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納稅籌劃隨著中國市場經濟的發展應運而生,它站在企業發展的高度,在符合稅收法規前提下,追求企業涉稅整體經濟利益最大化。建筑企業進行合理的納稅籌劃對企業自身和國家的宏觀調控都具有重大的意義。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競爭也愈加激烈,減輕稅賦逐漸成為降低建筑企業總體成本的一個重要手段,因此對于建筑行業來說,做好納稅籌劃對其競爭力的提高頗具益處。就建筑企業納稅籌劃管理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建筑企業;納稅籌劃;借款費用;土地增值稅
中圖分類號:F810.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129-02
一、納稅籌劃及原則
納稅籌劃是指通過對涉稅業務進行策劃,制作一整套完整的納稅操作方案,從而達到節稅的目的。納稅籌劃有利于實現企業價值或股東權益最大化,所以許多納稅人都樂于進行籌劃。
1.合法性原則。遵紀守法是稅務籌劃中必須要嚴格遵守的原則,任何企業和個人都不得在違反法律的前提下進行稅務籌劃的活動。盡量少繳納稅款是每個企業都有的想法,但是一定要保證是在合法的前提下進行的種種方式,只有在法律的框架下企業才能充分地享有各種權利。
2.穩健性原則。任何納稅人要想在財務安全的前提下取得最大的經濟收益,都必須權衡節稅利益和節稅風險之間的關系,節稅的利益越大風險就越大,各種節稅的預期方案都有一定的風險,比如債務風險、市場風險、利率風險、稅制風險等,所以權衡好二者之間的關系對企業的創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3.財務利益最大化原則。稅務籌劃的目的就是要使納稅人的財務利益最大化,也就是可支配財務利潤最大化,企業不能盲目地繳稅納稅,應該認真做好預期的節稅方案,同時還要考慮納稅人綜合經濟效益的最大化。
4.節約性原則。稅務籌劃可以節約稅務支出,如可以選擇低稅負,可以延遲納稅時間等方法,方法越簡單越好,越容易操作越好。但是,與此同時一定會耗費一定的財力、人力、物力,稅務籌劃應盡量節約籌劃成本,從而提高企業的成本優勢。
二、建筑企業納稅籌劃實務研究
1.借款費用的納稅籌劃。借款費用是納稅人為經營活動的需要承擔的、與借入資金相關的利息費用,包括:長期、短期借款的利息;與債券相關的折價或溢價的攤銷;安排借款時發生的輔助費用的攤銷;與借入資金有關,作為利息費用調整額的外幣借款產生的差額。(1)當企業在享受免稅期間、虧損發生年度,以及有前五年虧損可延續彌補時,借款費用應盡量予以資本化,換言之,即將固定資產的認定時點盡量子以延后,使利息資本化期間延長,增加資產價值,供日后多提列折舊,以期減輕稅收負擔。(2)當企業處于盈余年度,借款費用應盡量予以費用化,以期達到費用極大化目的,從而減輕稅收負擔。(3)注意利息支出的合法性,即應取得合法憑證。例如支付金融機構利息的合法憑證是金融業的利息清單,支付其他債權人利息的是收息者的收據;借入款項應于賬內載明債權人的真實姓名和地址,其利息支出才能準予認定。否則如查無此人,或虛列債權,則以虛報費用、漏報所得處理;一方面借入款項支付利息,一方面貸出款項,如不收取利息,或收取利息低于所支出利息者,對于相當于該貸出款項支付利息或其差額,將被稅務稽查機關認為非營業所需且是不合理的支出,而被調整剔除,宜特別注意。(4)獨資及合伙人,支付其配偶的利息,宜采取分別財產制并依法登記,才能列報利息費用,減輕稅收負擔。(5)除金融機構以外的借款(例如民間借款),利率如果超過同期同類商業銀行貸款利率的,其超過部分利息不予認定,故應盡量向金融機構貸款,不要向金融機構以外對象貸款,避免被調整剔除。(6)關聯企業相互融資,彼此適用所得稅稅率相同時,雙方可以不計收付利息,得到無息貸款的好處,這樣不僅營運資金得以靈活運用,還可以避免課征營業稅(金融保險業)。
2.利用分期確認收入籌劃。《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第54條規定:納稅人應納稅所得額的計算,以權責發生制為原則。納稅人下列經營業務的收入可以分期確定,并據以計算應納稅所得額:以分期收款方式銷售商品的,可以按合同約定的購買人應付價款的日期確定銷售收入的實現;建筑、安裝、裝配工程和提供勞務,持續時間超過一年的,可以按完工進度或完成的工作量確定收入的實現;為其他企業加工、制造大型機械設備、船舶等,持續時間超過一年的,可以按完工進度或者完成的工作量確定收入的實現。分期確認收入籌劃的基本原則是,讓法定收入時間與實際收入時間一致或晚于實際收入時間,這樣企業就能有較為充足的現金納稅,并享受該筆資金差額的時間價值。
