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雙學位教育是跨學科培養人才的新途徑。大學生在攻讀雙學位的過程中存在著缺乏指導、教學效果不佳、教學方式單一等問題。進而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大學生;雙學位教育;問題;對策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8-0283-02
近年來,隨著社會對復合型、跨學科高級人才的需要不斷增加,企業對全面人才的需求也逐漸大于對高精尖人才的需求,國家行政機關、事業單位也開始重視對綜合性人才的引入,復合型人才逐漸走俏人才市場。中國《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00—2020年)》中也明確指出:學生適應社會和就業創業的能力不強,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緊缺[1]。另一方面,隨著高校不斷擴招,應屆畢業生人數持續增加,2011年普通高校畢業生人數為660萬,2012年增加到680萬,2013年更高達699萬,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因此,知識的寬度也可能決定著未來的出路,多學習一門專業也就多一個籌碼。在這種情況下,許多高校開設了雙學位教育。
一、雙學位教育的現況
雙學位是指在校本科學生在修讀主修專業(第一專業,即指學生入學時所選專業)獲取學士學位的同時,又修讀其他學科門類專業(第二專業,即指學生入學后兼修的專業)而獲取的學位。主修專業與兼修的第二專業分別為不同的學科門類[2]。修讀雙學位的學生在修滿雙學位培養計劃規定的學分(含畢業設計或學位論文),并取得主修專業畢業資格及學位資格的前提下,經校學位委員會審核通過,授予雙學士學位證書。雙學位教育是高等教育分流的一種形式,陶能祥在其博士論文《高等教育內分流模式研究》中指出:以各類學科專業流向為基礎,分設多種流動渠道,引導學生選擇多種流向。目前最主要的是三種流動渠道:雙學位式分岔,即學生主流專業之外選修另一個專業學位;雙專業式分岔,即學生主流專業之外選修另一個專業,但不獲學位;主輔修式分岔,即學生主流專業之外選修一些感興趣的課程[3]。雙學位培養模式包括單一高校辦學和高校聯合辦學,例如北京大學的雙學士學位制和武漢七所高校雙學位聯合辦學。雙學位教育有利于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增進校際教育資源共享。
雙學位教育的開展,改變了中國長久以來人才培養的單一模式,拓寬了人才培養的渠道,也為學生學習另一門學科專業提供了機會,有利于淡化專業界限,消除專業壁壘,加強學科間的合作。目前各高校的雙學位教育大都要求學生主修專業與兼修的第二專業分別為不同的學科門類,如文學學士學位+管理學學士學位、文學學士學位+法學學士學位、理學學士學位+工學學士學位、理學學士學位+文學學士學位等。此外,中外合作辦學也是跨學科培養人才的新方法,例如武漢大學的中法合作法語—法學雙學士學位班和中法國際經貿雙學士學位試驗班。
雙學位教育重視人的發展,為學生的多方面需求提供了條件,為學生提供了拓展學科視野、豐富學科知識、形成多樣思維的機會。學生可以自由選擇想修讀的專業,為就業或繼續深造作準備。此外,學校也對修讀雙學位的學生給予了支持,例如南昌航空大學規定為保證修讀雙學位、雙專業的學生順利完成學業,雙學位、雙專業學院應盡可能將實踐環節安排在暑假。一些學校也對獲得雙學士學位證書的學生實行獎勵,例如加素質拓展分或者發放獎學金。
二、雙學位教育存在的問題
雙學位制是高等學校在人才培養方面主動順應形勢發展,積極借鑒國外經驗,緊密結合中國實際而進行的一項教學改革。雙學位教育促進了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全面成長,有利于增加學生的就業機會,增強學生畢業后的社會適應性,最終把學生塑造成優秀的現代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但其在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此,筆者對南昌市一所開辦雙學位教育的二本院校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為2010年入學修讀第一學位,2012年開始修讀第二學位的普通本科三年級學生,調查方式為問卷調查和抽樣訪談,共發放問卷200份,回收有效問卷189份,調查內容包括大學生對雙學位教育的看法及了解程度、學習雙學位教育的收獲、攻讀雙學位過程中面臨的困難等。筆者通過分析資料數據,得出以下幾點雙學位教育存在的問題。
1.高校對學生攻讀雙學位缺乏有效的指導。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高校開設雙學位旨在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因此,其有義務對學生攻讀雙學位進行指導。然而,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由于缺乏相關的信息和指導,22%學生對于如何選擇專業、各個專業的就業前景、雙學位在社會中的認可程度和相關政策不了解。這一方面使一些學生錯過了修讀雙學位的機會,另一方面使一些學生在修讀雙學位時帶有一定的盲目性。而30.5%的學生表示他們雖然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但由于相關專業基礎知識薄弱,又缺乏老師的必要指導,學習起來非常困難。
2.教學效果不佳。第一,教師教學不認真。該校雙學位課程多被安排在周末和晚上,休息時間的減少導致部分教師心理上產生抵觸,教學不認真,敷衍了事。第二,雙學位學時與教學任務之間的矛盾。由于雙學位課程學時較短,而教師又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導致教學內容精簡或者教學節奏過快,學生難以學到扎實的專業知識和技能。第三,學生學習自主性不強。在該校修讀法學雙學位的大三學生陳某對筆者談道:“我覺得學習雙學位沒什么收獲,老師上課不積極,講課非常快,我們即便想學也跟不上節拍,有時候翻書就跟吹風一樣。當然我覺得我們自己的原因更大,課前沒預習,課后又不復習,本來法學就很難學,加之又沒有好好用心讀肯定會跟不上,感覺就是花錢買證吧!但是沒有學到實質性的東西還是會很心虛的。”
