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學研結合模型是企業、高校與研究機構的有機結合,是高新技術產業化、提升中國科技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手段。理想的產學研結合模型中,既能實現技術創新、技術產業化,又能為企業盈利,為高校培養人才。
關鍵詞:產學研結合模型;技術產業化;技術創新;企業;高校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278-02
產學研結合的提出是經濟、社會與科學技術發展的要求,是在現代經濟與技術條件下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科研創新、企業生產和市場運行緊密結合的新形式,對技術創新與進步、科技成果的轉化、自主知識產權意識的增強與科研能力的提高有著重要作用。
一、本文研究的“產學研”
普遍的觀點認為:產學研合作是以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為核心,在政府、科技中介服務機構、金融機構等的大力支持和協同下,以優勢互補和利益共享為基本原則,按照一定的機制和規則進行合作,形成某種聯盟乃至獨立的實體,合作開展新技術研究開發和應用、人才培養、儀器設備共享、信息獲取等活動,以推動科技進步和加快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這樣一種觀點認為在產學研結合過程中,高校、科研機構在科學研究與技術創新上均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可以通過高校、企業與科研機構的結合來實現互利共贏和技術創新。而本文認為,在合作動力方面,科研機構和科研院所并無太大動力參與產學研合作。原因在于,科研機構一般均有自己的企業,其成果轉化也均應用于自己的企業,這樣一來,科研機構自身形成了一個集科研、生產于一體的組織,它們在科研能力、生產能力上并不遜于一般的企業。高校則不同,高校的主要目的在于培養人才,且在市場經營上也受相關法律限制,并無太大意愿來經營產業。對高校而言,一方面技術、科研能力富足,另一方面科研資金卻相對不足,對市場需求的把握能力較弱,相對于科研機構而言,高校有著更為強烈的產學研合作意愿。因此,本文研究的“產學研”主體傾向于企業與高校。在高校聚集的大學城地區,實現高校與企業的有機結合,必然對于技術創新與技術產業化有著重要意義。
二、產學研結合的意義
1.實現各方優勢互補。如前所述,產學研雙方主體分別在資金與市場指向程度和科研實力和設備人才方面有優勢。產學研結合作為推進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有效途徑,它在誕生之初就天然地將政府、企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實行產學研結合,通過合作規避企業、大學以及科研機構在生產與科研過程中的不利因素,充分發揮各自優勢,讓擁有雄厚資金的企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與擁有雄厚科研人才、科研實力和良好科研設備的高校充分合作,有利于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
2.實現技術協同創新。高校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雄厚資金為支撐,充分利用自身科研實力、科研人才和科研設備,有利于實現技術的創新。產學研相結合,使得企業與高校形成一個新技術的孵化器。不僅能夠對于已有技術進行很好吸收與轉化,而且能夠在已有技術基礎上不斷創新,從而促進技術不斷創新。
3.達到互利共贏的目標。高校缺乏科研資金,很多技術無法轉化為生產力。而企業擁有資金卻缺乏技術。產學研結合實現二者的優勢互補,從而促進高新技術的轉化為企業提高生產率和強大的競爭力。如此一來,實行產學研結合則既讓高校資源得到有效發揮并獲取一定利潤,又讓企業增強技術創新實力,進而增強企業競爭力,提高企業效益,實現了產學研主體之間的互利共贏。
4.實現服務社會的功能。產學研雖然更多的是市場規律調解下的企業與高校自發進行的合作行為,但是產學研的作用卻不僅僅局限與企業與高校之間。新技術的發明與應用,不僅可以便利人們生活,還能通過提高生產率而降低商品價值從而起到服務社會的作用。
三、基于企業與高校相結合的產學研模型運行機理
