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創業教育是中國高校教育的一個新方向,對解決大學生就業問題、改善產業結構等有重要作用。因此,從現代教育角度出發,基于區域文化和創業教育的不同特點,分析了溫州市高校的創業教育現狀、區域文化對創業教育的影響,以及如何在區域文化背景下發展高校創業教育。
關鍵詞:區域文化;高校;創業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9-0087-02
一、溫州市高校創業教育現狀
(一)“物化主義”取向
中國創業教育源于就業壓力,是一種外部環境的推動,而非主體發展的高層次需要。溫州市高校的創業教育也越來越功利化,為了學校特色教育而教育。因此,高校創業教育逐步產生了“物化主義”取向,即注重創業園的建設,以指導學生對微型企業的創辦,目的在于培養“速成式”企業家和企業。很多老師和學生對“創業”的理解極為狹隘,認為實體經營是創業的唯一形式。這種將成敗定格在實體的物化現象忽視了創業教育所應包含的創業精神、思維和能力。學校的創業教育應該不同于社會上的以解決生存問題為目的的就業培訓,更不是一種“企業家速成教育”,真正意義上的創業教育,應該是著眼于為未來的幾代人設定“創業遺傳代碼”,以造就具有革命性的創業一代作為其基本的價值取向[1]。
高校創業教育應將實用性和長遠性并重。或許“物化”現象是創業教育發展之路的必經節點,它可以讓外人在表象上感受到創業教育的成功與否,但是,教育不應有過多的功利性色彩。2010年,教育部提出“創新創業教育”概念,指出要“面向全體學生,結合專業教育,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突出了創新在創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明確了高校創業教育的未來方向。
(二)創業實踐機會貧乏
高校創業教育的落腳點是實踐性,絕非“理論”取向、“物化”取向。“物化”取向是將創業實踐歸結于實體企業,而創業實踐是將創意、知識等以行為模式展現出來,落腳點是行動,兩者不同。目前,溫州市高校的創業教育的瓶頸在于如何將理論付諸實踐。
創業教育的目的是讓更多的學子走向創業一線,通過親力親為的行為模式,將知識學以致用。它給予創業者知識和技能,引導創業者獨立興業提高就業率。而獨立興業并非一蹴而成,前期的大量相關實踐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目前,很多應屆畢業生都有自主創業的意向,但不知如何將所學理論與實踐聯系在一起。在大學生自主創業中,缺乏項目資金、目標市場投放不準確、創業經驗不足等因素到直接導致大學生創業機會的少之又少。
當今,高校創業教育主要局限于創業理論知識的傳授、創業計劃競賽的指導和就業層面的指導。例如,溫州大學工商管理專業的學生,接受著創業教育課程,又如,《溫州經濟專題》、《中小企業創業實務》等,但是這些純理論的知識并沒有得到學校、老師在實踐上的進一步牽引。相反,“挑戰杯”創業大賽的氛圍及其濃厚。所以,創業教育必須注重過程的實踐性。
(三)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
創業教育是社會和經濟結構調整時期人才需求變化的要求。將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相融合,在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幫助當代大學生積極樹立創業意識,對完善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而中國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脫節現象十分嚴重。
美國的創業教育至今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涵蓋了從初中到大學甚至研究生的正規教育[2]。而中國的創業教育僅局限于商學院等某個學院而非所有學院,無法將創業教育與各學科建設緊密聯系,缺乏系統性。例如,溫州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他們具備較完善的化學理論知識、較強的操作技能和一定的科研潛能,但由于缺乏創業知識,他們只能通過就業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如果只注重創業教育而忽視了專業教育的基礎性,缺乏專業性和技能性,那么,學生的創業之路也將短暫結束。專業教育憑借自身的深度性和專業性讓學生在社會上博得一席之地,因此,創業教育必須建立在專業教育的基礎上。許多大學生的目標就是創業,迫于急切的心態,在掠取完善的、系統的專業知識之前,便早早地進入社會鍛煉,以至于荒廢了學業,如此一來,創業夢想就止步不前了。
二、區域文化對創業教育的影響
(一)區域文化是創業教育的源動力
區域文化是一個地區的群體意識、精神風貌、管理方法等非物質性因素的總和,多半以“區域文化原型”和“集體無意識”的方式呈現,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的思維和認知。區域文化對企業家階層的興起和發展產生促進或抑制作用,更是引領著該區域文化背景下的創業教育。