3.教學方式單一,缺乏互動與實踐。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在要求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能力、獲取學習方法的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包括談話式、談論式、歸納式講授式、重難點講授法、實踐活動式等。該校雙學位的教學主要以教師單方面的講授為主,缺乏師生間的互動。據問卷調查統計結果顯示,在修讀雙學位的過程中,79.3%的學生認為教師上課枯燥無味。此外,該校有的院系實踐環節的缺失,使得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缺乏環境支持。訪談中,該校修讀公共事業管理專業雙學位的大三學生吳某談道,管理學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學科,深入學習蠻有意思的,不過書本上東西太多,那種實物性操作的練習就很少了。
4.教學管理制度不健全。第一,雙學位教學過程中沒有建立嚴格的考勤制度,學生出勤率低。目前在該校修讀會計學雙學位的大三學生程某談道:“我們那個班總共有68個人,可是每次去上課的只有十幾個人,紀律不行,沒有懲罰措施。”第二,缺乏教學監督與評價機制。加強教學的過程性督查是學校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對教學效果進行評價可以了解教學各方面的情況,從而判斷它的質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該校教學管理部門和開設雙學位專業的院系缺乏對教學質量的監督評價和教學過程的管理。
三、完善雙學位教育的對策思考
1.健全信息服務制度和建立學習顧問制度。雙學位教育是適應復合型人才培養要求的重要舉措。高校需要加強對學生入學和學習過程中的指導。首先,要加強學習信息服務的力度,為學生選擇符合自己興趣和能力的科目服務。例如進行雙學位網站建設,提供有關課程的教學信息、教師信息的鏈接以及往屆雙學位學生的就業概況和職業信息等,加強學生信息交流的途徑。其次,建立學習顧問制度。例如實行導師制,讓學生自由選擇導師,對其進行學業方面的指導。
2.營造良好的環境,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第一,創造良好的激勵環境,充分發揮教師的作用。教師的工作是獨立性較強的腦力勞動,而腦力勞動是無形的,其勞動強度、額度、進度、質量很難加以量化控制,在更大程度上取決于人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等。良好的激勵環境如補貼、獎勵、工作條件、精神鼓勵等能夠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激發其對工作的熱情,形成較高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提高教學效果。第二,創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合理安排教學時間,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提高整體教學效果。第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具有能動性的教育對象,學生自身要加強自主學習,合理分配主修專業與輔修專業的學習時間。教師也要善于體驗或引起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鼓勵學生積極學習。這樣學生才能主動積極地參與到課堂中來,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3.改進教學方式,創設良好的互動氛圍,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雙學位教學應當關注學生個性的發展,激發學生的主體能動性。這就要求教師改進教學方式,增加互動環節,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在教育教學中要突出學科之間的交叉滲透,有效地開發學生的智力,養成良好的思維品質。要以開放性問題為中心,倡導參與式、啟發式、討論式等互動教學模式,同時借助于現代教學手段,根據教學任務和學習的客觀規律,組織綜合性的自主探究和體驗性學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教學對學生的開放性和對社會的接軌,從而致力于適切社會實踐需求的解決問題和創新意識能力的培養。例如美國大學課程教學注重啟發式教學,注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課堂多以學生討論為主,研討會比較多,教師以學生課堂發言、討論提綱及小論文作為評定學生成績的主要依據。實踐是實現理論價值的重要途徑,實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雙學位教學過程中要加強實踐教學,著重于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具體結合,著重于實踐性、操作性的實踐練習,著重于實踐中問題意識、問題思維、問題解決的習慣訓練與生成。
4.健全教學管理制度。教學管理制度是教育教學的基本制度,其主要是針對教育教學活動和教師與學生的行為表現的。雙學位教學既要注意發揮校部(上級管理者)和院系(下級管理者)兩方面的作用,又要注意調動教學管理者和師生(被管理者)兩方面的積極性,形成學校上下協調配合、師生與管理者雙向參與的良性管理格局。首先,要建立嚴格的考勤制度,形成良好的教學秩序。其次,要建立教學監控與評價制度。每學期至少要對雙學位的教學質量進行一次分析研討,研究、制定出改進教學工作、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措施;實行學生評教制度;定期組織教師聽課并做好評課記錄。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0.
[2] 陳學敏,漆玲玲,劉焰.雙學位本科教育研究[J].中國高教研究,2007,(2):26-28.
[3] 陶能祥.高等教育內分流模式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6:86.
[責任編輯 陳 鶴]
收稿日期:2013-06-18
作者簡介:童莉嬌(1992-),女,江西橫峰人,本科生,從事公共事業管理研究;李奎(1974-),男,湖北襄陽人,副教授,博士,碩士生導師,從事公共管理與公共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