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自2007年農業部實施養豬補貼以來,中國的豬肉價格經歷了劇烈波動。從需求和供給兩方面深入分析豬肉價格波動的原因。養豬補貼政策通過影響豬肉供需兩方面影響豬肉價格波動;人口、收入水平和季節性影響豬肉需求;養殖成本和生豬疫病突發事件影響豬肉供給。最后,提出政策建議。
關鍵詞:豬肉;價格波動;需求;供給;養豬補貼
中圖分類號:F014.3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111-02
作為人口大國和豬肉消費大國,中國的肉類占CPI的10%,而豬肉又占肉類的70%。豬肉價格的波動,極易推動CPI的波動。2011年6月出現了CPI被“豬拱高”的現象。農業部2007年7月開始相繼實施生豬良種補貼、能繁母豬補貼等旨在穩定生豬生產供給的養豬補貼政策以來,豬肉價格出現了劇烈的波動。中國養豬業逐步演變為高風險行業,不斷增加生豬養殖戶的生產經營風險,對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沖擊,影響中國宏觀經濟環境穩定。參考國內已有研究文獻,我們發現鮮有文獻分析養豬價格補貼政策對豬肉價格波動的影響。基于此,本文從需求與供給兩方面深入分析豬肉價格波動的原因,最終提出相應的政策建議。
一、豬肉價格波動的需求影響因素分析
豬肉價格的波動,其本質是市場供給與需求共同作用的結果。豬肉價格出現波動,必定是多種因素在影響豬肉市場的供給和需求。研究豬肉價格的波動必須正視中國的大規模人口存量,以及一半以上是農村人口的國情。過去一直認為豬肉作為需求價格彈性較低的必需品,其需求比較穩定。然而,在經濟快速發展和養豬補貼政策干預下,中國的豬肉需求發生了變化。人口、收入水平、養豬補貼是影響豬肉需求的主要因素。此外,季節性因素也會影響豬肉需求。
1.人口存量的增加。雖然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計劃生育政策降低了中國的人口生育率,但在到目前為止,中國人口總量仍處在增長期。人口的增加必會增加豬肉的剛性需求。
2.收入水平的提高。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快速增長,中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從兩方面影響豬肉需求:一方面會增加豬肉剛性需求,但是中國豬肉需求缺乏收入彈性,會導致豬肉需求增加不大;另一方面在養豬補貼干預下,收入水平的提高會增加豬肉需求。
3.養豬補貼的干預。排除季節性波動,在2007年實施養豬補貼以前,中國的豬肉價格是比較平穩的。但之后,豬肉價格波動劇烈。其背后的原因在于,養豬政策擠出了以前中國養豬業以農村散戶養殖為主的情況,形成了規模化養殖大戶和散戶養殖并存,養殖大戶不斷擠出散戶的局面。農民家庭放棄散戶養豬,由自給自足解決豬肉消費需求甚至生產豬肉增加豬肉供給轉而買豬肉吃,從而減少了豬肉供給,增加了豬肉需求。加上長期以來中國農村CPI和豬肉價格都高于城市,豬肉需求的增加必然會推動豬肉價格上漲。
4.季節性因素的波動。每年進入冬季農戶家庭養豬的殺豬準備過年,或者制成腌肉,而在東北則直接將豬肉放進雪堆加以冷凍,所以冬季豬肉價格波動更大。歷年進入春季豬肉價格上漲,正常情況下夏季的豬價是穩定的,進入秋季豬肉價格因消費增加一般會上漲。這種周期性波動一般是由需求導致的豬肉價格波動,消費在以年為單位的研究中是相對穩定的但是以“月”或者“季度”研究是波動的。因此,不僅存在供給決定豬肉價格波動,需求也會導致豬肉價格的季節性波動。
二、豬肉價格波動的供給影響因素分析
養豬補貼政策的干預,不僅改變中國的豬肉市場的需求面,而且深刻改變其供給面。受生豬養殖成本波動、養豬補貼、無法預料的生豬疫病突發事件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生豬生產供給很不平穩。中國豬肉價格波動的主要原因在于生豬生產供給的非平穩性。我們使用豬肉產量的變動情況來反映生豬生產供給的非平穩性。鑒于中國政府于1985年取消了生豬派購制度,市場調節的作用日益得到充分發揮,我們的考察時間年份從1985年開始。下頁圖1是1985—2012年中國豬肉產量和增長率變化情況。
