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紅色文化旅游作為文化旅游中一種特色較為鮮明的旅游活動,承載的不僅僅是豐富旅游產業內容、促進旅游業發展、繁榮地方經濟,更為重要的是,紅色文化旅游的開展將會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傳播起到巨大的推到作用。因此,從紅色文化旅游在新的歷史時期重要作用入手,通過對哈爾濱區域內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梳理,把比較優勢明顯的紅色文化提到了重要的研究位置,采取重點發展的策略,以重點項目帶動紅色文化產業發展,由點及線,實現促進哈爾濱紅色文化旅游的全面發展的目的。
關鍵詞:紅色文化;旅游;開發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9-0070-02
中國共產黨十七屆六中全會提出把中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發展戰略,把文化對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作用,提升到了國家發展戰略層面。可見,文化軟實力的打造,已經成為國家間交流、合作和競爭的重要手段。同時,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根植于社會主義建設的方方面面,也是中國面對嚴峻的國內外形勢的客觀要求。文化強國戰略的提出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推廣與傳播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而紅色文化旅游作為一種大眾化的傳播方式,具有推廣范圍廣、形象鮮活、易于被人們廣泛接受等特點,所以,大力發展紅色文化旅游將會對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傳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對在全社會范圍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意義重大。
一、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的重要意義
1.紅色文化旅游的廣泛開展,對構建和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保持個性的特有元素,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繁衍發展的主流血脈,它已經成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一種象征、一種符號。紅色文化是具有典型中國特色的文化概念,它的內容涵蓋了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所有能夠表達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革命斗爭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的激勵人進取的所有事件和人物所反映出來的文化因子。文化與旅游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它的存在讓旅游更加鮮活、生動,具有吸引力;而旅游又為文化的傳承、發展及展示提供了相應的平臺。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成為我國文化領域發展的重點工程,而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恰恰能夠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構建和傳播提供一個非常適合的平臺和載體,現實意義是顯而易見的。
2.紅色文化旅游的積極推動,對傳承和發揚哈爾濱的紅色歷史文化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哈爾濱的紅色文化內容豐富、特性鮮明,很多資源具有唯一性特點。但是,由于長期以來我們對紅色文化內涵的挖掘不夠深入,關于哈爾濱市在中國共產黨成立之前的國際工人運動、早期馬列主義在中國傳播等史料在中國共產黨黨史文獻中的研究不足等,今后必須把這段歷史還原并進行深入發展,為紅色文化旅游活動的展開提供史料和實物支持,宣傳哈爾濱紅色文化,傳播哈爾濱紅色文化,讓后人了解和記住這段紅色歷史。
3.紅色旅游文化的大力發展,為哈爾濱城市精神注入活力、對形成哈爾濱精神的城市文化自覺和市民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在一個迫切需要文化認同的時代,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地區、一個城市都需要有一種能夠讓域內所有人都認同的共同文化,作為引領他們奮勇前行的精神動力,作為他們有所依托的精神家園。而紅色文化作為一種激勵人們拼搏上進、積極進取的文化類型,它的特性決定了它將會在城市精神的塑造、市民形成共同的文化認同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哈爾濱紅色文化旅游的資源類型
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劃分依據:關于哈爾濱紅色文化旅游的研究,以往均是采用對事件、人物的歸類總結,結果是內容題材眾多,但是很難找到切入點,造成策劃開發上無從下手。筆者通過對哈爾濱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梳理,重新調整研究視角,采取突出重點、帶動全面的方法,把不同歷史時期哈爾濱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代表提煉出來,不再進行全面的展開,只是對重點資源進行整理,這樣就為今后的開發和利用創造了條件,通過時代特征這條主線逐步把與重點資源相關的各種資源在挖掘中梯度開發。
1.紅色絲綢之路。哈爾濱的“紅色絲綢之路”作為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交流的主要渠道,在中共歷史上曾經起過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的數十位重要領導人都是通過哈爾濱的這條紅色之路前往蘇俄開會學習。1928年,中共六大在莫斯科舉行,參加會議代表通過這條紅色之路前往蘇聯。中共中央通過哈爾濱地方組織在此建立了接待站,負責護送“六大”代表赴蘇。通過“紅色絲綢之路”的開發,可以把早期中共領導人在哈爾濱的重要活動、居住場所以及中共成立前哈爾濱在國際工運和馬列傳播過程中的作用等相關事件和遺址作為梯次開發的資源,形成以“紅色絲綢之路”為代表的早期中共在哈爾濱活動的紅色文化旅游項目。
