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國外典型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高職教育職業能力的培養還很不完善。在分析美國、英國、德國、日本等典型發達國家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主要模式的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國外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特征及我國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主要模式和基本特征,最后得出了國外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對我國的啟示,主要包括職業應當具有導向性、教育主體應當多元化、目標應當多樣化、職業能力應當整合等啟示。
關鍵詞: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目標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9-0080-02
一、國外典型國家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主要模式和基本特征
(一)國外典型國家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主要模式
1.以美國和加拿大為代表的CBE模式
CBE的全稱為“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中文的意思為“以能力為基礎的教育”。CBE是目前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較為先進的模式之一,最早出現于二戰后的美國,現在在美國、加拿大為主的北美國家中廣泛運用于高職教育的職業能力培養中。CBE模式中的能力主要包括“態度”、“知識”、“經驗”和“反饋”四個方面。此外,CBE模式注重因材施教,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素質和能力的基礎上,把握學生周圍的各種環境,不斷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和綜合技能,科學管理和開放發展相結合,服務與協調并重,為社會培養出更加出色、更加有能力的專業人才。
2.以英國和澳大利亞為代表的CBET模式
CBET的全稱為“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 and training”,中文的意思為“能力本位的教育和培訓”。CBET也是目前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較為先進的模式之一,也是目前世界各國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改革的只要方向。CBET的主要特征為:對職業能力的結果進系統分析,確立權威性國家能力標準。基于這些標準,進行詳細地比較研究,最后判斷學生的職業能力等級水平。英國和澳大利亞通過確定職業能力判定標準,制定在全國通用的職業資格證書,用獲取職業資格證書來評價學生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建立一個職業教育體系學生們可在該體系中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終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
3.以德國為代表的GDS模式
GDS的全稱為“German Dual System”,中文的意思為“雙元制”。該模式又學校和企業共同負責對學生的培養任務,但是強調“以學校教學為輔、企業培訓為主”的培養原則,這就要求在企業培訓必須是針對性很強的培訓,學校也要根據學生以后的具體工作情況進行教學。因此,學生只要畢業就能在相應的企業擔任職務,上崗工作,這樣便保證了德國企業人才崗位的需求,為德國經濟的振興作出了重大貢獻,被稱為德國的“秘密武器”。
4.以日本為代表的“產學研合作”模式
世界最早出現的不是“產學研合作”模式,而是“產學合作”模式,最早在美國產生。但是“產學合作”模式于1960年12月正式在日本提出,此后得到迅速發展。日本非常重視企業和學校的合作,主要表現為產業界與高中合作、產業界與大學合作兩種形式。之后,日本又提出“產學研合作”模式。該模式主要表現為:企業辦學,更加注重科學研究的合作。尤其是大企業,根據自身的人才需求,進行專業培養培訓,并且也可以為其他企業輸送大量人才。
(二)國外典型國家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特征
1.以培養社會所需的專業人才為宗旨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各國的經濟相應恢復,尤其是美國、德國、日本、英國等典型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新技術革命的沖擊下,企業不斷研究和發展現代企業管理激勵機制,大批的制造業迅速向高新技術密集型企業轉變,這就必能需要大量的專業職業人才。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各國高職教育職業能力的培養相繼發展,相應的職業院校也紛紛成立,致力于培養高職高素質的專業人員。
2.以“產學研合作”為機制
從以上國外典型國家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模式中發現,他們都注重“產學研合作”。即學校和企業共同負責培養高職高能力的職業人才,并且在科學研究方面合作越來越頻繁,逐步建立起了“雙向參與、雙向互動”的運作機制。例如,在德國,學校與企業合作開展實踐教學,培養學生在企業直接能用上的專業技能;日本鼓勵企業直接辦學,不斷培養市場所需的高專技術人才,并且重視科學研究的合作,是“產學研合作”作有代表性的國家。
3.以實踐教學為重點
國外典型發達國家高職教育以職業能力的培養為重點主要體現在“實踐教學”上,高職教育的課程設計上注重職業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實踐教學占全部教學時間中的較大比重。比如德國,在企業培訓的時間占全部教育時間的2/3,并且所以的課程都設置了學生的試驗訓練和現場實習環境,理論和實踐交替循環進行;英國很多高職院校也設置了“三明治”課程。
4.以政府高職教育職業立法為保障
國外典型發達國家為了更好地培養高職教育人才的職業能力,各國都紛紛制定了相應的法律來保障人才的培養。如美國先后制定和頒布了《職業訓練合作法》、《美國經濟競爭力強化教育、訓練法》、《珀金斯職業教育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規;德國先后制定和頒布了《職業教育法》、《職業促進法》、《實踐訓練師資格條例》、《青年勞動法》等一系列法規。美國、德國等國制定和頒布相應的法律法規為高職教育職業能力的培養提供了可靠保障。
二、我國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主要模式和基本特征
(一)我國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主要模式
1.“訂單式”職業能力培養模式
