法,倡導互動式教學
在經濟領域,本來就沒有固定不變的聯系,所以對經濟學的研究不存在固定不變的范式。如果把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作為一種范式去講解,就會使學生對經濟學形成一個固定化模式,這必然會限制學生的思維,不利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思維的培養。創新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構建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改革不可缺少的。除傳統的講授方法外,要引入案例教學,在案例教學中與學生互動。提倡學生參與課堂討論。案例教學具有傳統講授不具備的優勢,案例教學可以使學生比較容易地理解抽象的經濟學概念和邏輯關系,使學生明白經濟學原理的實際應用之處,激發學生關注社會經濟問題的熱情。特別是結合中國市場經濟運行中的實際案例展開討論,可以更全面地向學生講授經濟學的實際用途,并引起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例如在講需求定理時,對于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本身的價格和需求數量呈反方向變動的關系,很多同學都能用日常生活經驗總結出來,教師就可以通過提問讓學生總結出需求定理的內容。對于需求定理的例外,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聞,教師可以先把問題提出來,讓學生討論,進而總結出需求定理例外的幾種情況。讓學生多參與教學過程,既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興趣,也可以加深學生學習印象,鞏固所學內容。在案例教學時重點關注分析的過程,因為西方經濟學很多的案例分析的結果并不唯一,從不同的視角分析會得出不同的結果,相應的解決方案也不盡相同,教學不是糾正學生的分析結果,而是教會學生使用什么分析方法,從哪里切入進行分析。
(三)減少理論考核,應用性考核方式為主
中國經濟類專業教學,一般通過圍繞教材而設立的題庫來監督與考核教師是否按要求授課、學生是否按要求掌握了基本知識。評價教師教學和學生學習效果的唯一標準就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這樣容易形成學生為應付考試死記硬背知識,而不是從經濟學理論分析入手,不能達到對經濟學理論知識融會貫通。通過考核方式改革,建立學生成績的以作業、課堂提問、案例討論、小論文及期末考試等多方面加以確定。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各章節的經濟理論給學生布置思考題或作業題,開展案例教學,圍繞經濟現象讓學生參與討論,就某一經濟理論開展教學,并把課堂討論計入相應成績,沒有參與討論或者沒有自己簡介的不給成績評定,結合經濟理論讓學生寫出專題論文,依據學生論文評定論文成績。這樣做可以形成學生重視課堂學習,會調動學生查閱資料和思考問題的積極性,加深了學生對經濟理論的認識和應用,可以順利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目的。
(四)構建經濟學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專業性教育的有益補充。通識教育的目標不在于教授專業知識,而在于促進學生全面素養的提高。經濟學作為一門研究人類一般社會生活事務的學科,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和實踐能力幫助很大。因此對于在高校非經濟管理類專業中開設經濟學通識課程,很有必要和意義。結合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為提高大學生參與市場經濟能力,應適時在非經管類專業學生中開設經濟學通識教育。在通識教育課程設置中可以將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管理學部分相關基礎知識進行整合,培養學生市場經濟基礎知識,熟悉市場經濟運行規律,通過通識教育能夠讓學生勝任企事業單位相關工作。經濟學通識教育理論內容應更具有概括性、基本性,在課堂中只講授經濟學最基本原理,只用保留經濟學和管理學完整體系,相關深層次理論可以不用講授過多。
參考文獻:
[1] 王桂霞,劉佳.普通高校《西方經濟學》教學效果改進的途徑探析[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6).
[2] 易杏花,劉云忠.讓“沉悶”的經濟學生動起來——《西方經濟學》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09,(2).
[3] 楊波.適應經濟學發展趨勢的教學改革探討[J].當代經濟,2007,(5).
[4] 李萍,張曉虹.《西方經濟學》通識教育案例教學探索[J].人力資源管理,2010,(1).
[責任編輯 陳麗敏]
收稿日期:2013-07-19
作者簡介:宋振平(1982-),男,河南葉縣人,教師,從事資本市場與國民經濟運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