2.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證遺址。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731遺址是展示侵華日軍第731部隊罪行的陳列館,也是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進行生物武器研究、實驗、生產和實施最大規模細菌戰指揮中心的遺址群。731部隊在稱霸野心、細菌武器研究技術、規模、殘忍性、實戰性及細菌戰“人才”培養方面的罪惡程度創下了當時的“六個世界第一”。“731”遺址是反擊日本右翼勢力最前沿的陣地和連接世界友好團體的橋梁和紐帶,以恢復原貌和現代化的虛擬陳列展覽等方式讓世界人民看到中國在二戰中所付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從而提高我國在二戰中做出的巨大貢獻的歷史地位;成為對國人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對世界人民進行反對法西斯、反對戰爭和熱愛和平教育的堅實陣地。
3.雙城“四野”遼沈戰役前線指揮部舊址。作為解放戰爭時期東北戰場的指揮首腦機構所在地,它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也是具有極其重要的歷史作用的。該舊址是黑龍江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集展示“四野”戰史、雙城人文、古代建筑于一體的綜合型博物館。
4.軍墾文化。軍墾文化是在火熱的屯墾生產生活中綻開的精神文明之花,是多淵源、多地域文化融合的精神產品。軍墾文化旅游是近年來國家倡導的紅色旅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他紅色旅游資源相比,黑龍江軍墾文化旅游資源的最大特點是其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勝利后,將革命武裝轉化為生產建設所取得的突破性成就,展現了黨領導下的北大荒人不畏艱險,百折不撓的奉獻精神。軍墾文化旅游,對于加深旅游者的愛國主義情懷,尤其是培養當代青少年具有吃苦耐勞、勇于奉獻的優秀品質具有深遠意義。
三、哈爾濱紅色文化旅游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1.紅色文化旅游產品單一,缺少影響力大、帶動性強的品牌產品。省內的紅色文化旅游產品大都是以故居、紀念館、陵園、遺址等為載體的觀光型紅色文化旅游產品,生動性、體驗性和參與性嚴重不足。景區建設檔次低、可進入性差,尤其是缺少有影響力的、市場前景好、建設規范、對游人具有吸引力的“紅色旅游”精品項目。
2.紅色文化旅游產品與其他類型旅游產品的整合不足、產業融合不足、產業鏈條短。哈爾濱紅色文化旅游開發缺少與現代文化產業、影視產業、動漫產業、信息技術之間的有效融合,產業化水平不高。作為一種展現度、參與度不是很高的文化產業形式,如果缺少同現代文化產業先進展示水平的對接,它的產品肯定要缺少吸引力,造成自身文化價值的浪費。
3.區域之間也沒有很好地統籌發展,地區、部門之間條塊分割嚴重,重復性建設多。關于紅色文化旅游資源的分布,往往是跨區域性較多,所以爭資源或同主題重復建設相對較多,嚴重影響了品牌的塑造。
4.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地理位置相對偏僻、基礎設施不配套、交通可進入性不高,這些是紅色文化旅游景區的一些通病。因此,在“吃、住、行、游、娛、購”等旅游要素上,不能滿足游客的基本需求。
四、哈爾濱紅色文化旅游發展建議
1.大項目、品牌項目帶動紅色文化旅游的發展。深入挖掘哈爾濱紅色旅游的內涵和價值。把哈爾濱紅色旅游中具有唯一性的、能產生巨大影響力的紅色文化資源的內涵和價值進行深度挖掘。要把別人沒有的東西完全整理發掘出來,做成紅色旅游產品,形成我們自有的紅色旅游品牌。建議把“紅色絲綢之路”、731部隊遺址、雙城“四野”遼沈戰役前線指揮部舊址和軍墾文化作為哈爾濱紅色文化旅游的開發切入點,重點打造四個代表哈爾濱紅色歷史文化不同時期的紅色文化品牌,實現以點帶面的紅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
2.加強文化共生研究,促進多元文化的融合。文化共生是指深入挖掘紅色文化內涵,融合地方其他特色文化。哈爾濱是一個多文化共生、共存的城市,多元文化并存是這座城市的特色,應將紅色文化與其他文化相結合,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差異化旅游產品,吸引各地的旅游者前來訪問,從而將革命歷史、革命傳統和革命精神通過旅游方式傳遞給游客。文化共生不僅解決了文化沖突問題,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文化共生,我們可以非常容易地將嚴肅、抽象、缺少活力的紅色文化以一種生動、活潑的形式表達出來,豐富和發展特色文化旅游。
3.強化區域合作,整合優勢資源。區域共生是要加強紅色旅游開發的區域合作,整合不同區域的優勢資源,整合開發優質旅游產品。我們要突破區域限制,實現小區域劃點、大區域連線,實現跨省際的合作。哈爾濱市的紅色文化資源由于特殊的歷史和地理區位的原因,具有特性。哈爾濱市政府應成立專門的紅色旅游開發與管理協調機構,編制全市的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協調不同地區的紅色旅游發展。同時,積極尋求與省內各地市及吉遼兩省的合作,共同努力把東北紅色旅游區打造成紅色文化旅游精品區。
4.積極開展紅色文化旅游營銷活動。進行準確的市場定位,要為哈爾濱市的紅色旅游鎖定消費地和消費群體;營銷思路要調整,要通過打造大項目、大品牌同國際營銷對接。重點開發國內市場的同時我們要增強國際市場開發意識,重點打造紅色文化旅游國際品牌,打造適應國際市場的紅色旅游產品,以此來增加哈爾濱高端旅游市場的份額,提高旅游業的收入水平。
參考文獻:
[1] 姚素英,王富德.關于紅色旅游的探討[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5,(5).
[2] 張晶.哈爾濱市旅游形勢分析與預測(2012)[M].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0.
[3] 李士良,石方,高凌.哈爾濱史略[M].哈爾濱:黑龍江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王 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