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社區管理是當前創新社會管理工作的關鍵。樂山市從制度安排、人員配置、設施完善、功能健全等方面不斷創新社區管理模式。但隨著城市化的不斷發展,社區管理中存在的瓶頸問題凸顯亟待解決。應從理順體制、增加投入、完善功能、激發內生動力等方面不斷增強社區管理工作實效,構建和諧社區。
關鍵詞:社區;社會管理;體制機制;功能完善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251-02
加強城鎮社區建設是社會轉型期及建設公民社會的時代需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指出:改進政府提供公共服務方式,加強基層社會管理和服務體系建設,增強城鄉社區服務功能,強化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在社會管理和服務中的職責,引導社會組織健康有序發展,充分發揮群眾參與社會管理的基礎作用[1]。隨著中國社會轉型、企業轉制和政府職能的轉變,越來越多的“單位人”成為“社區人”,大量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職能將向社區轉移[2]。進一步加強社區建設,對創新社會管理、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作用。
一、樂山市城鎮社區建設基本情況
1.社區建設工作制度逐步趨于完善。2003年以來,樂山市委和市政府陸續制定了關于《樂山市城市社區建設五年發展規劃》、《關于加強社區居民委員會建設的意見》和《關于健全和完善社區居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意見》等十多項社區建設規章制度,促進了社區建設的規范化和法制化,并根據相關政策文件要求成立了社區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負責協調和指導全市社區建設工作。社區工作人員的生活補貼和社區辦公經費全額納入了財政預算,逐步建立了以社區黨組織為領導、社區居委會為主體、社區社會組織為補充、駐社區單位和組織協同配合、社區居民廣泛參與的新型社區管理體制[3]。
2.自治機制建設取得新成效。逐步推行社區居委會直接選舉。進一步規范完善了居務公開、民主評議和居民代表會議制度,社區居務公開面達100%,公開規范化程度達96%。民主選舉、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制度在城鄉社區得到有效落實,社區自治功能明顯增強,建立健全了黨組織領導下的充滿活力的社區居民群眾自治機制。
3.服務功能建設取得新進展。以區市縣為龍頭、街道為主體、社區為依托、轄區單位和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的社區服務網絡框架已基本形成。全市已建成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站、各類服務網點、社會捐贈站點、各類老年服務設施等。社會保障、社會救助、社會治安、矛盾調處等社區基本公共服務功能明顯增強,社區居民群眾急需的文體娛樂、志愿互助、居家養老等便民利民服務逐步拓展。
4.基礎設施建設取得新突破。按照“最方便空間給群眾辦事,最大空間給群眾活動,最小空間給社區辦公”的指導思想,全市各級財政采用購買、無償劃撥、投資新建等多種形式,先后投入資金7 900多萬元用于社區基礎設施建設。在此基礎上,各社區充分利用市、縣兩級閑置的國有資產,采取多種渠道積極爭取上級財政投入,通過租、借、并、轉、撥、改、建等多種形式解決了社區辦公和服務用房。全市254個社區的辦公和服務用房由社區建設之初的平均不足50平方米增加到280多平方米。
二、樂山市城鎮社區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思想認識不深,社區發展定位不明確。在加快社區建設上,部分社區干部和群眾思想意識滯后,存在“等、靠、要”思想,自身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呈現出政府“熱”、主體“冷”的局面。少數領導和地方對城鄉社區發展趨勢把握不準,對社區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措施不力。領導聯系和定點幫扶制度因各種因素的制約而逐漸流于形式化,制度功能明顯弱化。住在社區的有關領導對社區建設的重視力度不夠,社區建設明顯缺乏推動力。
2.社區的責、權、利之間不對等現象突出。區縣級政府部門及其派出機構街道辦與社區居委會間權責界定不明,社區在承擔著繁重工作任務的同時,卻沒有享有到對等的權利和利益,責、權、利之間不對等。社區自治功能淡化,各部門下壓的工作任務太重,社區的自治權、自主權弱化,運作方式行政化、工作作風機關化的跡象日益明顯。
3.主體意識不強,參與不積極。社區與駐區單位之間缺乏約束,彼此的權利和義務沒有明確規定,難以形成推進社區建設工作的整體合力。社區成員單位缺乏社區意識,“單位人”對所屬單位依附性和認同感強,對于社區活動、社區自治事務則應付了事,對社區無法形成歸屬感,難以實現從“單位人”向“社會人”、“社區人”的轉化。
4.人才隊伍建設亟待加強。社區工作人才隊伍的整體素質、工作能力、工作方法還未完全適應加強和創新社區建設與管理的客觀要求。一是人才隊伍不穩定。社區服務目前主要以志愿者服務隊伍為主體,但因志愿者服務形式具有不穩定性及服務項目的局限性、服務對象的特殊性,不可能為社區服務提供穩定的、經常的、專業化的服務。二是社區干部待遇較低。社區干部是一個特殊的工作群體,目前,社區干部待遇在本地相對較低,使一部分社區干部存在著“老無所養”的思想顧慮,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區建設工作的開展。三是社區干部配置不合理。社區干部隊伍在人員配置、年齡結構、個人素質上還不能完全適應發展的需要,大多數社區干部年齡偏大。
