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世界,任何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增強文化軟實力。文化軟實力事關國家興衰成敗、事關國家的影響力,是中國的強國之本。當前,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面臨傳統文化現代化問題、民族自信心問題、國際影響力問題,應從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競爭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著手改變。
關鍵詞:中國;文化軟實力;社會作用;挑戰
中圖分類號:F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235-02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沒有文化的積極引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個國家要真正成為一個大國,不僅要有以經濟為主要內容的硬實力,還要有以文化為主要內容的軟實力。文化是貫穿軟實力的經緯,是維系軟實力的靈魂。
一、文化軟實力的社會作用
當今世界,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任何國家要想立于不敗之地,必須學會用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增強物質硬實力,一條腿是增強文化軟實力。物質硬實力不行,說明這個國家經濟落后、物質匱乏、技術過時,在綜合國力競爭中必然處于劣勢;文化軟實力不行,說明這個國家理想缺失、文化貧瘠、國民素質低下、人心渙散,對內很難統一思想、凝聚人心、弘揚正氣、振奮精神,對外很難樹立正面形象,很難形成國際親和力,很難掌握國際話語權。
(一)文化軟實力事關國家興衰成敗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創造了光輝燦爛的古代文化,長期領先于世界,但近代以來卻明顯地落后了,乃至19世紀中葉急劇衰敗了,特別是1840年鴉片戰爭以后,中國簡直是不堪一擊,英國幾條漂洋過海的戰艦就可以把偌大的中國打得一敗涂地。為什么?追根溯源,首先還是思想文化的落后。中國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到19世紀變得越來越保守、越來越僵化,致使中國社會越來越封閉、越來越沉悶。沉悶落后的社會,怎能經得起攜帶西方先進文化的堅船利炮的進攻呢?由于中國拒不接受先進文化,結果日益沉淪。歷經磨難,19世紀、20世紀過去了,中國不但沒有亡國滅族,而且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曙光已經高高升起在地平線上了。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個真理——馬克思主義,并把它作為黨的指導思想,不斷結合新的實踐,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是什么?就是一種最先進的文化。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表明,文化搞不好可以誤國,文化搞得好可以興邦。
(二)“軟硬失衡”會造成國家的影響力下降
在國際政治中,如果“硬實力”是強迫其他國家就范的必要工具的話,那么“軟實力”就是一種吸引其他國家作為自己盟友和伙伴的“隱性資源”。很明顯,“軟實力”需要一定的“硬實力”作為基礎。我們無法想象一個經濟落后和缺乏國際地位的國家會擁有可觀的“軟實力”。在這方面,最明顯的例子是印度。雖然印度人很聰明,但印度綜合“硬實力”不強一直使其國際影響受到限制。從“軟實力”的角度看,印度的文化和民主都應該是幫它“加分”的因素,但由于缺乏足夠的“硬實力”,可以說印度沒有多少實質上能影響國際政治的“軟實力”。對“硬實力”很強的國家來說,如果“軟實力”跟不上,它們的國際影響亦要被大打折扣。20世紀80年代的日本是一個“硬軟實力不平衡”的典型。當時日本的“硬實力”(除軍事之外)幾乎可以和美國媲美。但是,盡管當時日本在許多行業(像汽車、鋼鐵、半導體等)都領先于美國,日本在國際社會中沒有相應的地位和影響。更具體地說,日本沒有政治價值上的感召力。日本的通俗文化無法和美國競爭。日本社會的自我封閉及排外的特征與美國社會的開放性質相比較,就顯得毫無吸引力。
(三)新世紀、形勢下,文化軟實力是中國的強國之本
1.文化軟實力增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今天,如果拋開文化建設、忽視文化發展,小康社會就是不完整、不全面的。如果沒有文化的繁榮發展、離開文化的支撐和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就不可能實現。現在我們達到的小康還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水平還比較低。特別是隨著人民生活從溫飽達到總體小康,文化消費進入快速增長期,人民對豐富精神文化生活的期待越來越高。只有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切實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才能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奮斗目標如期實現。
2.文化軟實力增強,是奪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勝利的必然要求。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就沒有社會主義現代化。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黨始終把文化建設放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重要戰略位置,推動中國文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經過這些年的發展,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無論是推動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還是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和諧,都要求我們必須加快文化改革發展步伐,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3.文化軟實力增強,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綜觀世界幾千年歷史,中華民族之所以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綿延不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我們有深厚的文化傳統,有共同的精神家園。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滋養著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激發著中華民族的創造力,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根本。當今世界正處在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各種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鋒更加頻繁,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顯,維護國家文化安全任務更加艱巨,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要求更加緊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離不開中華文化繁榮興盛。只有文化軟實力增強,才能進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增強中國綜合國力和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優勢,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動力和有力支撐。
