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對發生“錢荒”的原因及背景的剖析,使我們再次看到疏于流動性管理將會給金融和經濟發展帶來極大的危害,并呼吁商業銀行、實體經濟、央行等各方面都來關注流動性,采取切實措施保證宏觀經濟的穩定發展。
關鍵詞:錢荒;流動性;控制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156-02
今年六月初中國市場上流動性趨于緊張,到處都蔓延著一種“錢荒”的氣氛,6月20日,銀行間隔夜回購利率更是達到史無前例的30%,7天回購利率最高達到28%,而通常情況下,這兩種利率約為3%,一時間,中國經濟和金融的流動性似乎已經嚴重不足。但事實上,中國流動性總量并不短缺,截至6月28日,全部金融機構的備付金余額1.5萬億元高出正常支付清算需求量一倍還多,存款準備金率一直在20%左右,支付頭寸充裕。就總量而言,市場并無“錢荒”之慮。
導致市場流動性緊張的因素有多個方面。第一,中國金融機構外匯占款5月份僅新增668億元,大大低于前4個月3 774億元的月均增量,商業銀行為在6月末前達到結售匯綜合頭寸管理的要求,動用了1 000多億元人民幣來購買外匯;5月末至6月中旬財政集中入庫4 000多億元;2012年下半年以來,監管機構先后開展了同業業務、票據業務的檢查,對債市的清理整頓,對銀行理財業務的規范等,各種去杠桿化政策陸續推行,這些因素的疊加導致了市場資金價格的上升。第二,6月初商業銀行的信貸投放較集中,前10天就投放了9 000億元。隨著市場資金趨緊,商業銀行還普遍提高了備付率,市場交易意愿下降,對交易對手的信用風險更加關注,信用拆借占比由年初的29%降至8.32%,銀行間市場日均交易量比1—5月份減少約1 500億元,進而觸發了市場對流動性的恐慌。第三,由于存貸利差不斷收窄,使得商業銀行把成本較低的短期資金投向高收益的長期運用,期限錯配敞口快速增大。部分商業銀行主要靠在銀行間市場上不斷地拆入資金,來應對日益嚴重的潛在流動性風險。這種資金期限過度錯配的做法,在市場資金較寬松時,確實為銀行帶來了豐厚的收益。但當市場資金一收緊,資金價格就會快速攀升,不僅資金運作成本上升,嚴重時還會引發支付困難。第四,實體經濟部門短期資金緊張。將2013年前5個月與2012年的情況進行對比可以看出,在新增貸款總額沒有減少的條件下,貸款結構有了實質性改變,即短期貸款大幅減少,中長期貸款大幅增加。這意味著,實體經濟部門的短期資金已趨于緊缺,尤其是票據融資的大量增加在客觀上增加了短期兌付的壓力。第五,伴隨著金融創新的加速,“影子銀行”體系逐漸成為當代信用和流動性創造的又一個重要力量。它們有銀行之實,卻游離在監管之外,也為流動性危機埋下隱患,使得流動性風險進一步擴散。
流動性,泛指將資產變現的容易程度,主要從產品、市場、經濟主體、金融機構四個視角來界定。各類流動性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而金融機構特別是銀行的流動性,成為整個經濟運行的關鍵節點。首先,金融機構通過自身的資產負債運作和期限配置,為其他部門提供流動性管理和流動性支持,伴隨著資產證券化市場和影子銀行體系的發展,金融機構的整體流動性創造能力大大加強。其次,金融機構提供的資金是市場流動性的主要來源,而后者也強化了機構的流動性。這些資金既包括從企業和家庭部門獲得的,也包括通過銀行和影子銀行體系獲得的,后者的運作很大程度依賴于銀行類機構的流動性創造。銀行體系若存在充裕的流動性,就會改變資產結構,從而引起商業銀行的信貸擴張,直接增加資產市場上的資金供給,提高交易者的資金流動性并促進市場交易的增加。反過來,市場流動性的增加也會對銀行體系和金融機構的流動性有較大的影響。機構流動性和銀行的流動性相互交織在一起,形成了流動性螺旋。再次,金融體系通過信貸過程創造廣義貨幣和高流動性資產,金融體系的流動性是貨幣流動性的核心組成部分,并因此影響宏觀經濟。雖然金融體系的流動性在整體經濟中居于核心地位,但它同時也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響。例如,由于保證金的杠桿作用,市場流動性對機構資金的流動性具有放大作用;由于受到中央銀行外部貨幣供應的影響,貨幣政策可以改變機構的流動性狀況和市場的流動性;當金融機構面臨來自企業或家庭部門的流動性需求沖擊時,可能會減少信貸供給,出售資產,從而導致金融市場流動性和整體貨幣流動性下降,反過來加劇機構流動性的不足。
實際上,受此次“錢荒”影響的不僅是商業銀行,包括基金、券商、信托在內的整個金融業均受波及,導致滬深股市受挫,金價下跌。銀行“求錢若渴”,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央行始終冷眼旁觀,并未施以援手。此外,央票發行與正回購照做不誤,逆回購與短期流動性調節工具(SLO)也沒有明顯動作,打破了市場關于央行“防水”的慣性期待。商業銀行對流動性風險掉以輕心,主要基于央行此前的慣性做法。過去的經驗是,在資金市場出現緊張的時候,央行往往會通過逆回購等方式向市場注入流動性,但此次卻無動于衷。這是央行對一些熱衷炒資金銀行的警示,本質上是要把錢逼近實體經濟,不能再玩“高利貸式”空轉。靠燒錢維持的低效益增長難以為繼,銀行應把信貸資源配置到推動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領域中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監管層是想逐步降低貨幣投放增速,擠壓錯配、過度杠桿化的資金,引導資金從金融體系流入實體經濟。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這并不會引發系統性風險。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表示,央行的舉動耐人尋味。