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制改革是成人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內容,彈性學制的產生順應了人的個性發展規律,滿足了各種學員時間上的需求,適應多樣性人才培養的教學管理模式,著眼于成人教育學制現狀,闡明實施彈性學制的必要性、緊迫性。由于中國實行的是學年制,從而使彈性學制在實施過程中面臨了很多困難,指出彈性學制給學員帶來的好處,解決這些問題,是成人教育改革的方向。
關鍵詞:成人高等教育;彈性學制;學分制;學制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1-0302-02
一、彈性學制的內涵和特點
彈性學制是指學習內容有一定的選擇性,學習年限有一定的伸縮性的學校教育教學模式。它是在學分制的基礎上演進而至,是學分制的另類發展和表現。彈性學制的最大特點是學習時間的伸縮性(畢業時間即可提前、也可提后)、學習過程的實踐性(學習,上班兩不誤、工學交替、分階段完成)以及學習內容和學習方式的選擇性。其最終目標就是構建各類教育相互溝通、銜接的“立交橋”,以滿足人們對教育選擇的個性化、多樣化要求。彈性學制是科學發展觀在教育領域里的生動實踐,是中國改革、創新和完善教育教學制度的有效嘗試和有益探索。它自始至終都深刻體現了“以人為本”的人文情懷和人性關懷,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成人高等教育實行彈性學制的必要性
(一)學生的需要
不同的人各方面的個性特征與成長的環境皆不相同,價值觀念、追求目標也不盡相同,因此不能簡單地強求統一。彈性學制的推出,正是順應了人們的這種個性化發展規律,滿足了各種學生的需求。成人高等教育的內在特點及人才培養規律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實行彈性學制,滿足不同來源不同層次學生的需要。當前中國社會接受成人高等教育的人員主要有三類:第一類為純粹為了更新知識、擴展事業的成功人士和為取得資格或水平論證從而獲得職務升遷的人員;第二類是體現為對某一職業的追求,為了獲得從事該職業的資格,其繼續教育具有很強的專業性;第三類是由于各種原因在接受完義務教育之后,沒有能夠進一步接受高等教育的學員。他們希望通過繼續學習,補上與他人在知識結構和就業資格方面的差距。對他們來說,資格認證與知識同樣重要。彈性學制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和因材施教的原則,它使教學管理和教學指導思想都充滿“學生第一”的理念,從管理制度上有利于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以成教學生的需要為導向來設計多元化和個性化的學習目標、內容和方法,創造一種彈性的學習制度,以滿足不同來源不同層次對象的學習需要。
(二)學習時限的靈活性
由于長期以來成人高等教育實行剛性的學年制,學生往往在規定的年限內畢業,以及成人高等教育培養機構出于自身經濟利益的片面追求等原因,成人教育的質量面臨著一定的問題,尤其是在成人學歷教育中。實行彈性學制,在學習年限上,不是剛性刻板的學年制,既可延長也可縮短學習年限,成人學員可以完全根據自己工作、家庭的實際情況安排學習,從而避免在考試、畢業等環節上的弄虛作假和敷衍了事。它參考學歷教育所要求的年限,也非無休止延長的學制,彈性學制的實施讓一部分學有余力的優秀學生提前畢業,對學校而言可以早出人才,對社會來講,是對人才資源更加有效地開發利用。
(三)學習內容的選擇性
在學習內容上,由于彈性學制實行選課制,開設大量的選修課,成人學生可以依據自身的知識能力基礎、個人興趣愛好、社會角色期望等,在大學科甚至跨學科范圍內通過主修與選修的優化組合,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不僅有利于完善自身素質,提高教育質量,還有利于學科交叉與相互滲透,促進新興學科和邊緣學科的發展,提高創新能力。
(四)個人發展需要彈性學制
人的發展規律表明個體差異的客觀存在。心理學理論告訴人們,每個人的需要、動機、興趣、愛好、氣質、性格、能力等個性特征皆不相同,人的發展也是多層面的,故不能簡單地強求統一。再者,各人成長的環境不同,價值觀念、追求目標也相異。彈性學制的推出,順應了人們個性化發展規律,滿足了各種學生實施抱負時間上的需求,尊重了學生人格和學生個體之間差異,以滿足學生個性的發展、主體性完善為宗旨,有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它的實施還為積極探索因材施教的途徑和方法,構建適合學生個性特征的教育模式打下堅實基礎,使成人高等教學凸顯個性特征。
三、實施彈性學制過程中面臨的問題
(一)教學基礎設施不充足,難以適應彈性學制教學的要求
彈性學制需要多樣化的課程設置和課程體系應開設更多的選修課課程,而成人高校的教學基礎設施相對緊張,開設的選修課的數量因此受到限制。這些問題的出現有師資隊伍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受學校基礎設施的制約,鼓勵現有教師繼續深造,現有師資隊伍有能力開出更多的選修課。然而,由于學校教學硬件設施僅能滿足學年制教學管理的需要,要為學生提供開設幾百門選修課程的教室是比較困難的。
(二)彈性學制與現有學籍管理之間的漏洞淡化了學分制教學管理的培養目標
