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相關理論為依據,比較世界發達國家的撥款模式與我國現行撥款模式,提出我國高校財政撥款應以“公平、效率”為原則,構建“基本撥款加專項撥款”的模式。簡要介紹美國和英國兩個國家的高校財政撥款模式,以給我國借鑒。
關鍵詞:高等教育;撥款模式;撥款種類
中圖分類號:G4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9-0122-02
一、美國高校財政撥款模式
自美國建國以來,在社會和教育的價值觀念與教育投資的影響下逐漸造就了當今美國的公立教育體系,由于這種價值觀念和教育投資的存在引發了美國關于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眾多問題和機遇。美國聯邦憲法規定“教育是美國各州的保留權利”,州政府對教育經費的管理和使用具有直接而又具體的職責和權利。這種聯邦政府和州政府分權管理的制度使高校撥款模式體現多樣化的特點,可以說,美國沒有兩個州采用的撥款摸式是相同的。美國高校財政撥款模式大致包括增量撥款模式、公式撥款加合同撥款模式和績效撥款模式。
(一)增量撥款模式
“增量撥款”模式也就是“基數加發展”的模式。這種撥款模式有一個假定條件,即各高校上一年度所從事的教學、科研等活動以及由此發生的各項費用分配和支出都是合理的并帶來了相應的收益。結合各州高等教育的發展現狀以及政府的財政狀況,根據各高校規模擴大的部分(如學生人數的增加、新學科專業的成立以及新科研中心、科研項目的增設等)制定財政撥款的增長系數,并以增長系數來確定下一年度高校財政撥款額度。
(二)公式撥款加合同撥款模式
“公式撥款加合同撥款”模式中公式撥款是建立在對高校成本行為科學分析的基礎之上的,從本質上說,公式法是對零基預算法的一個改變。首先,政府有關部門或負責撥款的機構通過對高校的各種成本行為分析之后,確定出高校各項成本行為的撥款公式。其次,政府與高校進行協商,征得各校同意之后,按照公式算出的撥款數額向高校撥款。合同撥款是對高校公式撥款的補充,一般都采用投標—招標的方式,主要用于科研經費撥款和高校專項經費撥付,通過在合同中明確經費使用方式和預期要達到的目標等條款來保證撥款經費使用的質量和效率。
(三)績效撥款模式
“績效撥款”模式主要是通過高校績效指標和權重的確定,對各高校進行績效評價,根據評價結果對高校進行經費撥付。美國各州績效指標大致相同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1.教學及學生指標。主要包括生師比、學生成績、學生課程完成情況、學生就業率、學生獲得學位的年限等指標。
2.科研指標。主要包括科研項目數量及完成率、科研成果、科研經費額度等指標。
3.財務及資源管理指標。主要包括行政人員比例、校園生活質量、經費來源結構、基礎設施建設與利用等指標。
二、英國高校財政撥款模式
綜觀世界各國的高校財政撥款模式,英國的高校財政撥款是最具有特色的模式之一,在近百年的英國高等教育發展過程中,政府一直通過基金制即成立中介機構來行使對高校的撥款,充分發揮中介機構各項職能,來尋求高校發展與國家需要之間的平衡。這種中介機構撥款的歷史經驗不僅為英國帶來教育事業的發展,而且也引起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關注。目前,英國高校財政撥款采用“教學撥款加科研撥款”模式,所以高校撥款主要由教學撥款和科研撥款兩部分組成。
(一)教學撥款
英國高校教學撥款主要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撥付,主要是為了滿足高校日常運行成本,采用“核心撥款加邊際撥款”方法,這種方法帶有較強的競爭性。核心撥款以高校學生人數為標準,如果該年度學生人數不變,那么學校獲得的撥款額與上一年度相同,如果該年度學生人數增加了,那么學校將得到學生人數增加部分的財政撥款,這就是邊際撥款。
(二)科研撥款
英國高校科研撥款主要是通過雙重科研撥款方式進行。在雙重科研方式下將政府的科研撥款分為經常性撥款和項目撥款兩大部分。前者主要由高等教育基金會負責,包括科研質量撥款、科研發展撥款和科研合同附加撥款。后者主要是研究基金會對高校科研的資助,也包括了3個方面:科研項目撥款、研究生學額資助與獎學金資助和向各高校提供中心科研設施以及向國際研究機構繳納有關會費等。
通過上述介紹可以看出,美國和英國這兩個國家的高校財政撥款模式中都涉及到了多個指標。美國“公式撥款加合同撥款”模式中的公式撥款最多的有12個政策參數或因子,并且“績效撥款”模式中也涉及到了很多的指標,有利于高校的快速發展;英國“教學撥款加科研撥款”模式,將教學撥款和科研撥款分開撥付,并根據不同的標準和公式對這兩個部分分別進行撥款,不僅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教學水平也能很好的促進高校的科研發展。這些都是值得我國借鑒的,也為構建我國新型高校財政撥款模式提供了一定的參考。
三、我國現行高校財政撥款模式分析
(一)我國現行高校財政撥款模式
我國在建國初期,由于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都還沒有進入正式發展階段,社會各項機能也未實現有效統一,因此國家整個預算體制也不健全。從1986年開始,我國高校教育財政撥款實行了“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的模式,并執行“包干使用,超支不補,節余留用,自求平衡”的原則,這實際上是一種簡單公式和估算相結合的撥款模式。在這種撥款模式下,高校財政撥款分成綜合定額和專項補助兩部分。其中,綜合定額是基于定員定額的管理學思想,通過在校生數乘以生均撥款額得出,根據學生層次、學科和專業類型,區分不同的定額。專項補助是對綜合定額的補充,實施過程中由教育主管部門和財政部門根據國家對高校的政策導向和一些高校的特殊需要單獨核定撥付,比如創建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工程的中央撥款。
