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當前社會總體信任度一再下降,已經嚴重影響和諧社會的構建。通過對目前信任度現狀的分析,對影響其信任度政府行為、社會主流價值觀、主觀社會流動三方面因素進行研究,并從個人、政府、企業、媒體四個方面找出相應的對策。
關鍵詞:社會信任度;影響因素;對策
中圖分類號:F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237-02
信任作為人類社會中的普遍存在,是建設社會和社會發展的必要條件,是建設和諧社會的基礎。《社會學》中,齊美爾指出:“信賴是在社會之內的最重要的綜合力量之一。對個體行動者來講,信任的功能是提供一種可靠的假設,這種假設足以作為保障把實際的行為建立在此之上。”可見無論在社會層面,還是在個體層面,信任都彰顯出了它的重要性。
中國一直以來都提倡建設一個和諧社會,而和諧社會的構建取決于高度社會信任體系的建設與健全。特別是當下中國社會可能出現信任下降的時候,更加需要提高社會信任度。社會信任體系的構建主要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信任關系兩個方面來構建,具體表現為人際信任以及個體對重要的社會組織或機構的信任,如對政府的信任、對企業的信任等等。研究中國當下社會信任度現狀,對其形成的原因分析并找出相對應的決策,對構建和諧社會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一、中國社會信任度現狀分析
201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所發布的《中國心態藍皮書》中顯示,中國社會的總體信任指數在2012年進一步下滑,社會的總體信任程度的平均分只有59.7分,已經跌破60分的及格底線。
藍皮書指出,中國當下的社會總體信任度一再下降,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在不斷擴大。超過半數的人都認為社會上大多數人是不值得相信的,二到三成的人表示不相信陌生人。群體之間的不信任也在不斷加深,主要表現為醫患關系、官民關系、警民關系、商民關系等社會關系之間的不信任。同樣在不同的階層、群體之間也表現出極大的不信任,從而導致各種社會沖突的增加。
“小悅悅事件”中表現出的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郭美美炫富”引爆紅會信任危機,“雷政富不雅視頻”牽出的官員腐敗與丑陋,“南京彭宇案”引發的老人跌倒要不要扶的熱議,“校長帶女童開房”極度挑戰社會道德底線。種種社會畸形事件一次一次挑戰著中國社會信任度的構建。以至于社會上謠言泛濫,民眾之間、民眾與社會重要機構之間相維系的關系不斷遭到破壞,相互信任度淡薄。甚至出現劉翔奧運會摔倒是否造假,擊斃周克華是否屬實,中國媽媽海外奶粉搶購戰都成為社會信任惡化的注腳。
藍皮書認為,接連發生的社會性事件會導致社會情緒的耐受性和控制點降低,社會事件的引爆點降低。憤怒、怨恨、敵意等社會負面情緒與大眾需求得不到不滿足、不信任、社會階層分化都有著密切關系。
二、社會信任度的影響因素研究
信任作為一個復雜的社會實體,自然受到多重因素的作用并對經濟、社會、系統等產生影響。中國社會的高信任指數的構建,需要找出各種影響因素。
1.政府行為。第一,政府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群眾對社會的信任指數。政府的行為如果可以滿足民眾的預期,民眾的信任度就會增加,反之,不能滿足民眾預期的政府就很難取得人們的信任。具體表現為民眾對政府實體機構的信任;對制度系統及特定制度環境的信任。近年來,隨著很多影響廣泛的公共事件發生,許多地方的政府及其相關部門的信任度受到威脅。“山東地下水污染事件”、“城管打人事件”、“校車安全事件”、“暴雨城市下水管事件”等一系列危害人民切身利益與人身安全的事件引發了人民群眾對政府及其相關部門執政能力的懷疑。特別是“從政府層面看,公信力受損尤為嚴重”。另外,中國政府正處于轉型期,各種制度變革與發展也受到極大的挑戰。突出表現為制度創新中政府“意愿供給”與“實際供給”之間有很大的差距。政府制度供給往往是“危機型供給”,只有等問題引發了嚴重過后果,才匆忙出臺補救措施。而這種狀況造成了制度質量低下、缺乏嚴謹的制度設計和周全的研討論證,于是新的問題必將潛伏其中。第二,政府的廉潔程度,政府的信譽以及形象都是影響民眾對其信任度的重要砝碼。一個清廉的政府能夠有效、公正的服務于民眾,而一個腐敗的政府對人民和社會的危害是無法估計的。如戈爾(Gire)所指出的,“腐敗是任何社會最危險的社會疾病。這是因為腐敗像一種致命的病毒,攻擊有利于社會進步功能的重大結構,因而使社會生存面臨巨大危險。”目前腐敗在中國的一些地方及領域已經嚴重惡化了社會經濟的不平等、破壞了社會安全性。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公費旅游這些現象在很多年以前就已經讓廣大百姓深惡痛絕,現在反而愈演愈烈。最近網上多起貪官被“小三”揭發的丑陋事件讓人們都大跌眼鏡,貪污腐敗已經嚴重到需要通過這樣不尋常的方式才能揭發出來。這些事件都嚴重損害政府公信力。導致民眾對政府行政人員的不信任,在這種狀況下謠言很容易擴散、傳播,造成社會信任度更大的傷害。