下頁圖1給出了企業與高校、大學城相結合的產學研結合模型。為了便于分析,模型被分為兩部分,右半部分為投入部分,左半部分為產出部分。模型核心為圖中A、B兩個部分,分別代表了引進的技術(A)和高校自主擁有的技術(B),技術外圍是高校、大學城,最外圍是高新區和產業園(企業主體)。
(一)相關概念界定
模型中的技術具有廣義含義,既包括直接用于生產的硬科學技術,也包括管理思想、手段與方法等軟科學技術。這些技術都可以通過產學研結合而生產、創造出來。引進技術特指其知識產權并不為該企業或高校所有,而是通過購買國外公司或其他公司相關版權、產品而獲得的技術。自主技術則是高校的自主科研創造或者是企業已有的技術。不論是引進的技術,還是自主享有知識產權的技術,都是理想產學研模型的核心。新技術的創新與技術產業化依賴于已有的技術,并且是對已有技術的發展。外部支撐是產學研結合過程中外部環境的兩種不同形式,包括政府政策、企業融資環境、產學研信息服務與中介等方面。支撐反饋則是在產學研結合過程中,產學研結合主體對于現有外部支撐作用的反饋,通過反饋可以促進外部環境的調整與優化。
(二)理想產學研結合模型的運行
1.外部支撐的具體構成。在理想產學研結合模型下,產學研結合有良好的外部條件作支撐。在政府支持方面,政府對于產學研結合大力支持,重視自主知識產權與技術創新,在資金方面大力投入以促進高新區、產業園建設,并積極引進外資、技術,引導高校與高新區企業實施產學研結合,同時,政府在相關政策(如稅收)等方面也積極支持高新區、產業園企業與高校實施產學研結合,獎勵高新技術研究成果。在企業融資環境方面,企業有良好的融資環境,能夠為企業與高校的科研、生產提供良好的融資服務。在產學研信息與中介方面,既有較為成熟的中介機構向企業與高校提供信息,為產學研相關主體“牽線搭橋”,又有政府部門及時公布相關政策信息,積極引導企業與高校建立合作關系。
2.產學研結合模型的內部運行。在理想產學研結合模型下,高校與企業以大學城和產業園為依托,建立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雙方充分發揮各自優勢,以已有技術(A、B)為核心,充分合作實現了技術的創新與成果的轉化。
首先,在投入階段企業發揮資金豐富和與市場緊密結合的優勢,確定產學研結合的方向,通過提供自主技術或引進技術形成產學研的部分技術基礎。高校則依托自身科研優勢組織科研團隊,同時高校也根據項目需要提供已有的自主技術,構成整個產學研的核心與基礎技術部分。其次,在企業主導下,高??蒲袌F隊對于現有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并創新,從而形成新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處在技術外圍的高校大學城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大學科技園最基本的作用是促進高校技術成果轉化,而轉化的標志是新產品(新服務)的誕生。高校圍繞著技術所進行的研究與開發,一方面促進了現有技術與成果的轉化,從而使得技術更能適應市場與企業需求,更能轉化為經濟價值。另一方面通過對現有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高校能夠創造新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從而提高中國整體科技實力。最后,高校的科研成果在高新區、產業園中的企業內部得到應用。高校研發的具有市場指向性的技術能夠在企業中得到較快應用,從而促進技術成果轉化,實現技術產業化。企業通過先進技術的運用提高了競爭力,能夠更好地應對市場的挑戰,并創造更多的經濟與社會效益。在這一過程中高校與企業充分合作,優勢互補,最終實現了技術進步與科技成果的轉化。
參考文獻:
[1] 郭德,馬曉宇.產學研結合模式的研究[J].機械制造,2012,(11).
[2] 仲偉俊.產學研合作技術創新模式分析[J].中國軟科學,2009,(8).
[3] 陳彩霞,王書寬,徐燕.產學研結合理論研究的內涵、意義與現狀[J].山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
[4] 張平,姚威,陳勁.論大學科技園的產品創新平臺建設[J].科研管理,2005,(S1).
[責任編輯 陳 鶴]
收稿日期:2013-06-19
作者簡介:蘇萌(1990-),女,陜西西安人,碩士研究生,從事企業管理研究;王蕩(1991-),男,湖北仙桃人,本科,從事行政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