從1985—2012年的二十八年間,豬肉供給量基本上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從1985年的1 654.7 萬噸增加到2011年的5 053萬噸。個別年份也出現豬肉產量減少的現象,1996年豬肉產量較前一個年度急劇減少,2006年、2007年豬肉產量連續兩年下降,這也直接導致2007年以來豬價高漲,于是國家出臺養豬補貼政策旨以穩定生豬生產供給,穩住豬肉價格。但是到2009年、2010年、2011年豬肉產量連續三年下降。中國豬肉產量增長速度變化明顯,1996年前增長速度較快,從1997年開始增長較慢,但增長率不穩定,變動幅度較大。豬肉產量增長率的波動性反映了中國生豬生產供給的非平穩性。養殖成本、養豬補貼兩大因素是2007年以來豬肉供給波動的主要因素。
1.生豬養殖成本的波動。作為豬肉價格形成的主要組成部分,我們在考慮影響豬肉價格波動的因素時,應首先考慮生豬養殖成本。① 生豬養殖成本中,仔豬費用和玉米成本在整個生產成本中的占比在60%~70%之間。因而,這兩項價格的波動將直接引導生豬養殖成本的高低。豬肉價格波動與生豬養殖成本中仔豬及玉米價格出現同漲同跌的趨勢正好印證了以上理論分析。從玉米價格的走勢來看,長期來看玉米價格的漲跌會伴隨著仔豬價格、生豬價格和豬肉價格的漲跌。從這一方面來看,提高玉米產量,穩定玉米價格,進而可以穩定仔豬、生豬和豬肉價格。除了仔豬和玉米等主要的生產成本之外,人工成本和醫療防疫費用在生產成本中的比例越來越大,特別是農村勞動力工資上升,對生產成本的影響作用越來越顯著。
2.養豬補貼政策的干預。比較2007年前后,我們會明顯地發現2007年以后,豬肉、生豬和仔豬價格波動更加劇烈,多次出現大漲大跌。原因在于養豬價格補貼政策未按出欄數量進行補貼,明顯有利于規模養殖,從而催生“騙補”和規模養殖的增加,擠出了農村養豬散戶,推高了生豬養殖成本,從而改變了中國養豬業散戶與規模養殖戶并存、農村散戶居多的特點。已處于完全競爭的“豬”市場由供求關系形成的“均衡價格”被干預政策的兩種疊加外力快速打破:一方面,通過干預來壓低豬肉價格,以補貼消費者;另一方面,補貼生產者刺激供給,通常是規模養豬大戶。養豬補貼政策破壞了原有的“豬”市場的供給系統,加劇豬肉價格波動。
3.生豬疫病突發事件的沖擊。生豬疫情等突發事件會導致生豬供應量減少。以高熱病豬瘟等為代表的生豬疫情全面爆發,導致 2011 年第一、二季度生豬出欄量減少,豬肉供應不足。對于生豬疫病的突發事件沖擊,國家農業部已從2007年推出了規模養豬標識及生產防疫信息報送政策,可以有效地防范并及時治理疫情。因此,疫情對豬肉價格波動的影響會相對較小。
三、結論與政策建議
自中國2007年7月實施養豬補貼政策以來,豬肉價格經歷相比與政策實施前更大更頻繁的波動。玉米價格變動與仔豬、生豬和豬肉價格基本保持一致。豬肉價格的波動主要在于養豬補貼對豬肉的供求兩方面的影響。養豬補貼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使得規模養豬戶驅逐農村養豬散戶,迫使農民由養豬轉為買豬肉吃,增加豬肉需求。生豬養殖成本波動和養豬補貼破壞生豬生產供給。根據本文的研究結論,我們提出三條政策建議:第一,中國生豬飼養者在進行生產決策或政府部門在進行價格預測時,還應該繼續堅持不僅要考慮生豬價格和仔豬價格,同時還要把玉米價格和豬肉價格也納入考慮范圍。堅持隨時把玉米價格、生豬價格作為監控的重點,而不應當把豬肉消費價格作為監控的重點,因為養豬業價格變化在玉米價格上反映最早,而在豬肉價格上反映最遲。第二,政府部門在施行政策措施應對豬肉價格波動時,應重視豬肉需求的季節性因素會引起豬肉價格的波動,謹防誤判,造成不當干預加劇豬肉價格波動。第三,政府相關部門應反思已實施的養豬補貼政策。正確識別市場失靈,謹防以部分指標的劇烈波動情況下以偏概全形成市場失靈的誤導性判斷對養豬市場進行大規模政府干預。深化政府失靈比市場失靈更為普遍、破壞力更強、更難自動調整的認識,提高政策的有效性,及時糾正不當干預,切實做到對癥下藥,防止豬肉價格大漲大跌。特別是在重視豬肉價格大漲的同時,更要注意防止豬肉價格大跌。
參考文獻:
[1] 呂杰,綦穎.生豬市場價格周期性波動的經濟學分析[J].農業經濟問題,2007,(7).
[2] 農業部生豬波動規律性研究課題組.生豬生產和價格波動情況分析[J].農村新技術,2007,(3).
[責任編輯 吳明宇]
①養豬補貼政策的推出也會推高生豬養殖成本,接下來的第二點我們分析。
收稿日期:2013-08-06
作者簡介:李文煌(1969-),男,湖南長沙人,講師,碩士,從事消費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