該種模式在我國目前應用非常廣闊,其主要特征是企業根據自身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與高校簽訂人才培養需求協議,共同制定人才培養計劃,安排計劃的課程,共同組織教學,培養學生在企業操作實踐能力,這樣學生畢業后可以直接上崗。
2.“2+1”職業能力培養模式
該種模式的主要特色為:學生入學到畢業共需3年的時間,前2年主要為在校學習,當然在學校期間的這2年也得進行必要的生產實習,后1年除了完成自己的畢業設計之外,去相應的企業頂崗實習,這樣可以很好地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為以后走向工作崗位奠定堅實的基礎。
3.“學實交替”職業能力培養模式
該種模式是指學生在3年的時間中,學習和實習相互交替。“學”指的是學生在學校認真學好相關的理論知識,“實”是指在學習的同時抽出時間去實地企業生產實習,其本質是一種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專業人才的模式。
4.“項目化教學”職業能力培養模式
該種模式主要是指企業依托于學校,把相應的培訓場所設在學校,利用學校的教室、教師和環境等資源,培養企業所需專業人才的一種校企合作的模式。一方面學校負責學生的理論知識的傳授,包括基礎倫理、專業基礎知識、專業核心知識的傳授,當然學生的日常工作管理也歸學校,另一方面企業負責學生的崗位核心能力的強化培訓,以及對培訓合格的學生推薦就業的任務。
5.“訓研業一體化”職業能力培養模式
該種模式下的“訓”是指實訓,“研”是指科研,“業”是指就業。企業和學校不僅在實訓、科研兩方面達成合作,實現雙贏,而且企業還承若幫學生就業。該種模式的主要特色為:一是合作面廣,包括各種各樣類型的企業;二是合作層次深,合作形式多樣,包括室企合作、院企合作、校企合作等多種形式;三是合作內涵豐富,包括人員交流,聯合培養,技術開發,課程開發,合作辦學,基地共建等。
(二)我國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基本特征
1.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層次逐步提升
我國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層次由低到高分別為中技、中專、大專和本科,上世紀70年代,我國就已經基本上形成了由中技、中專、大專和少部分本科層次職業院校組成的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體系。目前,很多承擔大專及本科職業院校都在積極探索更高層次的職業能力培養目標,包括本科和研究生層次,培養高層次的應用性專業人才。
2.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辦學思想逐步明了
20世紀,我國絕大部分高職院校的辦學思想為學科本位;在21世紀,這種學科本位的辦學思想遠遠達不到現實的需求,隨著傳統產業勞動者的不斷被淘汰,新工藝和新技術逐漸占據了市場,這就需要新興的專業技術人才,因此,我國的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思想也發生了轉變,由學科本位思想轉變為職業能力和就業導向本位。
3.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辦學方式逐步科學
20世紀70年代,我國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辦學方式非常封閉單一,辦學的資金全部需要靠政府的財政撥款。但是到了90年代,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先后產生了一大批以企業集團和私人投資辦學的職業院校,從這一時期開始,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辦學方式逐步由“封閉單一”轉變為“開放多元”的方式。高等專科院校得到前所未有的發展,院校不管是在辦學體制上,還是在辦學機制、人才培養等方面都不斷完善,并且頻繁開展國際合作,為培養優秀的高職人才打下基礎。
三、國外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對我國的啟示
1.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職業應當具有導向性
我國高職教育的職業應當具有導向性,高職院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應當能適應職業的變化,因為現在的企業對某一類人才的需求以及對其職業能力(或技能)的要求會因時、因地和技術等條件的變化而改變,只有適用企業人才的需求,才能使高職畢業生得到社會和用人單位的認可而順利就業。
2.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教育主體應當多元化
高職教育僅僅靠學校進行能力培養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引進社會資源參與人才培養,進行多元化培養,實現人才培養與社會就業的有效銜接。除此外,還應堅持學校和行業、專業團體及企事業用人單位共同商定的原則,確立貼近社會需要的培養目標和人才規格。
3.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目標應當多樣化
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各高職院校應當根據職業崗位的需要培養多樣化人才,比如“技能型人才”、“技術型人才”、“職業技術型人才”、“應用技術型人才”等。這就要求高職院校各專業應根據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實際需要和專業特點確定培養目標。
4.高職教育職業能力培養的職業能力應當整合
合理設計和開發課程。對崗位和職業進行詳細系統地分析,逐步確定知識、素質和能力的結構,合理安排實踐教學,把高職學生培養成具有生存能力、技術應用能力、應變能力、創新和創業能力的合格人才。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2020年)[EB/OL].http://www.gov.cn/jrzg/2010-07/29/ontent_1667143.htm.
[2] 王斌.國內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比較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11,(11).
[3] 梁建軍.中外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比較研究[J].滁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8).
[4] 夏天.中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比較[J].科技創新導報,2008,(21).
[5] 陶潛毅,孫中義.中外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問題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教科版,2006,(28).
[6] 鄒曉春,李佑成.中外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之比較[J].職業教育研究,2005,(2).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