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披露是投資者了解上市公司、證券監管機構監管上市公司的主要途徑,信息披露制度是各國證券法律制度的重要原則。建立、健全中國上市公司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對于保護廣大投資者(特別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促進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合理優化配置社會整體資源,加強政府的宏觀調控和微觀調節,保障證券市場的健康發展有著不可低估的重要意義。分析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規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措施建議。
關鍵詞: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F27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144-02
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內容
1.定期報告。包括年度報告、中期報告和季度報告。上市公司和公司債券上市交易的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的上半年結束之日起兩個月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證券交易所報送中期報告,并予公告;上市公司和公司債券上市交易的公司,應當在每一會計年度結束之日起4個月內,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證券交易所報送年度報告,并予公告。
2.臨時報告。發生可能對上市公司股票交易價格產生較大影響的重大事件,投資者尚未得知時,上市公司應當立即將有關該重大事件的情況向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和證券交易所報送臨時報告,并予公告,說明事件的起因、目前的狀態和可能產生的法律后果。
二、上當前中國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
1.披露的會計信息含量不高與重要信息遺漏。由于主、客觀原因,目前中國上市公司披露的會計信息含量不高,衡量會計信息含量高低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它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能否為多個經濟成分“共享”,能否為各類投資者的投資決策提供有效的依據。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中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存在供不應求的矛盾,表現為寬型信息需求結構與窄型信息供給結構的矛盾以及高質量信息需求與低質量信息供給的矛盾,這一矛盾在中期報告中表現尤為突出。重要信息遺漏主要表現:第一,利潤構成披露不充分。近年來,上市公司非主營業務利潤及投資收益占利潤總額的比重越來越大,而這其中是依靠股票、期貨、房地產交易等投機性強的業務來獲利的;第二,關聯交易披露不充分。由于歷史原因,中國許多上市公司只是控股股東中分離出來的部分資產和控股股東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聯關系及關聯交易。公司在披露信息時,往往對此類交易避而不談,或輕描淡寫,更談不上與公平的市場交易進行比較;第三,擔保事項披露不充分。部分公司未能列示報告期發生的全部擔保事項,對被擔保方的資信狀況、公司所面臨的風險以及采取的相應措施缺乏必要的說明。
2.信息披露時間嚴重滯后。及時披露性是信息質量重要的特征,有用的信息一旦時過境遷也會失去其應有價值。在中國股市公開的市場信息對于廣大普通投資者而言,其投資參考價值非常有限。從時間上看,中國規定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時間為每年“五一”之前,與美國、日本等“財政年度后90天”的實效要求相比,存在明顯的滯后。即使是如此寬松的時限要求,有些公司也不能保證按時提供信息。這樣,一方面投資人是在所報事項發生了很久之后才得到信息,這種就對投資決策無任何意義;另一方面信息披露的不及時,使得公司內部人和投資人之間存在不對稱信息,為內幕交易提供了機會,使一般投資人的利益受到損害。
3.會計信息不對稱。信息不對稱性是指處于市場中的交易各方在掌握信息方面存在差別,通常賣方擁有較完全的信息,而買方擁有的信息卻不完全。其一,信息在籌資者與投資者之間的分布不對稱。通常企業管理人員比投資者更多地了解企業內部的經營活動,因此在對弈關系中具有優勢地位;而投資者只能通過企業對外披露的信息評價企業的經營業績,預測經營前景,并做出買賣股票的決策。這就可能導致證券價格與其內在價值的偏離。其二,信息在投資者之間分布不均勻。那些具有信息優勢的人可以事先知道有關部門的政策動向或者公司重大的經營決策,并以此獲得暴利;而那些不具有信息優勢的人,就可能成為受害者,這會進一步加劇市場波動,不利于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信息不對稱問題的直接后果是誤導市場信息,無法區分證券產品的優劣,損害價格發現機制,不能準確引導資金的流向,進而對證券市場效率目標產生負面影響,造成市場失靈,甚至可能導致市場缺失。而且,信息不對稱造成投資者之間事實上的不平等,嚴重損害了證券市場的公平性,將加劇社會財富的不均勻分布。
4.信息披露的非主動性。上市公司往往把會計信息披露看作是一種額外的負擔,而不是把它看作是一種應盡的義務,因而不是積極主動地去披露相關信息,而是抱著能少披露就少披露,能不披露就不披露的心理。這種認識上的偏差使得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況。
三、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存在的原因
