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前,環境污染已成為制約各國經濟發展和影響人民生活質量的重大問題。在中國,環境問題成為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現代化的瓶頸,亟需解決。2006年,十五屆六中全會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的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在十八大報告中,又把生態文明提到突出位置,納入社會總體布局,擴展為“五位一體”。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的主陣地,所以系統地解析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設問題具有非常重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環境友好;馬克思主義;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228-02
2012年12月12日,在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會上,李克強指出,要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現代化國家,環境保護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中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全面小康包括良好的居住、生活的環境,因此我們要把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更加突出的戰略位置,創新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指導,探索環境友好的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
一、環境問題、環境友好、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含義
(一)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是指,由自然力或人力引起的環境污染或生態平衡破壞,導致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類的生存和發展的客觀存在的問題。針對不同的環境問題,西方發達國家和中國都進行了反思,試圖探究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美國著名學者卡拉普把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歸結為極端的科學萬能論以及科學局限性。他認為“過多的人口和工業技術以不同的方式導致了我們所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嚴重惡化”[1]。羅馬俱樂部創始人奧雷里奧·佩西在《人的素質》中指出“人類不能完全依靠各種技術、制度、組織、立法和條約—盡管這一社會遺產及其更新和現代化是絕對必要的。但如果人們不改進自己的價值觀、道德觀和行為準則,就不可能得到拯救……”[2],即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在于人的素質(文化)跟不上物質文明的發展。
(二)環境友好
環境友好這一概念的提出經歷了很長時間的醞釀。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發大會通過的《21世紀議程》中,200多處提及包含環境友好涵義的“無害環境的”概念,并正式提出了“環境友好”的理念。環境友好概念的提出標志著我們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提高到了一個新的水平,是馬克思主義人與自然關系認識的新發展,是黨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認識的新高度。環境友好,就是主張我們要把自然環境看作我們人類的朋友,我們像對待朋友一樣對待自然,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三)環境友好型社會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3月份中央人口資源環境工作座談會上首次提出了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號召。在第十六屆五中全會上,中央正式將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確定為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中長期規劃的一項戰略任務。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以環境友好為特征的新的人類社會發展形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就是要以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目標,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理論依據
(一)中國古代的環境友好思想
中國古代有著豐富的關于尊重自然、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的環境友好思想,以儒家、道家、佛教三派思想為核心。認真總結和研究這些古代環保思想,挖掘其當代價值對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構建體現中國特色的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儒家的環境保護思想是以“仁”為核心的,主張“仁者以萬物為一體”,即人要以仁愛之心對待自然萬物,才能達到“天人合一”與萬物共生共存的的境界。道家的環境保護思想源于對自然之神的敬畏,是以“無為”、“戒律”為核心的,主要強調自然規律是客觀存在的,人要尊重自然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佛家的環境保護思想是以“慈”和“愛”為核心的。儒家、道家、佛家關于環境保護的思想都體現了古人承認自然規律、尊重自然規律、想要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愿望。這些環保思想為我們構建和諧社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奠定了良好的文化基礎。
(二)馬克思的環境友好理論
馬克思和恩格斯并沒有對環境友好的生態觀進行專門的論述,但是在馬恩批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揭示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過程中,產生了一系列生態思想。系統的研究馬恩的生態思想中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對于我們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大的指導意義。
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身體,人靠自然生活。”[3]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指出:“社會是人同自然完成的本質的統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復活,是人的實現了的自然主義和自然界的實現了的人道主義。”[4]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人與自然界是辯證統一的。環境問題是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問題,回顧人與自然界關系嬗變的過程有利于我們深刻認識人與環境友好相處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因此,我們必須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我們要與自然建立和諧統一的友好關系,而不是一味地去掠奪、征服自然。因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5]人類只有與自然和諧統一、友好相處才能維護自身的永續發展。
三、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原則
循環經濟是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經濟基礎,是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經濟發展和環境污染之間矛盾的必由之路,所以我們可以把循環經濟的原則,即“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作為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原則,簡稱為“3R”原則。
(一)減量化原則
“減量化”原則是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減少資源、能源消耗和廢物產生,即要求我們用較少的資源和能源投入來實現既定的生產計劃,從而在經濟活動的源頭上達到節約資源和減少污染的目的。在消費方面,減量化原則要求產品的包裝應該追求簡單樸實、可循環利用,從而達到節約資源和減少廢物排放的目的。
(二)再利用
“再利用”是指最大程度地的采用多種方式來使用生產出來的產品,在一次利用之后,對于有價值的產品繼續使用。這要求我們生產制造產品時考慮到產品的再利用問題,避免生產使用一次性消費產品,如塑料袋和一次性筷子等。通過再利用我們就能夠在最大程度上發揮產品的作用,減少廢棄物的排放。
(三)資源化
“資源化”原意是指將廢物直接作為原料進行利用或者對廢物進行二次利用。即要求我們生產出來的物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變成可以利用的資源。這樣不僅可以減少廢棄物對生活環境的污染,還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即以最小的環境代價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三大原則的作用并不是并列的,而是與根據經濟活動生產、流通、消費的順序相對應的。
四、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的現實途徑
(一)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
中國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是以高開采、低利用、高排放為特征的單純追求利潤的粗放型增長方式,結果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導致經濟增長的不可持續性。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要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的目的就必須改變傳統的生產方式,以環境友好的方式堅持綠色發展、循環發展和低碳發展。首先要堅持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綠色發展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其次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是一種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經濟增長模式。最后要堅持低碳發展。要求我們在可持續發展理念指導下,通過技術創新、制度創新、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等多種手段,盡可能地減少高碳能源消耗,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以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平衡發展。
(二)轉變傳統的生活方式
消費是人類社會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滿足人類各種物質精神需要而進行的活動。不同的消費模式和水平,對環境的影響具有重大的區別,我們應摒棄傳統的高消費模式向節儉的適度的消費模式轉變。一是要倡導綠色消費,所謂綠色消費就是指以簡樸和健康的生活為目標,在物質消費中關注生態環境,將環境保護融入我們的生活中,提倡“綠色產品”的消費方式。二是倡導適度消費,這要求人類的消費要與環境的承載能力相適應,拒絕奢侈消費和揮霍性消費。三是倡導健康消費,指有利于社會成員身心健康,提高生活水平,同時不至于造成生態環境破壞和資源浪費的消費方式。四是倡導可持續性消費,可持續性消費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核心內容,是指當代人滿足消費發展需要時,不能超過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的限制,消費要有利于環境保護,有利于生態平衡。
參考文獻:
[1] 丹尼斯·米都斯.增長的極限[M].長春:吉林出版社,1997.
[2] 奧雷里奧·佩西.人的素質[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3]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95-122.
[4] 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9.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自然辯證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19.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3-08-06
作者簡介:郎明朗(1982-),男,黑龍江綏化人,黨務、黨建主管,碩士研究生,從事馬克思主義理論與黨建工作研究;尚芾萱(1992-),男,河南駐馬店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