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已成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然而,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相比西方發達國家還是比較落后的,因此,我國需要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發展模式中學習經驗。基于此,介紹了美日法3國農業現代化的模式選擇及其發展特點,通過比較分析美日法3國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的異同,并結合我國自身的特點,得到對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的啟示。
關鍵詞:美日法;農業現代化;模式選擇;經驗借鑒
中圖分類號:F3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9-0047-02
引言
農業作為一國的基礎產業,是國民經濟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技術發展水平的集中體現。現代農業則是農業發展的高級階段,是各國集中優勢技術使其向產業化、機械化和更具效率化等方面發展的集中體現。世界范圍的農業現代化發展是隨著工業革命的演進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而啟動的。在推進農業現代化過程中,各國由于自然資源稟賦和經濟社會基礎不同,在實現農業現代化的道路選擇上也不同。但其本質特點都離不開美、日、法這3種典型的模式。
一、美日法3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選擇及比較
(一)美國模式
美國土地遼闊、可耕地多、土質肥沃,而且美國大部分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有利于農業的發展。但美國從事農業活動人口卻不足300萬人,是一個土地資源豐富、勞動力資源相對稀缺的國家。美國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屬于典型的“勞動節約型”模式。美國模式具有以下顯著的特征。
1.政府對農業的扶持。美國政府為了扶持農業發展出臺了許多農業政策,主要包括對農業資源的保護政策、農業信貸政策、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等。其目的就是保護農業健康發展和農民獲取正常的利益,保證消費者所需的農產品得到穩定的供應,以維護良好市場的秩序。
2.土地大規模經營、生產向大農場集中,是美國農業現代化模式最顯著的特征。農場是美國農業生產的基本組織,從1935—2011年,美國農場總數由681.4萬個減少到不足200萬個,每個農場平均經營規模由191英畝增加到490英畝,擴大了156%。目前,美國年產值在10萬美元以下的小型農場僅占農業產值11%,而年產值在10萬—50萬美元之間的中型農場卻占到27%,年產值在50萬美元以上的大型農場則是占到了62%。
3.重視技術創新。由于人少地多,勞動力短缺,這大大刺激了美國農業技術、特別是農業機械的發展。美國廣泛地運用農業機械,不僅彌補了勞動力短缺,而且極大地提高了農業剩余的供給能力。
(二)日本模式
日本是個地少人多、資源貧乏的國家,其耕地面積僅占世界耕地面積總數的0.4%,人口卻占世界人口的2.2%左右。由于資源稟賦的差異,日本選擇的是一條與美國不同的現代化道路,它主要依靠技術創新、資本大量投入來加快實現農業現代化。日本的農業現代化模式屬于典型的“土地節約型”模式。日本農業現代化模式有以下主要特點。
1.政府對農業發展的強力主導和干預。日本政府結合農業發展不同階段的特點制定相應的農業發展規劃和基本政策,為實現農業生產現代化指明方向。日本政府對農業的保護性干預體現了日本政府對農業的高度重視、傾斜和保護。據統計,20世紀80年代中期日本對農業的平均保護率達到21%,而同期美國和歐共體都在6%左右。
2.小農經營是日本農業經營方式的最主要特征。日本農業生產規模普遍較小,農業機械化以中小型為主。即使在日本實現了農業現代化之后,小農經營方式仍然沒有改變。同時,又因為日本國土以山地丘陵為主,而且分布零散,所以日本選擇了以小型機械為主的農業機械化道路。
3.日本大力引進國外先進技術,重視技術創新。從美國引進小型拖拉機,加以改造后普及推廣。從中國引進水稻插秧機,研究、改進成適合日本使用的插秧機,并推廣使用。日本以引進為主,研究應用先進農業技術,特別是生物技術,發展精細農業生產,以此來提高農業生產率。
(三)法國模式
法國是歐洲農業現代化模式的代表。法國幅員遼闊,擁有5 500多萬公頃國土面積,人口已經超過6 500萬。由此可以看出,法國既不像北美那樣勞動力短缺,也不像日本那樣耕地短缺,其農業現代化模式屬于“中間道路型”模式。法國推進農業現代化的做法與特點如下。
1.土地政策。為了實現規模化經營,20世紀50年代中期,法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措施,推動“土地集中”。首先,政府采用多種辦法減少農村剩余勞動力。其次,政府推行土地規模經營的大農業政策。再次,國家給大農場提供低息貸款,對農民自發的土地合并減免稅費,促使農場規模不斷擴大。
