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法治保障,必須樹立符合和諧社會要求的法治理念,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關鍵詞:和諧社會;法治;保障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298-02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簡介:黃儀貞(1967-),女,廣西南寧人,副教授,從事法學理論、軍事法研究。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推動和諧社會建設是黨的十八大提出的重要任務,法治建設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標志和保障機制。我們應當以法治為導航,引領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的全面實現。
一、法治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重要地位
(一)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牢固基石
“和諧”一詞,蘊含和衷共濟、內和外順與協調、和睦之意。我們所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這六個方面概括了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和基本特征。民主法治作為和諧社會的第一個基本特征,表明了法治對于和諧社會的重要意義。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法律規范的調整和法律制度的支撐,離不開符合現代要求的、科學的法律理念的指引。我們只有把法治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牢固基石,把以人為本、公平正義作為法治建設的靈魂,才能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最堅實的基礎。
(二)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推動力量
法治在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當前,中國社會矛盾糾紛持續高發多發,觸點很多、燃點較低、處理不易。我們只有從制度上理順各種利益關系,平衡不同利益訴求,努力以制度防糾紛于未起、化矛盾于未發,從源頭上有效預防與減少社會矛盾和糾紛,才能把切實保護每個公民的每一項合法權益作為法治建設的根本任務,為建設和諧社會奠定最堅實的基礎。任何一個國家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都離不開法治的推動。我們要建設的和諧社會是一個政治文明、經濟繁榮、科技進步、生活富裕的社會。這其中任何一個目標的實現,都需要成熟的法律制度加以確認和推動,法治的不斷推進將有力地促進和諧社會的全面實現。
(三)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
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離不開法治提供的強有力保障。一方面,正確反映和兼顧不同方面群眾的利益,協調人民內部的利益矛盾需要法制來保障;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需要形成政府依法行政、社會公眾依法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的群眾工作需要強化全社會的法律意識。另一方面,對于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經濟建設、擾亂社會秩序、侵害公民權益等各種破壞社會和諧的違法行為,也需要通過強有力的法律手段予以有效打擊和懲治。
二、樹立符合和諧社會要求的法治理念
(一)進一步樹立崇尚人性尊嚴的理念
人性尊嚴傳統上是一個倫理道德、文化哲學和宗教信仰領域的一個概念,人性尊嚴的本質要求國家公權力應該把人作為一種目的對待,而不是當作一種手段。崇尚人性尊嚴的理念在國家根本大法和有關法律制度中得到彰顯和貫徹。徒法不足以自行,崇尚人性尊嚴的理念不僅要體現在法律制度中,更重要的是體現在法律實踐中,體現在公共權力與公民權利的合作互動關系上。公共權力的行使必須在合法的限度之內,必須遵循嚴格的法律程序,行政權力、司法權力和認法權力均不得例外。一旦公民的人格尊嚴與合法權益受到國家機關的非法侵犯,公民有權得到行政訴訟、國家賠償等法律救濟機制的有效救助,不斷促進社會各界層通力合作、互相尊重,共同構建和諧的溫情社會。
(二)進一步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
法律至上是指一切國家、社會及個人行為都必須以法律為依據,有法必依、違法必究。權力依法運行,權利依法行使,它揭示了一種法治的理想狀態。法律至上是法治最主要的內涵,是法治與人治在理念上最根本的區別。構建和諧社會必須樹立法律至上的理念,法律的權威高于任何個人的意志,一切權力都必須受到憲法和法律的規范與約束,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沒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同時,社會的各種矛盾、沖突及不和諧問題,通過法律途徑得到妥善解決;各種錯綜復雜的利益關系,通過法律規范予以有效協調;各種社會資源和利益,通過法律機制進行公正、合理分配;公共權力失控通過法律手段加以矯正,公民權利受到侵害獲得法律救濟和國家賠償。法律是對社會進行全面調控的最有力、最有效的手段,法律是一切社會主體最根本的行為準則,樹立起法律的普遍性、正義性、權威性和嚴肅性。
(三)進一步樹立權利本位的理念
權利本位即尊重人的權利、保障人的權利,是法治的宗旨和歸宿,是人們法律行為的內驅力,是一切法律關系的核心,也是公民具有獨立法律人格的標志和象征。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尊重與保障人的權利是和諧社會的基本特征,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只有充分尊重和保護公民權利,使人民群眾意識到自己在國家和社會中的主人和主體地位,切實感受到自己作為人的權利,才能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才能滿腔熱情地為構建和諧社會做出貢獻。
三、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堅持科學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之后,立法的主要任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自覺適應形勢任務的新變化,努力推動立法從主要服務于經濟增長的速度、總量和規模,向更加注重服務于經濟發展的效益、質量和方式,推動科學發展轉變;從主要進行有關經濟調節和市場監管的立法,向更加注重有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的立法,同時著力于建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服務型政府轉變;從主要強調立法的數量和速度,向更加注重立法的質量和效果轉變。從立法過程看,還應該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擴大立法工作透明度和公眾參與度,以保證立法真正遵循客觀規律、集中公眾智慧、實現人民利益,切實增強法律法規的科學性、針對性和有效性,確保立法真正反映社情民意,真正代表人民的意志和利益。
(二)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以法治精神建設和諧社會,就是要依法行政,建設法治政府。依法行政的核心問題是“依法”,依法的首要標準是嚴格規范。建設法治政府的具體目標就是,建設守法政府、廉價政府、誠信政府、透明政府和責任政府。法治經濟要求政府對市場的管理是依法、廉價、誠信、透明的且能夠擔負起應有的社會責任。建設法治政府不僅要建立行為規范、運轉協調、公正透明、廉潔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還要正確處理政府與公民、權利與義務的關系,這樣才能建設民主法治的和諧社會。
(三)深化司法體制改革,不斷提高司法公信力
司法歷來都以公正作為自己的理想。在構建和諧社會和推進法治進程中,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司法公正,具有重要的意義。司法公正的出發點是保障當事人的權利和司法的公信力,也只有司法公正才能做到保證人民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才能使司法取信于民,樹立和維護司法的權威和公信力,并從根本上維護憲法法律的權威,形成良好的法治環境。當前,要加快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繼續優化司法職權配置,努力形成結構合理、配置科學、程序嚴密、制約有效的審判權、檢察權運行機制。要嚴格規范司法行為,大力推進司法公正和公開,切實維護司法公信力和權威。
參考文獻:
[1] 丁國強.善于運用法治思維法治方式[N].人民法院報,2012-11-27.
[2] 哀曙宏.全面推進依法治國[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22.[責任編輯 魏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