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述了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分析了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包括取得的成績、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等,在此基礎上,提出了一些促進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
關鍵詞:河南;農業;循環經濟
中圖分類號:F3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9-0049-03
一、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必要性
河南省位于我國中東部,地處黃河中下游和華北平原的南端,處于沿海開放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結合部,是全國重要的交通和通訊樞紐,具備承東啟西、通南達北的區位優勢。全省土地利用結構為農業用地面積12 290千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4.2%。其中,耕地面積7 201千公頃,居全國第2位;建設用地2 150千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3.0%;未利用土地212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28%。
河南省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近年來糧食總產量一直穩定在1 000億斤左右,占全國糧食總產量的1/10,居全國首位。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河南省農業結構逐步實現了優化發展,其中,種植業中優質專用糧食播種面積比重超過60%;畜牧業發展更加突出,畜牧業增加值占第一產業增加值的1/3;同時,國家糧食戰略工程河南核心區、林業生態省建設也在積極推進。
隨著農產品產量的提高,河南省也出現了農業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惡化、農業資源枯竭、經濟效益下降等問題。在這種情況下,發展農業循環經濟就成了河南省解決當前農業環境和農業發展問題必須要采取的重要舉措。
二、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現狀分析
2013年2月,河南省委省政府發布了《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進一步增強農村發展活力的實施意見》,針對農業農村發展所面臨的一些新矛盾、新問題,提出要“加強城鄉統籌,推進城鄉發展一體化;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大力促進現代農業發展”等,十分重視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問題。
(一)取得的成績
目前,結合河南地區農業大省的獨特優勢,在全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已初步探索出了一條適合區域經濟發展的特色道路。
1.充分利用秸稈等生物質資源,加快推進沼氣建設
近年來,河南省把農村沼氣建設作為充分利用秸稈、畜禽養殖糞便等農業廢棄物改善農村用能結構的重要途徑,加快推進農村戶用沼氣建設,支持規模養殖場建設大中型沼氣,以沼氣為重點的農村節能工作成效顯著。截至2008年底,全省農村共建成295萬戶用沼氣,每年可節約標準煤達300余萬噸。
2.推廣清潔生產技術,積極發展節約型農業
近年來,河南省積極發展以節水、節地、節肥等為重點的節約型農業。農業是全省第一用水大戶,農業用水量超過全省用水總量的70%。河南省把農業用水作為節水重點,積極推廣節水設備和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技術,發展高效節水農業。2008年,全省節水灌溉工程面積累計達到2 146萬畝,年節水量達18億立方米。進一步加大農業設施建設,不斷提高復種指數,提高土地生產率。積極實施測土配方施肥技術,重點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五個環節引導科學施肥,促進肥料節約。
3.推廣生態技術模式,積極發展循環型農業
在平原地區重點推廣“平原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及配套技術”、“畜-沼-糧(菜、果)”、“四位一體”等生態技術模式,推動農業結構調整;在山區及丘陵地帶重點推廣“豬-沼-果”、 “丘陵山區小流域綜合治理利用型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鞏固退耕還林還草成果,開展沼氣綜合利用,發展生態致富庭院經濟;在城市郊區和城鎮重點推廣“四位一體”、“設施生態農業模式及配套技術”,大力發展無公害農產品,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促進農民增收。通過實施農業資源綜合利用、節水農業、農業面源污染控制、山區綜合開發等工程和推廣適用的生態農業技術模式,建立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逐步實現了農業結構合理化、技術生態化、過程清潔化、產品無害化。
(二)存在的問題
在取得了一定成績的同時,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也遇到了一系列的問題。
1.農業自然資源利用率低
由于缺乏足夠的技術支持,農業的自然資源利用率低。以水資源為例,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不足0.5。河南省農村的水資源本來就不豐富,再加上低資源利用率的影響,大大制約了農村的經濟發展。這顯然不符合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宗旨。
2.廢棄物資源轉化利用水平低
河南作為全國第一農業大省,每年都產生大量的秸稈、畜禽養殖糞便、林業三剩物等廢棄物。目前,秸稈資源化率在76%左右,畜禽糞便資源化率在82%左右,利用量和利用層次都有待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方面的節水、節藥、節地等工作亟待加強,農村生活垃圾處理體系有待完善。
