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傳統產業內貿易理論在對服務產業的解釋中均有所體現,使得從資源稟賦、產品性質(包括資本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等)、消費者需求、規模經濟、產品差異性(包括同質產品的差異化以及異質產品的差異化)等方面來解釋產業內貿易現象的傳統產業內貿易理論同樣適用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分析。
關鍵詞:產業內貿易;新貿易理論;要素稟賦理論;新張伯倫模型
中圖分類號:F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268-03
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在一段時期內既進口又出口服務產品的經濟現象。在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可能成為未來主流貿易的趨勢下,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也越來越豐富。對中國學者關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學術成果進行梳理,發現對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研究還大多集中在在利用數據進行統計分析的總體描述性研究(崔日明,2008),或者對影響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因素進行分析(姜穎,2007),或者研究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效應(任靚,2009)。本文致力于對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理論內涵進行探究,在對傳統產業內貿易理論進行梳理的前提下,探究傳統的、適用于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理論為什么能適用于解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
一、傳統產業內貿易理論概述
H-O提出的要素稟賦理論能夠解釋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產業間貿易,但產業內貿易現象的出現對該理論提出了挑戰。20世紀70年代末,以法爾維(R.E.Falvey)和克魯格曼(PaulR.Krugman)為代表的一批經濟學家提出了以規模經濟、需求偏好相似和不完全競爭等假設為基礎的“新貿易理論”,致力于解釋產業內貿易。
(一)新H-O模型
新H-O模型是在原有的H-O模型基礎上經過充實而建立起來的,相關觀點最早由法爾維在研究垂直差異產品的產業內貿易時提出,后來進一步體現在法爾維和基爾茨考斯基(H.Kierzkowski)共同提出的模型中。
法爾維將垂直型產業內貿易與經典的以要素稟賦為基礎的產業間貿易相結合,指出許多不同廠商生產質量不同的產品品種,且這些產品品種不產生規模效應,這種情況下垂直型產業內貿易可能發生。資本充裕的國家1出口高質量的產品,勞動力充裕的國家2出口低質量的產品。假設兩個國家對較低質量和較高質量的產品品種都有需求,在完全的自由貿易條件下,國際貿易必然發生。國家1出口高質量的產品品種到國家2,并從國家2進口低質量的產品,因為產品屬于同一產業,只是產品質量上存在差異,所以這種貿易是產業內貿易[1]。
如果對勞動這種生產要素進行細分,可以分為含有人力資本的熟練勞動和普通的非熟練勞動。假定質量高的產品含有的人力資本也較高,在這種情況下,新H-O模型也可以用來解釋產業內貿易:在進行國際貿易時,人力資本充裕的國家生產并出口密集使用人力資本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非熟練勞動的產品;而非熟練勞動充裕的國家生產并出口密集使用非熟練勞動的產品,進口密集使用人力資本的產品[2]。
(二)規模經濟理論
規模經濟理論是指在特定時期內,隨著企業生產產品的數量增加,單位成本下降,即擴大生產規模可以降低平均成本,從而提高利潤水平。規模經濟使企業單位產品生產成本下降,因此,規模經濟同資源稟賦一樣,也是國際貿易開展的基礎。如果甲乙兩國的資源稟賦情況相同、技術水平相同、消費者偏好相似,那么按照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這兩個國家之間是不能夠發生國際貿易的,但是,如果這兩個國家的消費者對某種特定產品(假設為A產品)的需求數量存在差異(即兩國的規模經濟存在差異),那么這兩個國家之間仍然可以發生國際貿易[3](如下頁圖1所示):
在下頁圖1中,橫軸代表產量,縱軸代表成本,LAC代表兩國的長期平均成本曲線,由于兩國的資源稟賦及技術水平相同,所以,兩國具有相同的LAC。假設甲國對A產品需求規模大,形成規模經濟,產量為100單位,單位成本為50單位;乙國需求A產品規模小,達不到規模生產,產量為20單位,單位成本100單位,此時,由于甲國在A產品的生產上具有比較優勢,兩國之間可以發生貿易關系,甲國可向乙國出口A產品,假設甲國向乙國出口10單位A產品,那么,甲國的生產規模就由100單位擴大到110單位,單位產品成本變為45單位。同理,如果乙國在B產品的生產上具備規模經濟,那么,也可以向甲國出口B產品,進一步擴大生產規模。當A、B產品是同類有差異產品時,甲乙兩國之間形成的就是產業內貿易。規模經濟導致各國產業內專業化的產生,進而使得產業內貿易迅速發展。規模經濟理論很好地解釋了產業內貿易現象。
(三)需求偏好相似理論
需求偏好相似理論(theory of demand similarity)是由瑞典經濟學家 Linder(1961)提出的理論,又稱重疊需求理論(overlapping demand theory)。Linder認為重疊需求是國際貿易產生的一個獨立條件。兩國之間的需求結構若是越接近,則兩國之間進行貿易的基礎就越雄厚;當兩國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時,則重疊需求的范圍也就越大,兩國重復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為貿易品;如果各國的國民收入不斷提高,則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復需要的商品便不斷地出現,貿易也相應地不斷擴大,貿易中的新品種就會不斷地出現[4]。所以,收入水平相似的國家,其貿易關系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懸殊,則兩國之間重復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產生的貿易也就很小。收入水平與產品質量之間呈正相關關系(如圖2所示):