3.關于“三費”的籌劃。“三費”是企業發生的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的簡稱。新《企業所得稅法》規定,業務招待費支出,按照發生額的60%扣除,但最高不得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的5‰。《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第44條規定:企業發生的符合條件的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除國務院財政、稅務主管部門另有規定外,不超過當年銷售(營業)收入15%的部分,準予扣除;超過部分,準予在以后納稅年度結轉扣除。在實務中,有些企業的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經常超過稅法規定扣除限額,導致不能在稅前全額扣除,加重了稅負。進行納稅籌劃的基本原則是:在遵循稅法與會計準則的前提下,盡可能加大據實扣除費用的額度,對于有扣除限額的費用應該用夠標準,直到規定的上限。在日常財務工作中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籌劃:(1)設立獨立核算的銷售公司,提高扣除費用額度。按規定,“三費”都是以營業收入作為基礎計算扣除限額的,如果將企業的銷售部門設立成一個獨立核算的銷售公司,將企業的產品銷售給銷售公司,再由銷售公司對外銷售,這樣就增加了一次營業收入,在整個企業的利潤總額并未改變的前提下,費用限額扣除的標準可同時獲得提高。(2)業務招待費與會務費、差旅費分別核算。在核算業務招待費時,企業應將會務費(會議費)、差旅費等項目與業務招待費等嚴格區分,不能將會務費、差旅費等擠入業務招待費,否則對企業不利。因為稅法規定,納稅人發生的與其經營活動有關的合理的差旅費、會務費、董事費,只要能夠提供證明其真實性的合法憑證,均可據實在稅前全額扣除。同時,也絕對不可以故意將業務招待費混入會務費、差旅費中核算,否則屬于偷稅行為。(3)合理轉換“三費”。在核算業務招待費時,企業除應將會務費(會議費)、差旅費等項目與業務招待費等嚴格區分外,還應當嚴格區分業務招待費和業務宣傳費,提前做好預算,以利于二者間的合理轉換,從而進行納稅籌劃。
4.利用土地增值稅的稅收優惠進行納稅籌劃。稅法規定,納稅人建造普通標準住宅出售,如果增值額沒有超過扣除項目金額的20%,免予征收土地增值稅。同時規定,納稅人既建造普通標準住宅,又搞其他房地產開發的,應分別核算增值額;未分別核算增值額或不能準確核算增值額的,其建造的普通標準住宅不享受免稅優惠。在分別核算的情況下,如果能把普通住宅的增值額控制在扣除項目金額的20%以內,從而免繳土地增值稅,則可以減輕稅負。
例:某房地產開發企業,當年商品房銷售收入為1.5億元,其中普通住宅的銷售額為1億元,豪華住宅的銷售額為5 000萬元。按稅法規定計算的可扣除項目金額為1.15億元,其中普通住宅的可扣除項目金額為8 500萬元,豪華住宅的可扣除項目金額為3 000萬元。(1)如果不分開核算(納稅人應該了解當地是否允許不分開核算),該企業應繳納土地增值稅為:增值額與扣除項目金額的比例為:(15 000-11 500)÷11 500×100%=30.43%。適用30%稅率。應繳納土地增值稅=(15 000-11 500)×30%=1 050(萬元)(2)如果分開核算(納稅人應該了解當地是否允許不分開核算),該企業應繳納土地增值稅為:普通住宅:增值額與扣除項目金額的比例為:(10 000-8 500)÷8 500×100%=17.65%。增值額與可扣除額低于20%,享受免稅優惠。豪華住宅:增值額與扣除項目金額的比例為:(5 000-3 000)÷3 000×100%=66.67%。適用40%稅率。應繳納土地增值稅=(5 000-3 000)×40%-3000×5%=650(萬元)。分開核算合計共交650萬元,比不分開核算交1 050萬元少交400萬元。
5.固定資產的購置與租賃納稅籌劃。固定資產購置額的高低,在以固定資產作價投資的情況下,既影響房地產開發企業的股權份額,也影響折舊費的攤銷。例如,房地產開發母公司向房地產開發子公司提供的施工設備價格,直接影響攤入房地產開發子公司的開發產品成本,提高固定資產原值,意味著加大折舊費,必然增加房地產開發子公司的生產成本;反之,則會減少成本。當固定資產的購置涉及關聯方之間可折舊資產的轉讓時,由于各國(地區)對資本收益的稅務處理方式不同,會使房地產開發企業通過轉讓定價轉移利潤或將利潤轉化為資本收益。在施工設備租賃領域中,由于各國(地區)對國際租賃業務中應由哪一方計提折舊,哪一方可以扣除費用,以及由誰承擔風險等問題的規定不盡一致,房地產開發企業可以設法利用這些差異達到避稅的目的。租賃費的高低,會直接影響交易雙方的收入和成本。在以上諸方面的轉讓定價中,房地產開發企業是采用高定價還是低定價的形式,取決于母、子(總、分)公司所在國(地區)的稅率高低、控股比例和公司集團戰略目標等諸多因素。
參考文獻:
[1] 財政部CPA考試委員會.稅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2] 霍曉蓉.中國房地產企業納稅籌劃策略[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0,(36).
[3] 周天俊.淺議房地產企業所得稅納稅實務的處理方法[J].知識經濟,2013,(7).
[責任編輯 吳明宇]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簡介:陳金花(1975-),女,云南昆明人,會計師,從事房地產企業財務管理與納稅籌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