3.農業環境污染嚴重
長期以來的農業粗放式經營,對農村的環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另外,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小型鄉鎮企業不注重環境保護,也會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污染的環境不僅造成了耕地面積的進一步減小,也會影響到灌溉用水的質量。這都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所要面臨的問題。
(三)存在問題的原因
1.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基礎較差
河南作為全國第一農業大省,每年種植業、養殖業的增產對河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都有一定的影響:一方面,增加了當地農民的收入,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不斷增加的農作物種植面積和養殖規模,使農業生產過程中每年都產生大量的農作物秸稈、畜禽養殖糞便、林業三剩物等廢棄物。
目前,河南省農作物秸稈資源化率在76%左右,畜禽糞便資源化率在82%左右,每年因焚燒燒秸稈產生的空氣污染天數也在不斷增加。根據河南省環保局在2012年6月份連續12日的監測結果,全省秸稈焚燒火點面積約800畝,涉及平頂山、許昌、周口、商丘、新鄉等8個省轄市的13個縣(市),總過火面積為763.85畝,對當地的環境以及交通安全產生了嚴重的影響。
由此可以看出河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較為緩慢,農業秸稈及畜禽糞便的利用量和利用層次都有待進一步提高。
2.農民科學文化素質普遍不高
眾所周知,河南省農村人口眾多,由于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民科學文化素質總體來講不高。一方面,農民不能自覺地珍惜資源保護環境,亂排亂放的情況時有發生,濫用農藥和化肥的現象一直存在,對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另一方面,由于科學文化素質不高,農民往往不能接受先進的環境友好型的農業科技成果,延緩了農業科技的應用,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3.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人才缺乏
循環經濟的人才比較欠缺,也不能使之得到有效推廣。一方面,河南省是我國人口大省,截至2012年年底,河南地區總人口已達 9 406 萬人,人均 GDP 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其中,總人口中約 2/3 為農村人口,所接受的教育水平及教育環境相對城鎮居民較差。隨著全國經濟、技術等方面的不斷進步,現有的農村人員技術水平已經不能夠滿足社會需求,逐步被社會淘汰。同時,河南地區科研機構設置和運行方法、人員組成和人員管理以及科技管理體制都不適應科技的高速進步,特別是農業方面的技術服務機構基本處于癱瘓狀態,加上由于河南的經濟發展水平較低,難以留住和吸引人才。另一方面,隨著河南省招商引資的力度不斷加大,農業產業集群化發展得到了提高。2012年年初,河南省政府下發了《關于加快農業產業化集群發展的指導意見》,力爭到2015年,河南省將形成銷售收入20億元以上的農業產業化集群100個、50億元以上的集群50個、100億元以上的集群20個。因此,農業產業化的不斷發展,所需要的農業技術人才的數量逐步提高,導致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專業人才不斷缺乏。
4.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投入不足
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需要當地農民及政府投入大量的資金對現有的設施進行改造,如修建大型沼氣工程、節水工程、秸稈收儲體系等。農業生產在河南地區雖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但是由于地區經濟、教育、人口等問題,農業發展一直處于較低水平,“三農”問題尤為突出。農業現代化程度低,工業化技術含量低,由此,導致農民收入處于河南省居民收入的最底層。大部分農村的農民個人沒有能力承擔農業循環經濟方面的投入,而部分政府由于各種制約因素的限制,目前在農業發展方面的投入重點只是在基礎設施如:水利、道路、電力等工程的建設,有部分偏遠山區的地方政府對農業循環經濟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投入不夠,資金短缺,限制了循環經濟的發展。
三、促進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對策思考
(一)利用區位優勢,把握中原經濟區域發展機遇
中原經濟區是以河南省為主體,延及周邊,支撐中部,東承長三角,西連大關中,南臨長江中游經濟帶,北依京津冀,具有自身特點、優勢獨特,經濟相聯、使命相近,客觀存在的經濟區域。中原經濟區位于我國腹地,承東啟西、連南貫北,在全國區域格局中具有難以替代的樞紐地位。因此,把握中原經濟區發展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河南地區的交通、人口等優勢,發展河南省農村循環經濟。
首先,中原地區交通便利,農產品運輸方便。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過程中,應當利用好這一條件,把握好中原地區的優勢,利用中原地區農業在全國舉足輕重的地位,切實做好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工作,以加快農業發展,帶動農村經濟發展;其次,河南地區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比較較大,人力資源豐富,隨著中原經濟區的不斷發展,人才市場潛力巨大,同時,便利的交通也有利于人才的輸出和輸入。無論是從國家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看,還是從統籌城鄉發展、擴大內需看,中原經濟區的區位優勢都為河南省農村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礎保證。
(二)推進技術進步,加強農村循環經濟區域合作