2.社會主流價值觀。社會轉型必然帶來整個社會文化的變遷,而文化在各方面的變遷并不一致。一般而論,物質文化總是快于非物質文化的變遷,這種不同步造成的文化不平衡也會影響向社會信任。
3.主觀社會流動。《人民論壇》雜志社在新浪網進行的“公眾公平感調查”,共有6 227人參加。結果顯示,有72%的人認為,中國社會不公,主要表現為貧富差距大。有96%的人認為,社會不公的根源是權力不受約束造成的。調查顯示,對于改善社會公平現狀的建議,排在前三位的分別是:73%的人認為,應進一步約束和規范官員的行為,68%的人認為,國家應調整收入分配政策,60%的人認為,政府應加大對弱勢人群的扶持。
三、構建社會信任度的對策
1.提升公民道德素養。在當前中國公民道德建設和經濟發展不同步、公民道德素養不高、人們之間缺乏信任的環境下,切實提升公民道德素養就顯得尤其重要。(1)提升公民道德素養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參與。學校、社區、企業、公司、社團都應積極參與進來。(2)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和網絡新媒體要更好地發揮輿論宣傳的正面引導作用,積極主動地發揮自身優勢,宣揚高尚的道德情操、鞭笞假丑惡的各種社會現象。(3)加強機制創新提升公民道德素養,對于違法亂紀、道德敗壞的行為通過制度進行嚴肅處理,發揮制度的警示作用。(4)完善外部保障機制,綜合利用政策、法律、行政、輿論等各種手段提高公民道德素質。
2.增強企業監管力度。提高企業公信力需要從企業自律和政府監管兩方面入手。(1)企業自律要先從企業管理者入手,提高企業管理者的道德感、責任感是一項長期的教導過程,企業應該定期給各部門管理者學習考核,提高他們自身的道德素養。另外企業的管理制度應該嚴謹無漏洞,讓“腐敗”、“造假”無機可尋。最后,加強企業文化建設,讓企業從上至下,從管理者到員工都貫穿著健康、向上、良心、奉獻的主題。(2)政府部門的嚴格監管。第一、要改善消費者對企業的信任度,就要進一步加大執法監督力度,采取多種切實有效的監督辦法;第二,要走出企業公信力低下的困境,就要進一步完善有關法律法規。讓違規的企業和個人付出嚴重的代價,使法律法規起到應有的懲戒作用。
3.政府。第一,政府應當執政為民,把民眾的利益、得失放于執政的首位,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政績”,勞民傷財、大搞“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都是不可取的。積極為民做實事、做好事、做有用的事。切實解決民生問題,樹立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公仆形象。第二,各級政府及部門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統一,加強信用法規建設,加大失信懲罰力度,在全社會形成誠信為本、操守為重的良好風尚。第三,推進行政改革的科學化、實效化。例如當下討論激烈的養老保險、延遲退休等改制,應當科學全面的分析與決策,使改制后的養老退休制度更加符合民眾的利益,更加適合中國的國情。第四,加強政風建設,加大對公務員的行政監督。加強反腐倡廉工作,加大行政、審計監督,努力建設一支勤政為民、廉潔奉公的公務員隊伍。
4.媒體。媒體是社會信息傳達的橋梁,近年來在解決群眾問題,關注弱勢群體方面,媒體發揮了很大的作用,也在某種程度上獲得了大眾的信任。但是,當今媒體行業的利益化趨勢,媒體報道的真實性和客觀性都受到了巨大的挑戰。如2007年的“蕉癌風波”、“注水西瓜”等事件,由于媒體的惡意炒作,對事實缺乏科學判斷,致使瓜農損失慘重。所以,媒體的科學素養和職業道德對事件的如實報道、對輿論的正確引導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媒體方面我們要倡導新聞專業主義精神,強化媒體社會責任感;加強記者職業道德修養,杜絕惡意新聞炒作;培養記者的科學素養,倡導新聞報道的科學精神。讓媒體真正服務于人民,給人民準確、客觀的信息。并在重大社會事件上要客觀地呈現事態真相,引導社會輿論。媒體的任務不是激化社會矛盾,而是讓民眾在透明公正了解事情真相的基礎上,正確引導情緒和輿論。在做好社會監督任務的同時,促進社會和諧發展。[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簡介:王艷(1984-),女,安徽馬鞍山人,在讀研究生,從事青年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