實行彈性學制的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需要建立與之配套的學分制學籍管理模式,這其中的一個首要內容是學費以學分還是以學年來計算和交納。中國目前的成人教育學費按學年制收取,即按每年的學費標準一年收取一次,對于不及格的課程,必修課交納重修費重修;選修課則通過加選其他選修課程補滿學分,這種學籍管理制度使得部分學生對選修課重視不足,對選修課程結構沒有一個合理的計劃在學期初選擇大量的選修課,期末再視情況選擇參加考試的選修課,由此形成了彈性學制與學籍管理之間的漏洞,這一漏洞既浪費了教學資源,又培養了學生的投機取巧心理,同時還淡化了學分制教學管理的培養目標:學分制教學管理的目標就是要因材施教,培養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很大程度上它取決于學生所學的選修課程結構體系,而一個無計劃、無體系的選修課程結構顯然是不利于人才培養的。
(三)彈性學制與傳統的教學管理之間的矛盾導致彈性學制的操作困難加大
傳統教學管理系統是在學年制基礎上設置的,運作過程適應了學年制的要求,在彈性學制全面推廣的情況下,整體性的系統改造不可避免。其次,教學管理制度中一個重要的制度就是對學生的考核,目前的考核制度基本上是在期末確定幾門課程作為考試課程,其中大部分是必修課程,由學校教務處考試中心統一安排考試時間和地點,這種考核制度對于學年制比較適用,因為在學年制條件下,學生的年級界限清晰,不會出現考試時間的沖突,然而對于實施或參加彈性學制試點的學生來說,問題就出現了。
四、完善彈性學制的對策
(一)應制定切實可行、富有彈性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形式
為了滿足不同類型學制的教學和不同教育對象學習的需要,按照目標明確、學制靈活的原則,建立科學的、富有彈性的課程體系和靈活多樣的教學形式。作為成人教育,要實行彈性學制,必須和成人教育的遠程化和網絡化相結合。一方面,對于開班人數不足的選修課程,可以通過網上的課件來進行學習,可以通過網絡與教師進行溝通和答疑。另一方面,校外函授站的學員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選課,也可以通過網絡的實時授課系統、課件和答疑系統進行學習。在確定課程體系時,也要考慮到不同的辦學形式。對于脫產的學習形式,在強調專業性、實用性的同時,應考慮到全面性,基礎課程就應保持一定的比例。
(二)根據彈性學制特點,建立新型的學籍管理模式
目前,按照學年交納學費的情況,學生已經交納了學習一年的費用,意味著學生可以擁有一年的學習權利,但對于這一年該學習什么卻缺乏系統的思考,由此,在實施彈性學制的情況下,應該逐步確立以學分為中心的意識,建立起以學分為中心的新型學籍管理模式,這種新模式即:學費的交納應該以學分為基礎交納;學生的年級應該由學分來區分;能否畢業應該以學分來衡量等等。目前一些高等院校已經進行了以學分作為交納學費基礎的改革,其積累起來的經驗可以為該交費方式的推廣提供寶貴經驗,由學分來區分學生的身份實施起來比較困難但意義重大,很有必要,它可以從形式上改變學年制的影響。首先,以年級為基礎的行政班級的存在,抹不去學年制的特征;其次,在學生的日常交往中,學分修得多的為高年級,學分修得少的為低年級,從而在學生中形成以學分論英雄的氛圍,可以進一步強化學分的核心地位。與此相適應,傳統的學籍管理模式也需要作出較大的改革,以年級為單位,以年級為基礎的舊管理模式相應地應該轉變為以學生個人為單位,以學分為基礎的新型管理模式。
(三)加強人才培養,創建一支高素質的導師隊伍
教師是教學改革工作的直接參與者,他們的水平高低和參與程度是決定改革成敗的關鍵。實行彈性學制,對學校教學管理人員和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選修課比例擴大,實踐課程要求提高對教師的知識能力、素質要求也隨之提高。教師思想上要樹立以人為本理念,在業務上要接受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和社會變革帶來的新的挑戰。同時,彈性學制要求的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課程安排的多樣化等增加了教學管理難度,這就要求教學管理人員熟悉新的管理制度,更加明確為師生服務、為教學服務的思想,沉著應對復雜的教學管理工作,建立在學分制條件下新的穩定的教學秩序,形成有利于教學管理、學生管理的運行機制。
參考文獻:
[1] 尹紅,等.關于高等學校彈性學制的幾點思考[J].高等農業教育,2002,(3).
[2] 張洪珍,顏冰.彈性學制在實施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思考[J].甘肅科技,2007,(2).
[3] 安蕾蕾.關于高等院校實施彈性學制若干問題的思考[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7,(6).
[4] 張建林,等.函授中實行彈性學制的必要性和可操作性探索[J].中國成人教育,2007,(12).
[5] 周麟,周宏斌.彈性學制下的高校教學管理[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2008,(6).
[6] 安蕾蕾.關于高等院校實施彈性學制若干問題的思考[J].濟南職業學院學報,2007,(6).
[7] 向寧.彈性學制:高等教育學分制改革的必然選擇[J].中國成人教育,2010,(16).
[責任編輯 陳 鶴]
收稿日期:2013-09-05
作者簡介:胡明華(1975-),女(朝鮮族),吉林延吉人,助理研究員,從事繼續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