5.綜合服務功能亟待提高。現階段城市的社區服務,已經從單純物質扶助的福利和救助發展到對社區居民物質和精神需要的全面服務,但受人員因素和經費因素的影響,社區對居民的服務明顯存在心有余而力不足的現象。目前,社區工作重心主要放在完成鄉鎮(街道)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交辦到社區的各項社會行政事務上,社區居民急需的文體娛樂、養老扶老、衛生保健、志愿活動等便民利民服務項目發展不夠。
三、推進樂山市城鎮社區建設的對策建議
社區是社會管理的基礎,只有不斷加強和改進社區建設,發揮社區平臺作用,才能不斷提升社區管理水平,促進社會和諧。
1.進一步理順社區管理體制。現代社會是多元化的離散性社會,社區管理不再像傳統社會或計劃經濟時期那樣,采用國家一元化管理,而是應建立“政府主導、多元合作”的管理機制[4]。一是正確處理好基層政府和職能部門與社區自治組織的關系。基層政府、職能部門和社區居委會是指導與協助的關系,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行政隸屬關系。各級政府和職能部門應堅持政社分開的原則,需要社區協助完成的工作事項,由各級政府和街道辦事處從實際出發,統一安排。二是正確處理好社區居委會與單位、社會組織的關系。社區居委會對社區單位和社會組織負有綜合協調、監督管理的職責,要幫助單位和社會組織開展活動,切實發揮社區單位和社會組織的作用。
2.以財政扶持為主多渠道籌集資金。解決城鎮社區工作經費不足、設施不全的問題,需要各級黨委政府的大力扶持和街道、社區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多渠道籌集社區工作所需的資金,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多元投入為主體的投資新機制。各級政府要在每年的預算中列支專項經費,按照社區內居民人數及黨員人數確定資金投入標準,將社區辦公經費、社區黨建工作經費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并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增長。財政應設立社區建設專項資金,采取以獎代補形式支持社區基礎設施建設,保證社區基礎設施建設、維護及社區活動的經費供給。切實貫徹“權隨責走,費隨事轉”的原則,民政部門應會同下放社會管理權限的其他市級部門商定《實施細則》,進一步明確“費隨事轉”工作經費或補貼的種類、標準和運行方式,切實保障并逐步提高社區辦公經費,為社區完成工作提供必要的條件。社區工作人員收入在財政補助的基礎上,允許社區根據工作業績考核情況,利用自有資金對工作人員獎勵,提高工作人員待遇。
3.進一步發揮社區公共服務功能。社區公共服務是社區建設的重要內容,是發揮社區作為聯系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樞紐作用的“推進劑”,也是化解社會矛盾的“潤滑劑”。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大量“單位人”轉變為“社會人”,社會管理重心下移,社區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平臺。一是充分發揮社區在改進公共服務中的作用。加強社區就業服務,通過提供就業政策咨詢、就業培訓以及開發公益性崗位等,重點解決高校畢業生、城鎮低收入家庭失業人員、返鄉農民工和被征地農民等“四類群體”的就業問題。積極構建覆蓋社區優撫對象和困難群體的社會優撫、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工作體系和服務體系。加強對低保對象的動態管理,切實做到“應保盡保”。大力發展社區慈善事業。二是充分發揮社區在加強依法治理中的作用。結合發展環境綜合整治工作,建立健全社區治安防范體系,加強社區警務室建設,逐步建立以社區民警為主導,群防群治隊伍為補充,人防、物防、技防相結合的社區防范機制和防控網絡,全面提升社區安全防范水平。加強社區安全防范宣傳,建立傳染病、食品安全、消防等安全事故的應急機制,提高社區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建立社區信訪和群眾工作站,做好群眾信訪接待工作,教育引導居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達利益訴求。完善社區矛盾糾紛預警、排查、調處機制,把不穩定因素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http://news.xinhuanet.com/18cpcnc/2012-11/17/c_113711665_
8.htm.
[2] 張銳智.社區服務保障機制創新研究——以遼寧省為例[J].黨政干部學刊,2010,(10).
[3] 四川樂山:加強社區黨建 創新社會管理 [EB/OL].http://dangjian.people.com.cn/GB/15825908.html.
[4] 孫其昂,葉方興,孫旭友.發達國家城市社區管理模式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南京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
[責任編輯 王曉燕]
收稿日期:2013-09-05
作者簡介:王京星(1981-),男,四川樂山人,講師,碩士,從事行政法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