加強區域間農業循環經濟合作、交流。為了提高河南地區農業科技水平,加快河南農業經濟的發展,必須提高全社會各階層對農業循環經濟、農村循環經濟的認識和理解水平,利用河南省自身具有的客觀和主觀條件,發揮自身優勢,通過加強省內市、縣、鄉三級地區以及河南省與周邊省份的合作交流,通過借鑒已有的成果和經驗,以工業化、現代化為切入點,統一規劃和組織,在農業、科學技術等各方面應用現代技術,深入開發一切資源,加速河南農村地區現代化的進程,發展河南省的農業經濟。
重視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研究。技術研究是農業循環經濟工作的基礎,在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導向上,既要注重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更要注重面向市場,把適合河南省情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研究作為農業循環經濟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省、市、縣、鄉各級政府要投入一定資金,支持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中所遇到的一系列問題進行研究,獲得關鍵技術,并及時運用到生產實踐之中,形成有效的反饋機制,在實踐中不斷改進技術,實現技術-發展-改進-發展的良性循環。在不同的循環經濟區域實現有效的溝通和廣泛的合作,使之能夠互通有無,共同發展。
搭建農業循環經濟技術交流平臺。全省各級地方政府要加大農業現代化投入,充分利用農業現代化資金支持河南農村地區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同時,建立完善發展循環經濟的技術創新機制,依托省、市各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重點企業,建立循環經濟技術創新孵化平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和產業化發展。
實施農業循環經濟專業型技術人才工程。充分利用河南農業大學、河南省農業經濟學校、河南農業職業學院的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科技資源,重點培養一批適合河南省情的農業循環經濟領域專業人才。同時,加強區域間農業循環經濟技術交流,利用中原經濟區、航空港區的發展優勢,引進一批具備農業循環經濟理念的現代化人才。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建立科學合理的包括工資薪酬、福利待遇、股份分配等在內的激勵機制,為河南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保障。
(三)構建激勵機制,引導增強農民循環經濟意識
提出一系列的激勵措施,一方面要促進有關農業循環經濟的技術發展,另一方面要增強農民的循環經濟意識。用政策的激勵帶動農民的意識轉變,以馬克思主義生態觀為指導,幫助農民提高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意識,促進農業循環經濟發展。
加大各級財政對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建立完善的農業循環經濟激勵機制。通過篩選儲備循環經濟發展重點項目,積極爭取中央財政資金支持,同時省級財政支持逐步向農業循環經濟方面側重。重點支持循環經濟技術研發、重要產品開發、清潔生產、農業產業化示范項目的建設。把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的研究、發展、推廣納入全省各級政府年度投資計劃和財政預算,給予直接投資或資金補助、貸款貼息等政策支持。
加強農業循環經濟技術在河南偏遠農村地區的推廣應用,引導并建立農民循環經濟意識。建立全省循環經濟信息統計及監測系統,引進先進的農業循環經濟技術咨詢服務體系,及時通過電視、網絡等媒體向全社會發布先進的循環經濟技術、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開展信息咨詢、技術推廣、宣傳培訓等。制定發布發展循環經濟技術、工藝和設備導向目錄。鼓勵推廣應用高效節能裝備和產品。
(四)完善政策法規,抓好農村循環經濟宣傳教育
河南省農業循環經濟是今后國家及地方對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因此,要對現行政策法規進行梳理,查漏補缺,補全法規中的漏洞,完善政策法規,以此為基礎來解決發展循環經濟中遇到的各項問題。抓好農村的循環經濟宣傳教育工作,提高農民實踐循環經濟的積極性,使之自覺地踐行循環經濟的基本準則。同時,要加強全省各級政府循環經濟能力建設,建立循環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和統計體系,并利用循環經濟信息平臺適時公布先進的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地區、個人等信息。通過建立河南省循環經濟專家庫,完善循環經濟咨詢服務體系的建設,為廣大農村地區的農民提供有利的交流平臺。
(五)加強組織領導,建立各個有關部門聯動機制
強化政府相關職能部門的監管。根據河南地區農業經濟的發展需要,加強政府的行政監察職能,重點加強對農村地區的農業循環經濟工作的監督管理。充分發揮人大、政協、基層組織以及社會團體、公眾在發展循環經濟過程中的監督作用,加強對農村農業循環經濟主要指標的監測分析和目標考核,并納入政府年度考核指標中。
從政府行政部門的組織上進行改革,將與農業循環經濟有關的各個政府部門進行整合,簡化行政審批流程,加強監管力度,杜絕相互推諉現象的發生。建立相關部門的聯動機制,遇到問題時使各個部門能有效、及時地溝通和處理,在組織上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做好保障。
參考文獻:
[1] 朱琳.河南旅游循環經濟與可持續發展研究[J].經營管理者,2009,(2)
[2] 張永芬.農業旅游經濟發展現狀與思考[J].現代農業科學,2009,(4)
[3] 吳麗云.旅游循環經濟的動力機制研究——“蟹島模式”剖析[J].安徽農業科學,2009,(16).
[4] 汪永萍,賈金英.農業旅游開發中的問題與對策[J].合作經濟與科技,2009,(19).
[5] 路燕.合理利用土地資源 促進河南現代農業建設[J].河南農業科學,2008,(12).
[6] 李少斌.河南省農業旅游開發SWOT分析及對策[J].安徽農業科學,2008,(4).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