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產業結構也處于不斷的轉型與升級過程中。高等職業學校作為專門培養技術型人才的場所,在日新月異的市場經濟形式下,應及時地根據市場所需來調整學校的專業結構,使高職院校能夠為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培養更多高技術人才。
關鍵詞:產業升級;用工短缺;高職;專業結構;影響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300-02
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教育事業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各大高職院校都擴大了招生規模,每年都有大批量的畢業生流入市場,就業困難是擺在眾多高職院校畢業生面前的一道難題。然而,與畢業生就業困難相對應的是:很多地區的企業出現了用工短缺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很多高職院校所開設的專業與市場形勢不符,導致培養出來的學生并不是社會所需的人才。因此,在產業不斷升級的情況下,采取措施調整高職院校教育專業結構就顯得勢在必行 。
一、中國產業升級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與趨勢
(一)發展歷程
改革開放之前,在中國的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發展較快,第二、第三產業的發展步伐較慢。在當時的國民經濟結構中,第一產業處于主導地位,第二、第三產業所占的比重偏低。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為中國第二、第三產業,尤其是第二產業的發展帶來了良好的時機。1978—1991年期間,中國的第二、第三產業在傳統服務業的帶動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但在此階段,中國的產業結構還是沒有得到實質性的變革。1992—2006年期間,第二、第三產業在中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都有所增長,產業結構開始有了明顯的轉變。從2006年開始,中國的社會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產業結構也隨之不斷地出現轉型或升級狀況,第二、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結構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
(二)發展現狀與趨勢
新時期以來,中國第一產業比重下降,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比重逐年上升,尤其是第二產業,第二產業的增長逐漸成為促進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之一。然而當前,中國還尚且處于工業化發展進程的中期階段,為適應國際經濟發展形勢以及中國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中國政府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工業化道路,充分利用現代高科技發展的新機遇,發揮中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發展結構優化、技術先進、吸納就業能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中國的產業結構逐漸由傳統勞動密集型由技術密集型方向。此外,在傳統產業升級的過程,一些新型產業也處于不斷的興起與發展過程中。
二、產業升級與高職教育專業設置之間的關系
產業升級為高職教育專業設置提供現實依據,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為產業升級培養高素質人才。用馬克思主義理論來講,產業升級與高職教育專業設置之間的關系,就是一種辯證統一的關系。
(一)產業升級為高職教育專業設置提供現實依據
中國政府把“十二五”期間的任務確定為:努力調整產業結構、促進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產業升級對人才的需求也有了相應的變化,例如,對技術型、應用型人才的需求量不斷提升,對淺度通才的需求量就明顯有所降低。人才市場需求的變化,對高職院校的專業設置也有了一定程度的影響。在產業升級的背景下,迫切要求高職院校要樹立“根據市場形勢的發展需求,及時調整專業設置結構”的發展理念。總之,產業升級為高職教育專業設置提供現實依據,使高職院校的專業層次結構不斷地得到拓展,為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以及滿足社會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打好了基礎。
(二)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為產業升級培養高素質人才
高等職業教育是為社會提供勞動力,培養能夠促進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技術型人才的場所。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一種實用性較強的目標,其知識的講授是以能用為度,實用為本。近幾年來,中國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步伐越來越快,不僅使全國無數個家庭實現了高等教育學歷“零”的突破,還為中國人才市場培養結構的改善以及就業結構性矛盾的緩解,提供了大量的人才資源。同時,還有效地推動了中國產業的轉型與升級,為中小型企業實現產業集聚以及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了人力保障。
三、產業升級中用工短缺對高職教育專業設置的影響
在產業升級的影響下,中國各大高等職業院校開始重視專業設置與產業轉移方向相結合,并且采取措施努力調整學校專業設置。
(一)擴大專業設置的覆蓋面