2.合作社。法國的合作社產生于19世紀中葉,隨后迅速發展。為了鼓勵合作社的發展,法國出臺了有關政策,合作社可免交33.3%的公司稅。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法國農戶基本上都成了合作社社員,農業合作社占據了農產品市場絕大多數的份額,生產資料和飼料基本上由供銷合作社銷售,90%以上的農業貸款業務由信貸合作社提供。
3.政府投資。二戰后,法國實行“以工養農”的政策,1952—1972年,農業投資增長幅度超過其他所有部門,1960—1974年,國家發放的農業貸款增長37倍;不僅如此,為了提高農業發展水平,確保農業的競爭能力和出口能力,維護農村地區經濟與社會均衡協調發展,法國政府于1995年頒布了《農業現代化法》,使得政府對農業的引導法制化。
(四)美、日、法發展模式的比較
美國、日本和法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各具特色,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自身條件的發展模式,有效提高自身農業建設水平,取得較好的成績。總體而言,在3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中,都是建立在政府干預引導和農業技術推廣體系的基礎上來實現的。下面將對美、日、法三國現代農業發展模式進行比較分析(見表1)。
表1 美、日、法三國發展模式的比較分析
二、美日法三國農業現代化發展模式的經驗借鑒
(一)農業現代化的模式必須根據本國的自然和社會條件決定
美國根據自身耕地面積廣、地勢平坦的特點,選擇了一條規模化經營的大農業模式,利用自己強大的經濟實力對農業發展提供支持,將現代化科學技術廣泛應用于農業生產,使得農業技術裝備水平和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日本地少人多、地形復雜,所以呈現出小規模經營的小農業模式,先側重創新以節約土地和資本,當土地產出率達到較高水平,農業剩余勞力轉移后,再實行機械化。法國政府則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特色農業,采取“以工養農”政策,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引導本國農業走上了專業化的發展道路。
(二)政府的引導和調控作用功不可沒
在美國的農業現代化過程中,政府一直扮演著一個不可或缺的角色。美國政府頒布法律、制定政策,全方位地規范和引導農業健康發展。日本分散的小農經濟能迅速納入現代化的軌道,也主要是依靠日本政府的全面干預和強有力的宏觀調控政策。法國政府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土地政策有利于土地集中,促成了法國農場的規模化經營,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率。所以說,政府對農業的扶持和保護對于農業現代化的實現是至關重要的。
(三)土地制度變遷是影響農業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因素
美國的土地制度是從租佃制再到大農場制的演化;日本《農地法》和《農業基本法》的推行,促進了土地合理流動;法國則根據實際情況的變化適時調整土地政策,使本國農業得到了快速的發展。我國現階段,由于土地使用權流轉的制度還不健全、土地流轉市場不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規模經營的實現。土地規模經營是現代化的發展趨勢,傳統的小規模的生產阻礙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分散的個體農戶也難以成為市場主體。所以,在完善家庭聯產承包制的基礎上進一步規范土地使用權流轉,是解決規模化生產的關鍵所在。
(四)農業合作性質的經濟組織是農業現代化的根基
發達的農產品購銷體系,完善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也是農業現代化過程中不可缺少的條件。無論是美國的農產品銷售合作社,還是日本的農協,均在各自農業現代化的實踐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組織不僅減少了中間商對農民的盤剝,而且增強了農戶抵御市場風險和意外自然災害的能力,在對農業科技的推廣和對農業機械的普及等方面也做出了較大的貢獻。我國也應該發展農業合作性質的經濟組織,提高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建立健全農業科技和推廣體系;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形成多種成分、多種渠道、分散經營和集中運銷的市場化購銷體系,保護農民利益,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成林.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特征及構建途徑[J].農業現代化研究,2007,(4).
[2] 孔祥智,李圣軍.試論我國現代農業的發展模式[J].教學與研究,2007,(10).
[3] 西奧多 W 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梁小民,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4] 余鍵.看國外如何發展農業現代化[J].中國農村科技,2007,(6).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