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案例教學法是根據教學目的和培養目標的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以案例為基本素材,把學生帶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運用理論知識達到教學目標的一種教學方法。就案例教學法在審計學教學的應用談幾點體會:就重點難點內容恰當引用審計案例;在審計案例分析課程中讓學生自選內容講一次課;不同的課案例的講法和目的是不同的;不同的教學環節都以案例的形式完成等等。改革傳統的注入式為啟發式教學方法,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案例教學法;審計學;教學方法;教學效果
中圖分類號:F239.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29-0144-03
哈佛大學是風靡世界的“案例教學法(Case Study)”的發源地。哈佛大學法學院法律學教授在課堂上一般利用試探問答和提出一系列難題的方式,引導學生們對當日指定的案例作詳盡的分析。教授會設法讓學生掀起熱烈的辯論,參與討論的學生必須對每一件案例的事實了如指掌,還須能夠對它進行批評。經過這種訓練的法學系學生在畢業后通常都成為了美國法律界的佼佼者。后來,哈佛大學商學院也開始運用這一教學方法,并將之作為傳家寶。每個學生在學習期間要分析800—1 000個案例,每天平均分析2—3個案例。
審計學是一門復合性的應用技術,具有很強的理論性、實踐性及其與相關學科的滲透性。運用案例教學法組織教學,對于貫徹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原則,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創業能力和職業道德修養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案例教學法改革傳統的注入式為啟發式教學方法,可以使學生轉變思維方式,由過去的“聚合思維”轉向“發散思維”,形成大視野,培養學生思維的廣闊性、深刻性。案例教學法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審計學”課程的積極性和興趣。本文就怎樣把案例教學法很好地應用到審計學教學中談幾點體會。
一、重點難點內容恰當引用審計案例
不理解的理論是不能用的,重點難點內容要使學生真正理解,必須恰當引用具體事例深入淺出地講解,才能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例:審計的基本方法或選用審計方法的原則這項教學內容:“主要內容是運用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作指導的工作方法。適用于各種審計項目。具體包括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透過現象看本質;還要用系統思維方式,對一個復雜、龐大的事物,不僅要從整體上去認識事物,而且還要站在一定的高度,從不同的角度去認識分析事物,弄清整體與局部的聯系;要有長遠觀點;既要憑借專門技能,又要依靠群眾。”
這個內容看上去很枯燥,大空話,學生也不感興趣,簡單敘述一分鐘足夠了。但是,這段話很重要,它不是具體的技術方法,而是一種審計思想,含義精深,是審計方法的精髓,每個審計項目都要用,這種思想必須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知道審計不等于查賬,要跳出賬本搞審計。
這段話讓一個初學審計學的學生真正理解它在審計學科的應用是很難的。要收到良好教學效果,作為教師對這段話要有深刻的理解并重點講授,引入恰當的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
例如,會計報表審計,審查方華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度的會計報表。該企業主營業務是糧食購銷。審查短期借款時,2011年新增短期借款800萬元,借款合同中規定用于生產周轉。如果我們只查短期借款一個賬戶,驗證借款是否真實合法,很簡單,看看相關的賬、憑證、合同并到銀行詢證即可。但審查借款的用途是否合法就不簡單了。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看這筆資金運用是否合法,是否用于生產周轉,先看哪些相關賬戶從中發現疑點?根據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引導學生如何用聯系的系統的觀點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看報表1,從整體上分析相關項目的合理性。
本案例首先要看貨幣資金、存貨、預付賬款、應收賬款等賬戶,這幾個賬戶的金額較小,審計人員就要產生疑慮,聯想此筆借款可能有挪做他用的可能。還應看哪些賬戶呢?啟發學生回答,最后給出案例的審計結果。借款沒有完全用于生產,而是被挪用,在其他應收賬款項目掛賬。
會計報表是由許多有內在聯系的項目組成的,全面反映一個單位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只孤立審查某一個報表項目是不能全面發現問題的。
搞審計切忌只看賬本而脫離實際,審計準則要求,要了解被審單位基本情況及其環境,評估可能存在的重大錯報風險。作為老師,要用具體事例引導學生怎樣做到從實際出發,如果被審單位的書面資料可能不存在或存在也是不真實的,那么就要跳出賬本,引用“某企業虛增收入的案例”或“審山審船審老天”的案例等,也能幫助學生理解審計的基本方法。
審計的基本方法貫穿審計教學的全過程,不僅在理論部分要講,在實務部分的相關內容也要恰當引用案例講。
二、在審計案例分析課程中讓學生自選內容講一次課
為使案例教學法更有效。要重視雙向交流,必須能為學生提供案例準備及分析討論案例的機會,前提是學生必須愿意參與并堅持自己的觀點。學生的參與度對案例分析的有效性是至關重要的。
學生自己搜集一個案例,通過備課和講課過程,讓學生體驗講課的過程,相當于一次面試。老師和學生當評委,學生自主設計課堂教學內容、講課方式、方法。每次學生可講10分鐘左右,學生可以提問討論,講課過程中教師也可以提問,學生解答,教師還要給以引導,并根據不同學生的不同理解補充新的教學內容。最后,教師和學生要對學生講課情況進行評價。這樣,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學得輕松,師生關系比較融洽,良好的情緒、融洽的氛圍,更能激發學生的創新思想。
這個方法進行了5年的實驗。
2007年的上半年,第6學期,會計04級,選審計方向的學生上審計案例研究課,一個班,25人,每個人講一次。