產業的轉型與升級,對人才的要求在深度與廣度上都有所提升。新形勢下,市場所需的人才涉及到各個方面,既需要傳統的制造業等方面的人才,又增加了對新型技術人才的需求。人才需求結構的變化,導致很多企業出現了用工短缺的現象。為有效地改善這種狀況,對高職教育專業設置就有了新的要求,迫使高職院校在已有專業的基礎上,增設了許多新型專業,例如,移動服務、電子商務、軟件設計、自動化辦公、觀光農業、動漫設計等。高職院校的這一舉措,切實地擴大了專業設置的覆蓋面,既有利于提高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率,又可以有效地緩解產業升級中用工短缺的狀況。
(二)淘汰過時專業,開設新型專業
為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滿足人才市場的需要,不少高等職業院校,在結合本校辦學實際的情況下,及時地對學校的教育專業設置進行調整,新增一些市場人才緊缺的專業,淘汰部分已經過時的專業。如開設公關與策劃、工程法語、國際管理體系認證等新型專業。對一些不適應市場需求的專業,實行停招、減招或直接淘汰的政策。當前,這種情況已經成為眾多高等職業學校的發展改革目標,有很多院校將增設新型技術專業作為學校發展改革過程中的主要目標。
(三)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發展目標
產業升級中之所以出現用工短缺的現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高職院校培養出來的應用型人才不多。應用型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術和理論應用到實際的生產、生活中的技能型人才,他們主要是應用知識而非科學發現和創造新知。在產業升級后,社會對這種人才的需求占有較大比重。因此,為更好地解決高職院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以及改善當前企業用工短缺的狀況,高職院校就應該將培養應用型人才作為主要發展目標,把專業設置目標轉移到培養應用型人才上來。
四、高職教育專業優化設置的實現途徑
從內部因素來講,高職院校要想實現專業的優化設置,首先要搞好自身的專業設置與建設,切實提升辦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從而實現高等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其次,還需要積極地吸收和引進外部的教育資源。從外部因素來講,政府應從資金、政策等方面協助高職院校實現專業優化設置的目標。
(一)學校方面
產業升級中用工短缺的現象,要求高職院校應對教育專業做內涵化、市場化的設置調整。但最重要的不是專業設置,而是專業建設。要想高職院校的畢業生能夠迅速地投入市場,學校就必須加強對教育專業的內涵建設,這是培養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的重要途徑,也是教育與經濟相結合的客觀要求。一方面,既要對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創建宏觀辦學體制,切實提高學校的辦學品質,從而能夠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的高技術。另一方面,學校要時刻關注各大企業的反映,可到用人單位做調查,把從企業用人單位反饋來的信息,作為學校教育專業設置的重要依據,最后根據市場形勢來衡量學校的專業質量和教學水平。
(二)政府方面
高等職業教育作為中國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專業設置狀況是關乎整個教育事業以及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問題。因此,政府應加強對高職教育專業優化設置問題的關注程度,首先,出臺相關政策,讓高職教育專業優化設置有章可依、有跡可循。其次,通過加大財政撥款或改革教育經費制度等手段,引導高職院校對教育專業進行合理化、市場化的調整。
(三)企業方面
高職教育專業優化設置的實現路徑與解決企業用工短缺的辦法,有著共通之處。因為,高職教育專業得到優化設置,也就意味著高職院校能夠為企業培養出更多應用型人才,可以有效地改善企業用工短缺的現象。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途徑,就是需要校業與學校之間進行合作。因此,作為企業方面,就應該積極地配合高職院校的行動,共同努力實現高職教育專業優化設置的目標。
五、結語
當前,中國各大產業正處于不斷升級與完善過程,逐漸由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由技術密集型產業方向轉移。隨著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市場對高技術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斷增加。因此,高職院校和政府要采取適當的措施,實現高職教育專業優化設置,這不僅有利于改善當前市場用工短缺的狀況,同時也可以促進高職院校自身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洪營.發展高職教育解決蘇南產業升級過程中用工短缺問題——借鑒國外高職教育發展的經驗[J].科技信息,2012,(35).
[2] 鄭江淮,高彥彥.從勞動力流動到區域產業轉移——江蘇雙二元經濟結構的演變機制分析[J].審計與經濟研究,2009,(4).
[3] 闕明坤.基于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高職院校專業建設實踐——以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08,(29).
[4] 王全旺,周志剛,肖鋒瑞.天津高等職業教育規模預測與發展策略研究[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5] 樓世洲.專業對接產業 人才服務企業——構建高職院校服務區域經濟的機制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1,(12).
[責任編輯 陳 鶴]
收稿日期:2013-08-19
基金項目:2012年淮安市科技支撐計劃(社會發展)課題“淮安市產業升級中用工短缺與高職教育專業結構協調發展研究”
作者簡介:何振華(1983-),男,安徽廬江人,講師,經濟師,碩士,從事經濟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