1.上市公司自身的內在原因。在上市公司自身的內在原因中,主要有三個方面。首先,一些公司受利益的推動,為了能夠在證券市場中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從而利用會計進行造假,并且操作利潤的各種利益沖動。其次,公司的股東之間產權約束逐漸的弱化。在上市公司中,社會公眾眾股占有量較少,股東也呈現出一片分散的趨勢,因此在國有股東對公司的產權約束和控制上沒有達到一定的強化,從而造成這些公司的管理權失控,以致給利潤操作者以可乘之機。最后就是在一些上市公司的內部對工作人員缺乏自我約束力和一個完善的監督機制。在一些公司中,由于內部審計管理工作的不到位,會計人員的基礎知識、工作薄弱以及監督的力量不到位等原因,以至于使公司在參與市場競爭的過程中缺乏實力,甚至陷入到財務困境中而無法自拔。
2.處罰制度不夠完善。在中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存在的原因中,成本的違規低廉也是主要原因之一。而在成本違規低廉中,主要由三個原因構成:首先,被揭露的概率很小。在圍繞著公司會計信息造假的過程中,會涉及到很多的單位和執法人員,因此就造成了執法人員在執法的過程中不能嚴格地按照法律法規的要求進行執法,反而會和一些違法公司串通一氣,合起伙來作弊,這就使造假的信息更加具有隱蔽性,從而使查處的難度大大的增加。其次,及時被揭發出來,處罰的力度不夠大,違法后的成本很小,不會造成什么損失。在目前中國對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只有譴責公告、罰款或者是市場進入等治標不治本的處罰措施,在沒有威懾力的同時也同樣難以達到懲罰的效果。最后就是道德的風險問題。現在的資本市場上,道德風險主要是存在于上市公司管理當局的不盡心盡責。在進行投資高風險的項目或是過度的在職消費時,上市公司的當局管理不能從投資者的角度出發,不能進行選擇性的信息披露,但在處理的過程中,卻很少有經理人因為道德風險而受到一定的懲罰。
四、加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對策
1.加強對上市公司的治理。對上市公司的治理,要從公司負責人和財務負責人這兩個源頭抓起。首先,要對他們經常進行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使他們牢固樹立起對單位會計責任負責的風險意識,建立起誠信為本、依法經營的理念,從根本上治理虛假信息;其次,要從制度安排上減少虛假信息的產生。一是要完善公司治理結構;二是要完善公司內部會計控制體系,對公司的各項經濟活動實施嚴格的控制,規范財務行為,以此保證信息的真實與完整。
2.完善有關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完善有關信息披露的法律法規,是股票市場健康發展的根本保證。上市公司的財務信息作為股票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證監會應制定一部完整的規章制度來約束和確定信息披露事項。通過對現行《證券法》進行修訂,將新的《會計法》中的有關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質量規定有選擇地融入,形成一部完整的、綜合性的法規來規范上市公司的行為。
3.建立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控制機制。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控制機制由上市公司內部控制、注冊會計師控制和證券監管部門控制三個要素組成,通過它們正常執行自己的職能及各職能間的相互制約,保證會計信息質量。內部控制由上市公司內部各相關部門組成,通過公司內部會計部門、審計部門、各經營部門、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的職能活動來完成。其機制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實現:(1)必須合理、有效地設置會計機構。目前必須將上市公司的會計部門和財務管理部門分立,分屬不同領導,分擔不同職能。財務管理部門由總經理領導、會計部門應由董事會領導,主要會計人員由董事會任命,并向董事會負責,讓會計人員真正成為會計信息供給的主體,使會計人員有責任也有能力拒絕管理人員的不合理要求,避免管理人員舞弊。同時,采取措施大力加強會計基礎工作,提高會計人員各方面素質,包括職業道德水準。(2)上市公司必須加強內部審計制度建設,設置內部審計機構,歸屬監事會領導,對會計業務進行日常的內部審計監督。至于注冊會計師和證券監管部門的上市公司會計信息質量控制機制下文再述。
4.加大監管和懲罰力度。中國負責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主要監管機構是證監會,但從近幾年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問題屢禁不止,對違規行為處理也往往顯得優柔寡斷,應通過相關立法,進一步明確證監會的監管責任和權力,加大相應投入,改進工作方式,提高工作效率,像美國“聯邦政權與交易委員會”那樣,通過制定規則和執法活動,鞏固自身在證券市場監管方面的權威和核心地位。處罰方面,要讓違規違法者的邊際收益遠遠小于邊際成本。
5.注冊會計師要保持獨立性,嚴格遵守準則及執業規范指南。證監會應加強對注冊會計師及事務所的審查,形成約束機制及例行制度,并盡快界定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要提高證券市場的有效性,其關鍵就是要通過有效實施、完善企業法人治理結構、健全企業的內控機制和風險管理機制、完善信息披露的監管體制、健全信息披露的有關法規制度和改革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等措施來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
參考文獻:
[1] 唐群.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集體經濟,2011,(14).[責任編輯 吳明宇]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簡介:楊超(1972-),男,江蘇無錫人,財務總監,會計師,從事企業財務成本管理與內部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