其實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就是“流彈”太多,大量貨幣沒有擊中靶心,而是流向資產泡沫、產能過剩等領域。此輪“錢荒”并非因為貨幣政策收緊,而是要商業銀行更審慎地對待風險控制、改進流動性管理。相信市場也讀懂了央行的意圖,即金融市場主體應減少非理性博弈。這一事件也提醒管理當局應建立更加透明的預期管理和風險管理。特別是改善流動性管理,合理運用多種政策工具調節流動性,引導市場利率平穩運行;發揮宏觀審慎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引導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防范金融機構同業和表外業務風險,提高金融產品創新和影子銀行活動的規范性和透明度;引導金融機構做足做活存量文章,促進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同時,持續推動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改革,發揮利率、匯率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
縱觀這次“錢荒”,商業銀行對流動性疏于管理也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由于商業銀行平日對流動性管理未能高度重視,對流動性狀況的預估不足,流動性管理措施不到位,導致流動性管理的壓力加大,加劇了利率的波動幅度。因此,商業銀行要密切關注市場流動性形式,加強對流動性影響因素的分析和預測,做好關鍵時點的流動性安排。商業銀行應針對稅收集中入庫和法定準備金繳存等多種因素對流動性的影響提前安排足夠頭寸,保持充足的備付率水平,保證正常支付結算;按宏觀審慎要求對資產進行合理配置,謹慎控制信貸等資產擴張偏快可能導致的流動性風險,在市場流動性出現波動時及時調整資產結構;充分估計同業存款波動幅度,有效控制期限錯配風險;大型商業銀行在加強自身流動性管理的同時,還要積極發揮自身優勢,配合央行起到穩定市場的作用。商業銀行應嚴格按照要求,從定性和定量兩個方面建立一個更為全面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框架,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在定性方面,要加強現金流管理、負債和融資管理、日間流動性風險管理、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管理;在定量方面,要嚴格按照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例等新監管指標,認真執行涵蓋資產負債期限錯配情況、負債的多元化和穩定程度、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重要幣種流動性風險及市場流動性等多維度的流動性風險分析和檢測框架。商業銀行還應加強杠桿率管理,使其作為資本充足率管理的有效補充,控制銀行業杠桿率的積累,避免不穩定的再杠桿化和去杠桿化過程,維持必要的流動性。商業銀行要統籌兼顧流動性與盈利性等經營目標,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在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穩定性、連續性的同時,優化金融資源配置。
金融市場出現的重大變化大大增加了對流動性監管的難度,越來越多的銀行轉向市場融資,過度依賴批發融資。資產證券化表面上提高了金融機構資產的流動性,但實際上使得流動性管理更加復雜。而金融衍生產品的快速發展也進一步提高了流動性管理難度,單家金融機構的日間流動性管理出現問題很容易傳染給整個金融體系,當某個國家的大型金融機構出現危機時,全球金融體系迅速陷入恐慌中。監管當局存在著過度的監管容忍和監管滯后,監管者未能及時發現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存在的重大缺陷和潛在的巨大風險,或者發現了也沒有采取相應的措施要求金融機構進行糾正。流動性監管的方式、手段單一嚴重滯后,不能及時識別、檢測和預警流動性風險。我們需要重新檢驗原有的流動性監管安排,能針對特定風險的審慎監管措施應繼續堅持,不必要的監管制度則要取消,否則我們的金融機構無法在全球市場中競爭。這將引發新一輪的業務模式調整,通過流動性監管改革,提升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管理能力和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健程度,為金融改革創造必備條件。
參考文獻:
[1] 魏國雄.綜合治理市場流動性問題[J].中國金融,2013,(14).
[2] 王國剛.防范流動性風險的蝴蝶效應[J].中國金融,2013,(14).
[3] 王勇.找準流動性管理的著力點[J].中國金融,2013,(14).
[4] 韓韜.“錢荒”來襲[J].中國金融,2013,(7).
[5] 卷首語.“錢荒”的警示效應[J].中國金融,2013,(14).
[6] 萬志宏.流動性之謎:困擾與治理[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2:10.
[責任編輯 吳明宇]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簡介:孫紅杰(1970-),女,遼寧遼陽人,會計師,從事銀行業務處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