二、中國文化軟實力面臨的挑戰及著力點
(一)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面臨的挑戰
一是傳統文化現代化問題。中國是一個文化資源大國,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底蘊深厚、博大精深,不僅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而且同樣滋潤了世界其他民族,也是世界其他民族的精神養料。但是,我們曾長期陶醉于以自己的輝煌成就鑄造的思想牢籠中,沒有清醒認識到文化資源大國并不天然就是文化軟實力大國,文化資源要成為文化軟實力,還需要有一個轉化過程。長期以來,中國文化軟實力弱小的重要原因在于把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軟實力的能力嚴重欠缺。中國文化建設的自覺性不強,導致文化自強十分困難。
二是民族素質和民族自信心問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進步,中國民族素質顯著提高,這是不容置疑的事實。但必須清醒看到,由于中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廣度、深度和前進的速度前所未有,就整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我們的素質準備有所不夠,存在某種滯后。從歷史和世界的視野來考察,一個大國的崛起,良好的國民素質的養成和提高是最重要的內在因素之一。同民族素質相聯系的是民族自信心問題。在西方人面前,我們的知識精英和群眾常常表現出一種內在的卑怯和不自信。有人甚至認為,一翻開中國古書,會覺得有一股陳腐之氣撲面而來,而讀西方古書卻被認為是對西方思想源頭的探險。這種文化虛無主義情結,使得中國成為世界上走向現代化道路中割裂和拋棄自身傳統最為嚴重的國家。受“西優中劣”價值取向的長期影響,造成一些中國人“集體無意識”,也慢慢毀掉新一代的民族自信力。
三是中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問題。二戰以后,特別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世界文化產業發展迅猛。從1996年開始,美國的文化產業已經超過航空、重工業等傳統領域,成為美國最大的出口產業。文化輸出意味著價值觀的輸出。美國用三大片——薯片、芯片、影片——策略就征服了世界。麥當勞和可口可樂這些食品甚至都成為美國文化、美國意識形態的一部分。世界各國都異常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如近鄰的韓劇、韓裝,僅最近風靡全球的《江南Style》馬步舞,就讓人領略了韓國文化的強大營銷能力。反觀中國,在哲學社科、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等領域,優秀作品寥寥無幾。可見,中國文化競爭力明顯處于弱勢地位。這種西強我弱的態勢,短時間內還難以改變。
(二)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的著力點
第一,弘揚主流文化,增強中華文化的凝聚力。要以豐富文化資源為依托推進文化整合,凸顯現代中華文化要素在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核心地位。要不斷增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全黨全社會形成統一指導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強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規范,使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始終保持正確的方向,使全國各族人民為了國家的發展振興而共同團結奮斗。要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著力挖掘其中有利于提升文化軟實力的要素,不斷增強中國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第二,加大改革力度,增強中華文化的競爭力。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魄力推動文化體制改革,順應文化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加快改革管辦不分、條塊分割的傳統文化體制的弊端,更大程度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要素的基礎性作用,構建統一、開放的文化市場環境,促使文化資源和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優化組合,為文化發展和創新創造良好的市場條件。要進一步加強與世界的溝通與了解,致力于中華文化的開拓創新,不斷推陳出新,以具有時代氣息和民族特色的文化成果確立中國文化的現代形象,在嶄新的現實境遇中彰顯不斷創新發展的中國文化的實力和魅力。
第三,深化國際交流,增強中華文化的國際影響力。打造國家文化軟實力對內是強調“以文化人”,對外凸顯“文化天下”的向度,即“文化走出去”戰略,提升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吸引力和價值的傳播力。當今時代,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涌動不息。這些“流”背后,都承載著不為人察覺的“文化流”。所以從本質上說,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乃是“國民性”再造工程,任重道遠。而講述生動的、鮮活的、具體的“中國故事”,是打造中國文化軟實力的一個關鍵所在。因此,我們要推動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層次開展對外文化交流,特別是要盡量多鼓勵民間的東西走出去,多做民間的交流,廣泛參與世界文明的對話,促進文化相互借鑒,維護文化多樣性,包括改進對外宣傳的方式方法,擴大我們的國際文化話語權。[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簡介:楊文革(1966-),女,黑龍江齊齊哈爾人,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從事思想政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