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生產性服務業在持續增長的經濟體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服務外包、制造商自營和形成產業集群是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可利用的主要的運營模式。發揮比較優勢,利用商業資本、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結合區域市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能促進生產性服務業運營模式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資源型城市;生產性服務業;產業結構;優化
中圖分類號:F246.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9-0043-02
一、生產性服務業的內涵
服務業可分為生產性服務業、消費性服務業和公共性服務業。面向生產者的服務業為生產性服務業,滿足消費者的服務業為消費性服務業,如娛樂、餐飲等,而公共性服務業是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范疇,如污染治理等。生產性服務業又稱為生產者服務業,最早提出生產性服務業這一概念的是美國經濟學家H L Greenfield,他在研究服務業分類時首次提出了生產性服務業的概念。Greenfield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是指那些為企業、非盈利機構以及政府部門提供產品與服務的行業,其不直接面向最終消費者提供相應的產品與服務[1]。總體上來說,生產性服務業是指市場化的中間投入服務,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務的進一步生產的非最終消費服務。生產性服務也可理解為服務生產的外部化或者市場化,即企業內部的生產服務部門從企業分離和獨立而去的發展趨勢,分離和獨立的目的是降低生產費用,提高生產效率,提高企業經營的專業化程度。
在服務業分類上,在國外如加拿大統計局,從所有服務業增加值中扣減消費性服務業和公共性服務業的增加值,差額被稱為生產性服務業,包括傳統上被視為商品生產的中間投入品的服務,例如批發和零售服務,也包括酒店、餐飲、金融、法律、洗衣、汽車租賃和類似的非消費者購買的那部分服務[2]。我們主要借鑒《十一五綱要》中對于生產性服務業的外延分類方法,認為生產性服務業提供的是市場化的中間服務(非最終消費服務),即作為其他產品或服務生產的中間投入的服務,并具有專業化程度高、知識密集的特點,具體包括交通運輸業、現代物流業、金融服務業、信息服務業、技術服務業和其他生產性服務業等重要的行業和部門。
表1 生產性服務業內容
二、生產性服務業的運營模式
(一)服務外包
服務外包在發展的過程中,經歷了三個代際。第一代外包僅限于非核心能力的采購合同安排,主要由成本削減或裁員驅動,企業把簡單的后臺功能或外圍活動,比如薪資處理、安全、清潔、飲食服務等,發包給更有效率的服務供應商。第二代新型外包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發展起來,企業開始外包近核心活動,即主要供應鏈活動[3]。在制造部門,離岸外包的發展有利于利用低成本、專業技能和技術訣竅,不受地域、空間以及資源限制,同時,信息技術外包領域也大為發展。第三代外包表現為企業開始外包傳統上視為核心能力的活動,即把供應鏈中的絕大多數的主要活動外包,本質上企業經營虛擬價值鏈,它們的供應商被視為納入其增值活動中的合作伙伴。
第一、第二產業中每個行業都可以分解為生產和生產性服務兩部分,第一產業生產性服務業、第二產業生產性服務業同第三產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具有相同的屬性,因此都應表2 外包代際分類
成為業務流程和知識流程服務外包的對象。正是由于產品內分工產生了生產外包,服務可分貿易(服務可分)產生了服務外包,而服務環節的剝離與服務產品的可分性,催生了全球服務外包正以生產性服務業為主線,向制造業、采掘業等領域滲透。這樣服務外包突破了狹義的信息技術外包(ITO)業務領域,擴展成為以第一、二、三產業為對象的業務流程(BPO)和知識流程外包(KPO)行業(如表3所示)。
表3 外包業務細分行業
(二)制造商自營服務
制造企業內設立生產性服務業職能部門,滿足自身的生產性服務需求。自營服務不必考慮企業與外部服務提供商之間的協作等問題,完全依靠企業的內部協調促進生產性服務與生產過程的融合。企業必須具備足夠的資源與技能優勢(包括人力、資金、設備、技術等),吸納生產性服務業加入制造部門,為制造業產品生產和銷售服務。自營服務中典型的模式是自產自銷。自產中,生產企業擁有自己的研究團隊,配備相應的研究人員,具備生產設備和生產人員。自銷中,要求擁有產品營銷團隊、能夠進行市場調研、擁有銷售地點等其主要形式是直銷。直銷就是產品不通過各種商場、超市等傳統的公眾的銷售渠道進行分銷,而是直接由生產商或者經銷商組織產品銷售的一種營銷手段。直銷實際上是將產品的部分利潤從代理商、分銷商、廣告商處轉移給直銷員的一種經營形式。直銷能有效地實現縮短通路、貼近顧客,將產品快速送到顧客手中,加快資本運作,同時也更好地將顧客的意見、需求迅速反饋回企業,有助于企業戰略的調整和戰術的轉換。因此,直銷能夠迅速崛起成為現代營銷的新銳。
(三)產業集群
產業集群正是社會分工合作的結果。企業將產品價值鏈進行延伸或分解,增加產品的加工深度和廣度,提高資源的產出價值。從全球價值鏈構成來看,商品物流、技術開發、品牌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等生產性服務活動在整個價值鏈中占據著核心環節。現代產業價值鏈動態發展的重要動力來自于行業知識規模和結構的變化,快速更新的知識結構主要在以下兩方面推動現代產業價值鏈的調整:一是掌握新的專業知識的機構和企業不斷加入產業鏈條,行業價值鏈變粗變長,價值鏈的增值環節增多,可分解性提高。二是新知識的加入使價值鏈上一些環節的性質,及其在價值鏈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企業必須加大技術投入,加速信息化建設,由采掘業行業的知識變化推動資源價值鏈的分解,促進生產性服務項目的形成和規模化運營。以企業公司為核心、包括企業產品研究所、內外貿易公司、工程公司以及生產基地在內的企業群體,形成了以技術研發、市場營銷、生產制造、工程業務為主要功能的完整的產業鏈,提升了行業內的影響力和競爭力。
三、完善生產性服務業運營模式的對策
(一)比較優勢、后發優勢與競爭優勢相結合
充分利用各地區流通資源、產業基礎和地理區位等有利條件,發揮我國服務貿易交易市場的優勢;吸收國外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的成功經驗,形成后發優勢;不斷提升我國生產性服務業貿易市場的檔次和功能,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二)商業資本、產業資本與金融資本相結合
著力打造一批規模大、實力強的生產性服務業交易市場;動員產業資本進入交易市場,加強產業鏈的銜接與完善;加強商業資本、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協同,促進整個社會資本向生產性服務業交易市場流動。
(三)區域市場、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相結合
結合全國各區域制造業、加工業發展基礎,增強市場與當地產業的關聯度;依托產業基礎和加工業優勢,在壯大區域市場的基礎上,重點培育商圈范圍廣、跨區域并能輻射國外的一級交易市場,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四)營利、非營利與公共管理相結合
通過制度創新推進市場法人化進程,確立經營者的市場主體地位,充分發揮市場的調節功能;規范市場秩序和交易行為,強化市場管理的服務協調功能;發揮政府對市場發展的調控與規制作用,促進市場功能與社會功能的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 Greenfield H.Manpower and the Growth of Producer Services,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6.
[2] Lonsdale,C., Cox,A.(2000).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outsourcing:The latest fad? Industrial Management Date Systems,
100,444-450.[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