(二)我國現行高校財政撥款模式問題分析
我國高校財政撥款“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模式比以前“基數加發展”的撥款模式有了較大改進。在“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撥款模式下,確定撥款額度的主要參數是根據學生數計算得到的當量在校生數,該方法簡單易懂,操作性強。此外,在一定程度上,“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這種撥款模式通過將高校的教育經費和高校事業的發展計劃以及招生規模相結合,從而來確定教育經費的撥款額度,克服了“基數加發展”這種撥款模式的隨意性。對于當時而言“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的模式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因為基數設定不合理而出現的“苦樂不均”現象,不僅增加了高校教學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對高校經費管理的責任感,使得高校資金使用更具效率,而且也提高了教育資源配置的合理性,促進了高等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
雖然我國高校財政撥款“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模式給高校和我國教育事業帶來了巨大幫助,但是這種撥款模式也有其弊端,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不能反映各高校的實際辦學成本。實際辦學成本是對高校辦學成本變化規律分析判斷的前提,也是對不同高校辦學活動和功能進行合理區分的基礎。“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的撥款模式是以前幾年各高校經費開支情況為依據,這樣就在客觀上認同了高校以前年度經費使用的合理性,而實際辦學過程中發生的成本難以反映,增加了我國高校財政撥款預算的難度,不利于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不能合理節約高等教育成本。綜合定額的確定是以教育成本為前提的,那么教育成本就成為了獲得財政撥款的函數,如果高校成本越高,獲得的財政撥款也就越多,這使得國家為高校的各種成本買單,因此,許多高校都過度的購買各種設備和開設各種同質化的專業,誘發了教育成本的上升,也造成了一些資源的嚴重浪費。
第三,撥款因子單一。首先,“綜合定額加專項撥款”是以在校當量學生人數作為單一因子進行撥付的,在生均定額已經確定的情況下,高校獲得財政撥款的數額又取決于各高校的規模,為爭奪有限的教育資源,高校或通過降低學校分數線或通過大量開設專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高校盲目擴招。其次,該模式使得撥款與學校的辦學績效相脫鉤,難以實現政府通過利用財政撥款對高校辦學進行引導和監督的政策目標,不利于政府宏觀調控。
第四,撥款的透明性較差,難以保證公平。在“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撥款模式中,由于綜合定額的確定比較困難,特別是一些與高等教育財政撥款相關的機構起著較大的干擾作用,從而影響了撥款機構對綜合定額的核定。此外,教育經費撥款額度的大小與學校的社會聲譽和高校的層次具有密切關系,與高校領導或相關人士的交際能力有很大關系,因此“跑部錢進”現象時有發生,卻忽視了社會對教育的真正需求。
綜上分析,我國高校財政撥款“綜合定額加專項補助”模式,由于不能反映高校實際成本和不能合理節約高校成本,導致高校對政府撥款的使用效率比較低下;以在校當量學生人數為單一因子欠缺合理性,專項撥款透明性差,難以保證撥款的公平也難以提供資金使用效率。因此,有必要對我國現行高校財政撥款模式進行改進。
參考文獻:
[1] 顧佼佼,帥相志,康蕾.試論我國高等教育財政撥款制度改革的趨勢[J].科學與管理,2008,(6):83-85.
[2] 李文利,魏新.中外高等教育撥款方式比較與中國高等學校撥款制度改革趨勢[J].上海高等研究,1997,(12):34-38.
[3] 夏建剛.美國高等教育撥款模式的啟示[J].江蘇高教,2002,(4):108-111.
[4] 劉喜華.英國高等教育撥款模式述評[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1999,1(3):21-24.
[5] 夏建剛,楊曉明.美國州政府高教撥款模式[J].科學決策,2002,(1):19-22.
[6] 劉琳,鐘云華.中英高等教育財政撥款模式比較分析[J].高教探索,2010,(1).
[責任編輯 仲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