在實踐中,區域文化對創業活動和創業精神有著重要影響。企業家的創業精神不是與生俱來的,它需要整個區域文化的支撐。就溫州市來講,永嘉學派傳統中蘊涵著豐沛的創業理念,在市場取向的改革背景下,凝結成了新時代的創業文化,從而激發了溫州市民眾創業致富的創業精神,使得溫州民營經濟異軍突起,創造了舉世矚目的“溫州模式”。探討溫州市高校的創業教育,必須結合溫州市的區域文化。創業活動總是發生在一定的區域,并且總是有來自該區域的人參與。溫州民營企業有著異常的活力,很大一個原因在于溫州的區域文化是創業型文化。而溫州市的企業家在創辦企業、創造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的創業過程中又翻過來不斷地強化了溫州市人民的創業精神,反哺著溫州區域的創業文化。
涂又光先生提出著名的“泡菜理論”,即泡菜的味道取決于泡菜湯。區域文化好比泡菜湯,它影響和決定了其中的創業教育的精神風貌和發展行為。高校是區域的教育機構,也是區域文化的中心。高校長期浸潤在區域文化之中,烙有區域文化的的印痕;同時,高校也是區域文化的載體,在區域文化的傳承和創新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并且創新、創造是大學文化精神的核心,創業教育又是創新創造最有力最直接的載體。所以,區域文化是高校創業教育的原動力。
(二)區域文化定勢創業思維
文化對人的思維定勢表現在它左右著人們的思維過程,決定著人的思維聯想。區域不同,文化不同,由于文化的思維定勢作用,往往得出不同的結論,表現出顯著的區域文化差異。
溫州精神主要集中在風險承擔和行動領先上,使得溫州創業之人喜歡創造型創業而非改進型創業。從第一家民營企業到今日被動的金融改革,佐證著溫州創業文化的“創新精神”。但是,從某種角度來說,改進型創業亦非不可取,“捷徑創業”可以給予大學生創業者更多的便利。溫州企業主要偏向于制造業,缺乏科技領域的成功企業。這種特定的區域文化氛圍,影響著在溫學子對于創業項目的選擇。缺乏高科技產業和深厚科研能力的氛圍,使得溫州高校學生的創業項目偏向于最基礎的服務或制造領域,如服裝店。而溫州高校的創業教育在創業方面的引導也偏向于創業競賽和基礎服務業,對于高科技領域的涉獵微乎其微,極少有學生通過專利產品創業。更有些許同學依靠家族企業來創業。
三、對策
(一)課程資源區域化
雖然中國高校創業教育通過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和優秀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仍舊缺乏對本土創業教育資源的挖掘和使用,尤其是在結合區域資源方面展開的創業教育研究更顯不足。邁克爾波特曾經說,基于文化的優勢是最根本的、最難替代和模仿的、最持久的和最核心的競爭優勢[3]。溫州市的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在全國都極具代表性,濃縮著無數的創業資源,如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等及其背后的企業、創業之路。這些極富時代感和說服性的實例是溫州特有的、最直接的資源。這些資源是創業教育最直接的載體,所以,課程資源區域化在溫州市非常具有可行性,甚至可以將這些企業家聘為客座教授、榮譽教授等,將自己的創業感想和成果在雙向交流的方式中傳授給學生。
理論研究環境的改善、教育改革的需求和課程本身的發展都驅使我們課程資源區域化。當然不能拒絕外來課程的合理因素,相反必須借鑒外來優秀創業元素,我們只需將其原來的比例下調一些。
(二)細化創業教育目標
傳統意義上的創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只有一個:培養大學生創辦企業,即“物化主義”現象。但隨著學科建設的完善和個人發展的需要,其培養目標已變得不單一。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創業知識,指學生先要確實地掌握創業的理論基礎。對于經管類專業的學生而言,這是一個鞏固專業知識,學習實操知識,扎實基礎的階段。對于非經管類專業的學生而言,這里的創業知識便不僅僅包含淺層的創業知識與經濟方面的基礎知識,同時還包括專業知識。二是創業實踐,鼓勵學生創辦企業,投入到創業實踐中。當然,模擬運作(通過相關創業軟件)也是提高未來創業成功率的有效途徑之一。三是創業創新,通過自己獨到的預見性見解從事一個新產業的創業,或者以一種新的模式在現有產業中創業,憑借“人無我有”的創新優勢博取市場的青睞。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政策意味著公民在做這些事時,有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有政策的保障,避免了諸多不必要的障礙。因此,它對創業教育及大學生創業有著不可估量的正能量。
創業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學校、政府和社會的共同努力。社會對創業教育的扶持力度直接影響著高校創業教育的質量。溫州從永嘉學派始,就有著濃厚的創業文化。政府和社會也給予了一定的支持,如開展創業培訓有補貼,自主創業有獎勵等,但這些遠遠不夠。學生沒有經濟來源,創業啟動資金對于他們來說是個天文數字,學校的創業補助最多緩一時之急,解決不了根本問題。小額貸款對于大學生創業者基本不現實。同時,大學生在技術、人脈和社會經驗等方面嚴重欠缺。因此,政府只有不斷完善創業政策,切實加大創業教育扶持力度,將幫助落實到大學生創業者亟需的地方,惠及到學校學院甚至個人,創業教育事業方能活躍展開。
參考文獻:
[1] 向東春,肖云龍.美國百森創業教育的特點及其啟示[J].現代大學教育,2003,(2).
[2] 潘玲珍.區域文化背景下的溫州高校創業教育芻議[J].科技創新導報,2010,(15).
[3] 楊會軍.新時期高校大學生創業途徑探析[J].教研,2012,(10).
[責任編輯 高惠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