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6年,隨著飛行車Aerocar取得了美國民用航空管理局頒發的適航證書,這類飛行車似乎即將進入千家萬戶,成為居住在大城市郊區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必備交通工具,至少在航空工程師們看來是這樣的,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Aerocar看起來像一輛帶有翅膀的汽車,能從較短的跑道起飛,但是由于價格太高而不適于大規模生產,Aerocar國際公司只生產了6輛這樣的飛行車。飛行車大行其道的愿景就這樣變成了泡影,我們也只有在電視劇《杰特森一家》中才能對那樣的世界略見一斑。
然而50多年過后,飛行車又強勢回歸了,有兩種型號的飛行車已經完成了至少一次的飛行測試。其中,美國馬薩諸塞州的Terrafugia公司設計制造了“Transition”飛行車,這是一部輕型運動航空器,具有可折疊機翼,可乘坐兩人,并配有相應的行李艙。要想讓它起飛,首先需要把它開到一座機場里(它需要普通的跑道來起飛)。另一種飛行車是荷蘭PAL—V歐洲公司設計制造的PAL—V(個人空地兩用車)一號飛行車,起飛距離只有200米多一點點。這種飛行車看起來就像是三輪車與直升機的“雜交”產物,飛行的推進力來自于安裝在尾部的螺旋槳,頂部還有一個能夠自由轉動的旋翼,用它來產生升力。這兩種飛行車的巡航速度均不超過185千米/小時,滿油航程也都還不錯,Transition約724千米;PAL—V則稍遜一些,約483千米。
不過,我們應看到的是,這兩種型號的飛行車都無法滿足大規模生產上市的要求。就算生產商能將目前約30萬美元的預期售價降低,讓更多的人買得起,但它們的市場仍然很有限。究其深層次原因,恰恰是由于未來愿景中,大量個人飛行器在天空和道路之間穿梭往來的畫面太可怕了。目前,僅僅是協調引導數千架飛機的起降,各個機場已經忙成一團了,如果到時每輛汽車都能飛起來,天空中只能是亂成一鍋粥。飛行車實現大規模生產上市的唯一途徑是使其能夠自動飛行。
目前,飛行車可歸于“輕型運動飛行器”之列,任何持有有效駕駛執照的人都能駕駛這類飛行器,只要身體沒有什么大毛病,而且擁有“運動飛行員”認證資格就可以(僅需20小時的培訓)。由于是“輕型運動飛行器”,這類飛行器需要避開擁擠的空域,而且只限于個人使用:即擁有這類飛行器駕駛執照的人,不允許開展商業飛行。
此種認證方法起作用的前提是:自駕飛行車的只有少數人。如果數量可觀的駕駛員紛紛飛上天,空中交通堵塞可是很危險的。在真正被整合進入全國性的空域之前,飛行車的定位必將繼續面向小型目標市場。
為了實現飛機走進千家萬戶的交通革命,我們必須放棄對操控的渴望,進而讓飛機帶著我們自動飛向目的地。個人用或商用飛行器將必須類似無人駕駛飛行器(或稱為無人機)。
在軍隊里,操控無人機的人或許從未取得飛行員認證。實際上,無人機最吸引人的優點之一就是,它們讓軍方得以節省培訓飛行員所需的大把資金和精力。
今天的無人機智能化程度已經相當高了,它們不僅能夠飛到為它們預先設定的地點,并且一些研究還將賦予它們擬人化的推理分析能力,以在緊急情況下自主作出反應。類似的思路同樣被應用在了谷歌公司的無人駕駛汽車上??紤]到通常會導致駕駛員分心的一些問題,以及我們在駕駛中(飛行中)聊天、發短信和吃東西等常見“喜好”,能夠自動駕駛和飛行的汽車應該能讓未來的交通運輸更加安全。
要想實現這個愿望,即研制出一種能夠投入市場且經濟便捷的載人無人駕駛飛機,仍面臨著許多技術挑戰。例如,必須建立起可靠安全的通信網絡和穩妥的自動飛行控制系統,讓其在飛行車的航線上為無人駕駛飛機提供導航。
另外,還需要將這些系統整合到全國性的空中交通管制網絡中,使其作為網絡的一個組成部分。考慮到許多對現行空中交通系統進行大改的提議一次次失敗,這也許是建立全國性個人空中交通系統過程中最棘手的障礙。不過,最基礎的技術“部件”倒是現成的:近年來,世界各地無人駕駛飛機的使用經驗,就可以提供50年后個人空中旅行的模型。目前所要做的就是,找到將所有這些技術“部件”拼接到一起的方法。
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曾開展了一個名為“變形金剛”的項目,旨在設計建造一種能乘坐4人、適于上路,并能夠垂直起降的車輛(實際上就是一種載人無人駕駛機),不具備航空飛行背景的普通士兵就能夠操縱它,甚至比操控現有的無人駕駛飛機更簡單。美國國防部高級研究計劃局期望,這種車輛的原型機可以在未來數年內進行試飛。
隨著此類無人駕駛機技術的發展進步,以及如“Transition”飛行車和PAL—V一號飛行車這樣代表著空地兩用車最先進技術的商業化個人航空器的出現,在未來的50年里,我們將很有希望看到家家都有飛行車的那一天。