2008年的上半年,第6學期,會計05級,選審計方向的統招的學生一個班,三表的學生一個班,每個班28人左右,每個人講一次課。這些學生都比較喜歡審計,備課講課都很認真,案例內容的選擇很恰當,課件的制作很漂亮,課堂上積極討論、積極發言,教學效果很好。
2009年的下半年,第7學期,會計06級,選審計方向的學生上審計案例研究課。統招的學生一個班,30人左右;三表的學生6個班,由于選審計方向的人多,一個班167人,每個人講一次課不可能,只能分組,要求每個班分4組,一個組6人左右,每個人都搜集一個案例,從中選出好的案例講解,組長講,其他組員補充,回答老師的問題。實際操作起來,出現一些問題,有的組合作的較好都積極準備,有的組只有組長準備,其他人員不用心,提問一無所知,加之教室大,音響效果不好,課堂的教學效果不好。
2010年的下半年,第7學期,會計07級,所有的學生都上審計案例研究課,合班上,至少兩個班,60人以上。第7學期學生要畢業,面臨著就業的壓力。統招的學生大多數能認真搜集案例講課,把講課當做一次面試,案例內容很好,講的也很好。三表的學生相反,少數學生能用心備課講課,大多數學生上課心不在焉,案例內容與其講的主題不相符,自己對講的案例中的問題不理解,說不清楚,實施的效果不理想。
在專科進行了一次實驗,Z07級4個班上合班課,共87人,每個人講一次,每次課4個學生左右,每個人講10分左右,講的時間多,討論的時間少,問題探討的不夠深入,教室的音響效果不好,課堂的教學效果不理想。
2011年的下半年,第7學期,會計08級,所有的學生都上審計案例研究課,三表會計08-13.14合班上,60人以上,統招4個班合班上,120多人。這次不分組,要求每個人搜一個案例當作業,講課自愿,有的同學不講。統招的學生大多數能認真搜集案例講課,案例的內容、PPT的設計制作很用心,講的也很好。聽課的同學認真記錄,客觀地評價講課的效果。
學生講課過程中或講完后,針對案例中的相關問題提問,讓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老師要注重鼓勵和引導學生,客觀總結評價學生見解的獨到之處和存在的問題,并及時做出補充與提高性講授。
經過幾年的實驗,學生反饋回來的的信息是:會計04級、05級上案例分析課效果很好,學生很滿意;會計06級、07級、08級合班上案例分析課效果一般。
總之,這種教學方法實現了教學相長的目標,同一個事物不同人理解的深度和廣度是不同的,看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可能不同,互相啟迪。此方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增強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通過思考、分析、討論、評價等過程,可以強化訓練學生,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種方法不適宜大班上課,30人左右效果很好;第6學期上比第7學期上效果要好。
三、不同的課案例的講法和目的是不同的
審計學,是基礎理論課,以審計理論講述為主,應適當引用案例,深入淺出地講解相關的理論知識。目的是通過案例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審計基本理論內容,給枯燥的理論加一點鮮活的背景和情節,使審計理論變得生動、容易理解。
審計案例分析課程是在審計學之后單獨開設的審計案例分析課程,以審計案例講授為主,分析審計案例中滲透的審計程序和方法等的應用,主要目的是通過審計案例講授、分析討論使學生掌握審計基本理論的應用,掌握審計的工作思路、審計程序和方法的應用技巧。這門課要求學生參與案例講解、分析和討論。認真研究案例,對案例的各方面內容提出質疑,歸納自己的觀點,參與辯論,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表達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在課堂上有較高的參與度。
四、講案例要適當設問
講案例只通讀一遍,不設置問題、平鋪直敘,不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要適當設問,啟發學生多思考,提高學生的思考力。如,講授貨幣資金審計時,不僅要講現金、銀行存款等項目的審計程序和技術方法還要參透審計的基本方法,要聯想到銀行借款等項目,要設置恰當的問題。例如,某企業銀行存款2.6億元(其中2億元是定期存款),銀行借款5億元,你認為正常嗎?可能存在什么問題等?給學生幾分鐘的思考,集中精力分析可能存在的問題,加深對貨幣資金舞弊問題的重視和理解。
五、不同的教學環節都以案例的形式完成
無論是理論教學環節還是實踐教學環節都以案例的形式完成。
理論教學環節,從課堂教學到課后作業都以案例進行。
給學生布置作業,要求學生以案例的形式完成。選擇案例的方法和途徑有很多,可以利用網絡搜集案例,也可以在書、報刊資料中搜集,還可通過社會實踐取得。
審計實驗以某企業財務收支審計的背景資料為基礎,讓學生對審計的準備階段、實施階段、結束階段的工作內容進行操作,體會審計的工作過程,使學生對包括審計計劃的編制、審計方法的運用、審計工作底稿的填制、審計報告的撰寫等都有感性的認識。
考核學生以案例的形式完成。審計學是專業基礎課,考試題60%以上以案例的形式出題,學生分析案例回答問題。
審計案例分析課考核與審計學不同,老師提出要求,學生按著要求自己搜集選擇案例、分析案例,做成PPT上交。
總之,案例教學法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一種方法,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有效方法。 具體、豐富的實踐背景對學生掌握、吸收、消化理論知識有著非常積極和顯著的作用。但教學要求較高,教學難度較大,教師要通過多渠道搜集案例、精選案例,還要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和調控教學活動的經驗與能力。同時,還受許多其他因素的影響,如學生的素質、開課的學期、大班和小班、教室的音響和環境等。只有各種因素協調配合才能使案例教學法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 袁春梅.對審計專業案例教學法應用的幾點思考[J].會計之友,2006,(9).
[2] 喻問瓊.案例教學法在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1,(7):46-47.
[3] 吳高臣.實踐導向——案例教學法研究[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12):179-181.
[4] 張攀春.經管學科案例教學法研究[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7):121.
[責任編輯 李 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