下頁圖3中B國收入水平高于A國收入水平,B國低收入階層的收入與A國高收入階層的收入重合,因此,決定了A國與B國對介于與之間的質量的產品有相似的需求,同時,也決定了質量在這個區間的產品在A、B兩國之間發生貿易。如圖中陰影部分所示。需求偏好相似理論對于解釋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迅速發展的發達國家之間的產業內貿易具有特別的意義。
(四)新張伯倫模型
20世紀70年代末,迪克西特(Dixit,A.K)、斯蒂格利茨(Stiglitz,J.E.)、克魯格曼(Krugman,P.)等人在張伯倫的壟斷競爭理論基礎上創立了新張伯倫模型,該模型解釋了差別化產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新張伯倫模型的假設條件為:
(1)一國只有一種生產要素——勞動,且供給固定。
(2)在一國生產某產品的許多廠商,每個廠商只生產?菖商品中的一個品種,品種數目不限,廠商進入和退出該產業是自由的。
(3)廠商的生產函數相同,生產數量為Xi的商品,需要數量為Li的勞動,而且生產中存在規模經濟,即Li=
a+bXi(a>0,b>0)
(4)每個消費者具有相同的效用函數,每增加一單位任何品種的消費,總效用相同。消費品種越多,總效用增加越多,總效用函數為:Y=i=1nvCi(αv(Ci)αCi>0)。
假設兩個國家具有相同的情況,自由貿易條件下,兩國會針對相異產品實行國際貿易。如果兩國同時生產同一種產品,那么其中一國會改變生產,轉而生產新品種。假定企業在調整生產的過程中不存在調整策劃成本,故企業轉產是一種自愿行為,因為生產的調整不會使企業的生產利益得到任何損失。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后,每個產品的品種都只有一個廠商生產。根據假設(4),生產調整后,雖然消費者消費商品的總量相等,但由于商品品種的增加,總效用仍然增加。由于兩個國家開展了產業內貿易,使得雙方在沒有受到損失的條件下,雙方均從中受益。新張伯倫模型揭示了在存在規模經濟和產品差異的條件下,兩國開展產業內貿易會提高兩個國家的總體福利水平。
二、傳統產業內貿易理論在服務業產業內貿易中的適用性
在新H-O模型中,將勞動這種生產要素進一步細分(細分為含有人力資本的熟練勞動以及普通的非熟練勞動),使得該理論在假設條件上更符合服務業中勞動這種生產要素的特點。兩個國家在滿足本國對服務產品需求的情況下,若從降低成本,提高國民福利的角度出發,就需要根據本國的資源稟賦情況來決定出口以及進口的服務產品的種類。因此,新H-O模型能夠解釋兩個國家之間為何會發生服務業產業內貿易,以及兩國在發生服務業產業內貿易后,兩國應分別出口和進口哪種服務產品。綜上,新H-O模型這種傳統的產業內貿易理論對于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現象是適用的。
服務產品同制成品相比盡管存在著自身特點,但是隨著服務業的大力發展,可貿易性服務產品愈來愈多,服務產品仍然會產生規模經濟收益。在規模經濟理論中,當上頁圖1中提及的A、B產品代表服務產品時,規模經濟理論就對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現象做出了解釋。
從消費者需求的角度來看,消費者對服務產品的需求仍主要取決于收入狀況,因此,收入水平相似的國家,也就決定了這些國家的消費者對服務產品有著相似的消費偏好和需求結構。在需求偏好相似理論中,當圖3中的、指代A國服務產品的最低、最高質量以及、指代B國服務產品的最低、最高質量時,需求偏好相似理論也能較好地解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現象。
在張伯倫模型中,首先,張伯倫模型的假設條件對服務產品是適用的,其次,在滿足假設的情況下,如果實行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那么兩國在提供同一種服務時,其中一國會改變所提供的服務,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每個國家只提供一種服務,消費者享用的服務種類有所增加,總效用可以增加。雙方的服務業產業內貿易使得雙方在沒有受到損失的條件下,均從中受益。因此,新張伯倫模型對于解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是適用的。
綜上所述,上述的四個傳統產業內貿易理論,主要從資源稟賦、產品性質(包括資本密集型產品、勞動密集型產品、技術密集型產品等)、消費者需求、規模經濟、產品差異性(包括同質產品的差異化以及異質產品的差異化)等方面來解釋和說明制成品的產業內貿易現象,這些方面在服務產品中均有所體現。服務業發展初期,服務產品大多以勞動密集型為主,而目前,資本密集型服務產品占據著主導位置,并且技術已經成為服務業發展的一個內生變量?;A設施狀況、技術水平、信息資本、市場規模和政府的法律法規等服務要素稟賦,正在成為許多國家,尤其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在服務業發展上的后發優勢,進而大力促進了發展中國家同發達國家之間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發展,使得更多國家有了發展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可能。在服務產品的差異性方面,從消費者需求的視角來看,消費者對服務產品消費的差異化現象體現得十分突出,甚至會超過對普通產品消費的差異化傾向;從生產者供給的視角來看,由于服務產品的質量難以標準化,具有較大的彈性,這就為服務產品的生產者提供優質的服務產品開辟了廣闊的空間,為個性化服務提供了機遇[/5]。
參考文獻:
[1] 謝丹.重慶市對外貿易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中國商貿,2010,(28).
[2] 嚴研.新H-O理論視角的制造業產業內貿易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09,(3).
[3] 高艷.湖南省產業內貿易水平測度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4] 涂永式,江虹,歐陽北松.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M].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 任靚.中國服務業產業內貿易的影響因素及效應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責任編輯 陳 鶴]
收稿日期:2013-08-06
作者簡介:劉貝(1988-),男,湖北孝感人,碩士研究生,從事國際貿易理論與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